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摸 老北京の脉络—— ![]() ——斑驳の明清城墙墙砖——
小注:本游记所贴照片,来自于上周本人手机所摄,质量欠佳还请包涵呵呵~~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域,东起东便门角楼,西至崇文门,现存城墙全长约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北京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全长40公里,墙高约11米,顶宽约15米,墙基宽约18米。20世纪50至60年代,城墙大部分被拆除,至今明清城墙遗迹仅余两处,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是现存最长的一段明清城墙,全长1540米,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为仅存的内城城垣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 位于“明城墙遗址公园”内的北京城东南角楼,是明、清时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角楼建筑,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至今也有500多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内的这段城墙,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大部分城墙的内城砖、城心夯土均被拆光挖净,有的地段已大面积裸露城心的夯土层,仅存一侧的城墙砖体,也受到相当程度的腐蚀、风化。一直以来,明城墙遗址一直被单位、居民占用,直至2001年10月,腾退工作开始启动,随后北京市文物局投资两千多万元对此段城墙进行全面修缮,以最大限度保护城墙的历史原貌为原则,修缮方针是保留现状、恢复原貌,维修险情,加固残状,适当复建,使城墙恢复连续的整体,并得以保护。 ![]() ![]() enter...... 话说老北京,“n朝古都+现代大都市”啊,建城起就是皇家大气的设计,所以到了现在,格局更加城广路宽的,没有四个轱辘可是甭想跑完犄角旮旯 ![]() BUT,作为北京陌生人,初来乍到被就北京差头司机温柔一拒后,咱也就只能仰着公共交通来完成探寻之路了 ![]() ~~嗯嗯,旁观清的缘故,不得不提个建议,北京地铁入口的标识也太不完善了,很需改进喔! 拿着地图明明知道自己就在隔条街的口子上,举目四望,愣是找不着“地铁标识”方向牌 ![]() by the way,北京地铁的标识,猛一看也蛮有趣滴,就是“深蓝色底上一个大铜钱”么 ![]() ![]() ![]() 北京地铁票! 哇哈哈哈,只要2元!只要两元喔!掏钱买票时灰常 ![]() ![]() ![]() 北京地铁系统图! 在票子上数数,北京轨交线也有14条之多了,真不错 ![]() ![]() 小介 : 北京地铁(Beijing Subway),拥有14条线路191座车站,线路总长339.5公里。地铁日平均客流量510万人次,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五繁忙的地铁系统。 北京市是中国第一座拥有地铁线路的城市,在1969年1月15日开通了由公主坟到北京火车站的第一条线路。由于属于战备工程,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很长时间内不对公众开放,需凭介绍信参观及乘坐。1971年1月15日公主坟至北京站段开始试运行,1971年8月5日延长为玉泉路至北京站,1971年11月7日延长为古城路至北京站,1973年4月23日延长为苹果园至北京站。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始于1969年,其线路沿北京内城城墙自建国门至复兴门,呈倒U字型,设12座车站及太平湖车辆段,线路长度为17.2公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北京地铁标志,外形采取圆形,以字母“G”构成,表示地铁隧道,中间是字母“D”,为“地铁”拼音的首字母,D的内心是字母“B”,表示“北京”。三个字母构成“北京高速电车”(现“北京地铁”)的缩写。蓝、白二色即协调又醒目,适合在各种环境中佩戴和设置。本设计符合目前世界各国地铁标志设计中简练、含义准确和几何化的趋向,具有现代感,并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本标志是1984年4月由地铁总公司张利德同志设计的。 当转车至2号环线时,那种古老的氛围更加浓厚了,踩着高低水泥阶梯到达站台,有一点点穿越感 ![]() ![]() 呵呵其实陈旧并没关系,只是不引进自动扶梯,老人和背负大包裹的人们,可就有得苦了! ![]() 终于在最接近遗址公园的“北京站”上到地面! 一眼就瞅见大街对面的琉璃瓦老北京火车站,吼吼还是端庄大气依旧啊 ![]() ![]() ...... ![]() 终于被带到了遗址公园的大门口,矮油,统共挤出来两三个点的时间,这么赶着路,偶多不容易啊 ![]() ![]() 高大的明城墙啊 ![]() ![]() 门口就是景区停车场,没见着什么游客,倒是有旅游大巴载着很多人开进来...... ![]() 进去之前,好好看下官方介绍,恶补点文化哈 ![]() ![]() 看了这块介绍才知道,景区高大的进门洞其实为“京师环城铁路”的火车券洞啊。 小介 : 1915年6月,为修建“京师环城铁路”拆除了靠近角楼的最后一座墩台打通了城墙,建成该火车券洞。券洞各高8.2米,宽9.2米,深7.4米,是按中国传统的拱券式门洞修建的。京师环城铁路于1916年1月1日通车。火车从东便门经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直达西直门车站。京师环城铁路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不复存在,这是唯一的遗存。 ![]() 石牌上印着的珍贵老城墙照片,偶也有喔 ![]() ![]() ![]()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这里就开始形成了城市。当时燕国在这里建立了国都------下都。但北京正式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城市是从十六世纪(936年)辽代开始的。金国灭辽之后约30年,到了1153年,迁都到北京,扩建了辽的旧城,改名中都。公元1215年,元人破了中都,中都的离宫遭到了剧烈的破坏,只有东北郊外的离宫(今北海公园)还大略完好。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都南京并拆毁了大都的宫殿。清代对明代北京城的总体布局并位改动,大部分的建筑活动是在明代地基础上进行重建的。 ![]() 只是偶赶时间啊,咔嚓下就得走人了...... ![]() 再贴着城根拍一张, ![]() 想象一下冷兵器时代攻城,这厚实强大的城墙,就是第一道难克的屏障啊。 ![]() 买票进入,呵呵,环顾下,几乎只有三两个散客在参观 ![]() ~~嗯嗯,进来就开始琢磨了,怎么上城墙呢? 原来,得从马道走 ![]() ![]() 马道改建的石阶: 矮油~~很陡哈!那古时的马儿就肯挪步么 ![]() ![]() 当然啦,偶并不怕这个陡石阶哈 ![]() ~~快到顶了,回首拍一张: ![]() 石阶到顶,接着就是角楼—— 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箭楼! ![]() ~~里面设有“城墙史话”的展出,值得一看。 ![]() 角楼局部 1: ![]() 角楼局部 2: ![]() 角楼内部很空大,底层有个什么艺术展但是又围起来不让人进,爬上二层才是老照片和古物的展出。 整个空间暗暗的,高低起伏比较诡异。这一张拍的是小铁炮、刀枪什么的,主要是能看到角楼的窗,和墙体的厚度!(呃,只是偶滴破手机在光线差的地方,表现力几乎就是一塌糊涂了呀 ![]() ![]() 这个展览设计的还可以,N 多老照片和说明文字,均以老城墙门的轮廓做黑底背景,“京”味十足。 ![]() 骆驼祥子来了 ![]() ![]() 不好意思糊得厉害啦,这张偶给起的名是“老城墙脚下的民生”: ![]() 为了避免大家滴眼睛跟着偶滴破手机遭罪,镜头赶紧转到室外吧呵呵! ![]() ![]() 虽无刻字铭牌,但那股子老物件的沧桑味 ![]() ![]() 从旗杆石看角楼全貌: ![]() 再走几步路,一桶古老火炮现身了! ![]() 大铁块果然比石头经折腾啊,上面的铸造字还清晰可辨呢。 ![]() 哗!瞄准!开炮! ![]() ![]() 曾经历经沙场的老火炮,如今默默坚守在“新”城墙上,它肚子里面,又藏着几多故事呢?...... ![]() ![]() ![]() 垛口呈现着城砖的斑驳: ![]() 俯身拍一张作为景区进口的火车券洞: ![]() 城楼上头也不大,走至底是一处酒吧: ![]() 开在这里的酒吧很风雅~~ 矮油,还是时间不够呀,没办法多逗留了。要不风轻云朗之下,坐下来喝个咔灰,多么享受呀 ![]() ![]() ![]() ![]() ![]() 挨着顶端的城垛望出去,是还木有修缮的残城墙: ![]() 但是这些墙砖仿佛也被收拾过了呀,或许原意是想要保持一段残城墙“原貌”吧! ![]() 时间很匆忙,草草看一圈就得撤啦~~ ![]() ![]() 新修缮的城墙也长出了顽强的小草喔, ~~留下一张“到此一游脚爪爪” ![]() ![]() 这回应该不再用走马道了吧呵呵 ![]() 抚摸一下凹凸风化的老墙砖,偶就嗖嗖飞下城池鸟~~ ~~ ![]() ![]() ![]() ![]() 地址—— 朝阳区崇文门东大街东便门(北京东站街与二环交叉口) 门票—— 10元; 时间—— 开馆8:00,闭馆17:30(17:00停止售票) 电话—— 010-65270574 交通—— 官网指示说但凡抵达东便门的公交车都可,但看了看附近貌似木有狠便利直达的公交么,最方便可能还是自驾,或从北京站散步行走20分钟前往...... 游玩建议—— 除了买门票上城楼之外,时间充裕最好能沿着残城墙绿地走一走,能看到未全修复的残城墙真实面貌。 游玩老北京的“明城墙”就到此结束了! 跟偶游游逛逛感觉还不错吧 The end.
![]() 老北京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典型的封建王朝都城,具有防御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工程构筑坚固等特点。该城略呈方形,由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紫禁城)组成。 北京的建城史从周代算起已有3000余年,如果仅从元代算起也有700多年,它还曾是辽代的陪都燕京,金代的第二都城中都。从周朝“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开始,北京的名称及位置不断变化,但千变万化也没有游离北京这块“风水宝地”。 现今的北京老城(二环路以内)是明代北京城的范围,明代北京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的,清代对北京城的城池没有大的改动,几乎是“全盘保留”。元大都是方形的,而明代因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加了“外城”,而成为凸字形。 明代重建北京城时的工匠有二三十万,紫禁城的主要设计者是蒯祥,当时他有“蒯鲁班”之称。至于元大都的设计者中,除刘秉忠、杨琼等中国工匠外,还有来自大食国(今沙特阿拉伯)的人,今天妙应寺(白塔寺)的白塔设计者是来自尼泊尔的阿尼哥。 建北京城,无论在元代还是在明代,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来自于《周礼·考工记》。在这本儒家典籍中,对国都的修建是有规定和原则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北京古城就是如实体现“匠人营国”的理念,并根据当时的国力而加以扩大,早已超出“方九里”的范围。在元代,北京(大都)有11座城门,明代初建时有9座,加建外城之后又增加了7座,最终形成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之后,故而“四九城”便成了京城别称。 北京城是在建城之前精心设计规划的,先有了蓝图才有了城池,不像国内外其他城市是由小变大逐渐形成的。故而北京城的街道,尤其在内城,都是横平竖直,经纬纵横,很像棋盘。在笔直的街道上,还建有高大的牌楼(牌坊),如东四、西四、东单、西单等,都是有牌楼的地方。由于街道笔直,大小胡同垂直或交错在大街周边,所以北京人是最有方向感的,向外地人指路时,只说“往东”、“往西”,而不说“向右”、“向左”,这种布局在世界其他城市中很罕见。 由于北京城是事前设计而建,所以城中有一条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两旁的街道、胡同基本上是对称的,这在内城(今东城、西城区内)表现最为突出。因城池方正,符合了《周礼》中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的建都城要求。 北京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历史上许多民族,如山戎、匈奴、羯、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和汉族等民族,一度各显峥嵘,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北京的建设发挥作用,使古城的文明一代代沿袭下来,而形成了今日繁荣昌盛和美丽壮观的国际大都市。 ![]() ![]() ![]() 崇文门——元朝时称“文明门” : ![]() 宣武门——元称顺承门 : ![]() ![]() 东直门——古时运输木材之门 : ![]() 西直门——皇宫的“水门” : ![]() 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 : ![]() ![]() 北京现存明城墙 城东南角楼 大明门 正阳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