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晋公盘”回家: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心本心123 2019-01-30

近日,一件2600年前的宝贝“晋公盘”回到中国,在山西博物院展览。126日,山西省公安厅发布消息称,几年前被盗墓犯罪集团盗掘贩卖流失的春秋时期晋国青铜重器,国家一级文物“晋公盘”,经公安机关侦查和多方追缉,日前终于从海外成功追回。

/素材聚焦/

▽“晋公盘”:不折不扣的国宝

“晋公盘”回家,让人百感交集。究其因,“晋公盘”是2600多年前晋文公特制的青铜礼器。据介绍,“晋公盘”内壁有多处珍贵铭文,每处三行,共183字。这些铭文清晰呈现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时期的晋国气象,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换言之,这是不折不扣的国宝。如果任其流落海外,不能不让亿万国人痛心。

 

“晋公盘”回家的路,艰辛而漫长。与以往通过拍卖高价购回散落文物不同,这次是通过法律手段追索成功,如报道所称,经境内境外缜密侦查,先是查清“晋公盘”流失的路线和最终目的地,并查明盗贩链条上的相关人员。随后,“运用法律手段,在强大的法律威慑下,历经几个月不懈努力,终于从某国将‘晋公盘’成功追缴回国。”这一路径让人欣喜。故此,“晋公盘”回归路值得剖析并总结出经验,为以后处理类似文物提供借鉴。

 

▽追回遗失文物,刻不容缓

并非所有文物都能够幸运地跨越时空,与我们再次重逢,而我国究竟有多少文物散失在海外呢?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显示,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中国文物达164万余件之多。而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共1000万件左右。这其中,该有多少精美绝伦的艺术、多少巧夺天工的技艺,又该有多少仍然沉睡的历史。这是惊人的数字,也是让人黯然而焦虑的现实。

 

中国文物在海外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今天我们应当明确一个共识: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自己的文物。这些文物都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质,甚至保留着历史的现场。通过一件件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悠久灿烂的历史底蕴,生发出悠远的思古之情。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对文物流失不管不问,这是我们的失职,也是对历史不负责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宝贵遗产,善待每一件文物。

深度思考>

我们该如何保护文物?

一是采取合法有效的手段追回文物,让文物堂堂正正回家,让国民不出国门就可以欣赏到本就属于我们的文物。二是全力以赴保护好留在国内的文物,不能出现一边千辛万苦追回流失文物、一边出现现有文物被破坏的悲剧。

 

保护文物是各级部门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有足够理由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应该说,文物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同时文物也有身份证,也有自己的国籍。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

 

当前在文物的追索时效等方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法也不尽相同。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依然任重道远。多管齐下,多策并举,让流失文物尽早回家,让文物存在的意义更鲜活地呈现出来,这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和推动。

 

拓展链接>

寻回文物之艰辛

不久前,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中,拟人化的青铜埕和皿方罍器身,讲述了自己在海外漂泊的经历。被称为“罍王”的皿方罍,1919年出土于湖南桃源后,器身流落海外,器盖流落民间,如同在时间中走散的两兄弟。最终几经周折,才让皿方罍器身在2014年回归故乡,成为全物。皿方罍上了热搜,更让无数人看到国宝的回家路,何其山水迢迢,何其漫漫长远,需要付出何其艰辛乃至昂贵的代价。

/时评导写/

让国宝不再流浪地球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秦时代,祭祀与战争都离不开青铜器,可见其大国重器之地位。 “晋公盘”是山西省公安厅历时多年从境外追回的被盗文物,其上饰有鸟、龟、鱼等动物,其中的圆雕动物可实现原处360度转动,比现在的某些奢侈品工艺还要精湛。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地不爱宝,更需我们有能力鉴宝、护宝,不让更多文物流落他乡。且不论各种文物犯罪案件,更令人担忧的一点是,对文物、对考古,还存在不少有意无意的歪曲与误读。尤其是,随着“盗墓文化”在文艺领域蹿红,许多人将“文物”与“古董”混为一谈、将“盗墓”与“考古”混为一谈,缺乏对文物、对考古研究工作的基本尊重和敬畏。

 

文物是什么?它承载着时代记忆与灿烂文明,维系着中华传统文化血脉。若不是代代相传、或是挖掘出土的文物,我们或许很难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消除了以往认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为同一典籍的误解;陕西法门寺地宫发现的秘色瓷,让世人重识何为“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的现世,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并非传说……我们从历史的尘埃中捡拾出这些文物,让子孙后代能更深入了解古代辉煌璀璨的艺术成就,还原被误读千年的历史事实,延续中华文明的火种,这绝非可以用投资价值、增值价值来衡量的。

无论是从犯罪集团手中追缴回来的“晋公盘”,还是不懈从海外追索返还的“虎鎣”,都只是无数“游子”中的一员。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还有许多“游子”在外漂泊。促其归家,不仅需要相关单位的全力工作,更需要全社会的温暖守护。若所有文物都能安全地站立在这片土地上,那些“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的怅惘定会少些。

 

守护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追索返还流失文物、坚守文物安全底线、加强打击犯罪力度等措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守护全民族的文化遗产,才能让中华文明跨越千年沧桑依旧明艳动人。(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