分享

古装剧中真的只靠画像就能抓到逃犯吗?

 白衣钱子 2019-01-30


我们常看到古装电视剧中,很多百姓围着官府的通缉告示指指点点。而告示上的画像,简直不忍直视,顶多也就有个人脸轮廓,恐怕就是逃犯亲娘看了,也认不出来吧。更何况稍作易容,官府缉拿逃犯简直比登天都难。古代难道就靠这个抓人,可笑至极。


海捕文书,是中国封建时代官府通令各地衙门捕获逃犯的公文,犹如现在的通缉令,简称“海捕”,一般指面向全国范围内的追捕。


当有逃犯时,官府衙门便开具“海捕文书”,捕快凭借海捕文书来通缉抓人。上面除了写有逃犯的姓名、年龄、籍贯外,往往还配有逃犯的画像,即“画影图形”以便官民辨识和缉拿。


据史书记载:春秋末期,楚平王为了追杀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画像,张贴到全国各地,并悬赏捉拿,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通缉文书。


其实在古代不是主要靠画像来抓捕逃犯的,主要是几种方式:

首先,是身份证明文件。就是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这种身份证明制度在中国古代名字各有不同,最早出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照身贴”。而商鞅恰恰因没带这种身份证件而被拒绝住店、出关,弄得寸步难行,无奈只得返回封地,最终车裂而死。历朝历代都逐步完善身份证明制度,后来包括僧侣也有专门的身份证“度牒”,出门在外时有专门的“路引”。

其次,是保甲连坐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最本质特征是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连坐就是指一人犯罪,整个乡邻都会受到牵连。因此在古代如果乡邻有人犯罪,大家都要被问责,要是窝藏包庇更是罪加一等,大家发现外乡陌生人,只要说不清来由,都会被直接举报送官的。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悬赏制度。如果大家细看海捕文书或缉查令上都会写着一句话,上面清楚写明赏金几百两白银,多的时候千两、万两也有,童叟无欺。试想一下,在古代十两银子可够一户普通人家一年开销啊,清朝时期的一品官一年俸禄才几百两而已。


那些逃犯,在百姓眼中俨然成了会行走的宝藏,如果能侥幸举报成功一名逃犯,简直是八辈子修来横福,比中巨额彩票还要激动人心。碰到嫌疑人等,管他是不是逃犯,先举报收押再说,万一中奖呢。另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代也催生很多以此为职业的线人,有点儿像西方的“赏金猎人”,专门四处寻觅逃犯。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几种方法,哪怕画得再不像,也不会逃出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怪不得很多梁山好汉没有选择匿名远遁他乡,反而铤而走险,落草为寇,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赏金的驱使下,人民的热情是无穷的,你能躲到哪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