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杨式不同的练法反而会更专注适合自己的练法

 楊範孫先生 2019-01-30
我认为邓一琳学习、研究、对比奚桂忠《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赵斌赵幼斌路迪民《杨式太极拳真传》、傅钟文傅声远傅清泉《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及结合傅氏太极讲课的感悟与体会基本正確,我也很认同他的学习精神,因此转发我圈交流。傅、赵、奚练的都是正宗楊澄甫式太極拳,只是运劲不同盘架不同,我家三代人師从陈微明学拳也有不同的练法,長久练习做到动作顺随和悟到內外相合后,大多不会将就统一,然而知道杨式有不同的练法对练拳肯定会有好处,反而会比较专注适合自己的练法,但异曲同工。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廷年不老春。楊範孫

杨式太极拳名家之拳路比较——邓一琳
 (2015-05-30 11:20:56)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太极 
年前我打电话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邮购了奚桂中先生的著作《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及赵斌大师等人所著《杨式太极拳真传》。目前我在学习、研究、对比傅钟文大师等所著《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与赵、奚两本书所讲内容的异同,现结合在太极大讲堂两度师从傅氏父子听课中所得,谈一些新的感悟与体会。本人水平有限,还请老师们和拳友们不吝指正。
1.起势
傅文:双手臂上行时指尖向前,提腕。
赵文:举臂时,两手中指(非食指)领力。
奚文:双手上行时,意在手(腕)。起势定势是否到位的检测,请人用单手或双手来托我下按之左掌或右掌。如果手掌没有被托起,则说明该定势正确。
我的疑问:奚先生书中讲到在做起势这一式时,两手的上行轨迹呈弧度向下、向外的圆弧形,而下行的轨迹呈弧度朝身体、朝内的圆弧形,这样,整个起势过程中,两手上行和下行的轨迹呈椭圆状。
我试验了一下,感到做不成。因为两手的上行或下行都是以肩为圆心,双臂在运行中不是挺直的,也不是弯曲着。上行时,双手距离肩头最远的距离应该是双手下垂(预备式)和举至与肩同高时。如果运行中手臂一点不放松的话,应该是画一个朝外的弧形(如其书中所示);如果手臂放松、略带弯曲的话,那是画一个弧度很小的朝外的弧形(近乎斜线)。而在下行的轨迹也是近乎斜线的、朝外的弧形。如果按照奚先生的图形来做,下行刚一开始,马上就需要回抽手臂。
我认为,上行和下行的轨迹是近乎斜线的、平行的朝外的两条浅弧形,下行的弧形在里侧。
另外,双手上行时以手腕和中指领力可以使初学者不易走弯路。
2.左掤
右脚尖外撇及定势右脚的度数
傅文:外撇45°,定势90°,脚尖正西。
赵文:外撇60°。定势未提及,只说“蹬右腿”。
奚文:外撇45~60°。定势右脚45~60°。
左脚尖内扣的度数
傅文:30~45°
赵文:30°
奚文:45°
左脚尖与右脚的横向距离
傅文:左脚尖与右脚跟在一条直线上。
赵文:左脚尖与右脚掌心在一条直线上。
奚文:左脚尖与右脚掌心在南北经线上。两脚斜向平行或基本平行。
此言令人诧异、不解。因为在实际操作当中,当身体朝西,按照奚文所言定势时,身体似乎是扭曲的。
3.右掤
此势三家差异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右掤的第一动随转体,左臂内旋,左肘尖向左后微下撤,掌心朝右下,移于左胸前尺许,右掌抄至右腹前,两掌斜相对,成斜抱球状。
定势时右手腕与肩平,左掌在右腕关节稍下(傅、奚),相距约一拳(赵)。
4.捋势
两手掌的运行路线
傅文:向左平捋。向左下或向下捋的动作都是错误的。但也不要一开始就使两臂往左外捋。
赵文:(同傅文)
奚文:左捋的运行轨迹是一条边向里、边左、边略向下的一条曲线。右手要略高于左手,两手间一小臂的距离,横向距离为前臂直径。
本人从奚先生的图示来看,向里向下的路线要长于向左的路线。而傅先生的向下的路线几乎不明显。其中奚先生提到左捋时应以腰带手,两手掌不偏离身躯中心线。定势时,左掌与腹同高,右掌与胸同高。我认为如果傅和奚结合一下,似乎更好。奚向下的路线过长,意味着引进的路线过长,很容易被对方拿住。
左坐腿的适宜度检查
傅文、奚文:(未提及)
赵文:当重心后移后座时,不可蹲得过低,左膝尖与左脚尖基本齐。捋时应特别注意肩胯相合。
5.挤势
定势右手高度
傅文:由胸前挤出,平直向前。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
赵文:(同傅文)
何时双掌相贴
傅文:左掌附在右小臂里侧向前(西)挤出。左掌根随挤渐渐贴近右腕脉门内侧。
赵文:随弓步右手前挤,左掌移向右掌脉门处(似合非合)。
奚:左掌与右脉门先相对,再相贴,然后前挤。掌心轻贴右脉门(不要用左手指,也不要用左掌根)。
劲点
赵文:右掌背尺骨一侧。
奚文:左掌根。
赵和奚的劲点不同,所以动作有差异。本人认为奚的做法似乎更合乎拳理。
6.按势
傅文:两手基本平来平去,弧形不大。抹回时掌根应高于肘,高度在胸肋间。按出时两拇指相距一拳。(在讲课中,傅老师说,回抹时,曲肘即可)
赵文:后坐时臀部与后脚跟齐,不可再过。两臂撤回时,两肘不可外突,也不能夹肘。高度是掌心与肩平,按击对方胸部。
奚文:两拇指之间距离始终保持一拳之隔。左右手掌来回的两条路线是互相平行的。在心口处内旋呈浅弧形向前按出。从俯视方向看是两条平行线。
7.单鞭
(由按势接单鞭)关于实脚与虛脚转动问题:(奚文)目前流行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公澄甫定型的。但杨公的拳照应分两个时期(宜以1928年左右为界)……不宜说谁对谁错,因为虚脚转和实脚转都是杨祖师传下来的练法,只不过虚脚转在前(期),实脚转在后(期)而已。
关于扣右脚的角度问题
傅文:身体左转(约135°),同时右脚尖尽量内扣(超过90°)。
赵文:右脚尖尽量内扣135°。
奚文:最好接近135°。
问题是:重心仍在右脚,从右脚尖正西扣向东南135°几乎不大可能。所以我认为傅老师所讲尽量内扣(不少于90°),然后在单鞭定势时右脚跟外碾成东南45°是最合理的。
勾手的方向和运动轨迹
傅老师是这样讲解的:右手掌变勾手时向右(南偏西)斜伸,左掌手指近右手腕部;随即先开左胯,再转腰,同时左手向东方弧形翻掌移出。在开左胯的同时,右勾手随胯腰的左开而自然被吸到正南方,随即左右手分开,前推后勾。前手与鼻尖、脚尖在一个立面上,后勾手与后脚尖相照。
奚:朝正南勾手,然后移动至西南方向。
我认为傅老师讲的合理。
各家语言中精辟之处
傅文:左弓步时,左掌经面前(距脸部不超过30厘米)左移。
赵文:定势时,左手尖、鼻尖、足尖方向一致,三尖相对。对身体的整体要求,要做到“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并不是单对此势这样要求,势势都要求做到。
奚文:对于“三尖” 一般有两种解释。其一,三尖者,手尖、鼻尖、脚尖。其二,鼻尖、膝尖、脚尖。宜将上述两种说法合二为一,即四尖相对:鼻尖、手尖、膝尖、脚尖。所谓相对,就是在大部分动作中,要求四尖分别各自互相对应,有时要求两尖、三尖或四尖的方向一致,有时要求两尖在同一垂直线上,或在同一水平线上。
8.提手上势
左脚尖内扣度数
傅文:15~30°(讲课中说10°左右)。
赵文:45°。
奚文:小于45°。
双手高度
傅文:右手尖与眉齐,左掌指尖高与胸齐,正对右肘关节。
赵文:右手尖与鼻尖齐,左掌心正对右肘关节。
奚文:右手尖与鼻尖齐,左掌与心口齐平。各家关键语言
傅文:沉、合、提、送、顶。
赵文:前脚负重约十分之一。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注:赵 式的提手包括肩靠,为什么?)
奚文:定势时两脚间距约10厘米,左肘尖距左肋10厘米,右肘尖距肋约20厘米。
9.白鹤亮翅
各家讲解差异不大。
傅文: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要坐下来,沉气、落胯、腰拔起,应有上下对拉、肢体拔长的感觉。
在讲课中,傅老师强调要下坐(但身体并没有真的下落,只是为了不提重心而已)。
赵文:臀部坐齐脚跟。
奚文:(1)腰跨左转10°,两手变作捋状;(2)继续左转10°,左右掌旋转成左采右抄、成抱球状;(3)腰胯右转20°,出右脚踏平(东南45°)左掌扶右臂挤于胸前;(4)身躯平行右移,以右肩外侧靠出,左蹬右弓,重心右七左三;(5)腰跨左转45°(面东),成高位左虚步(身体高度略高于提手上势之右虚步及手挥琵琶之左虚步)。右掌横切掌,以掌沿掤架击我头部之手,左手掌下采击开我腹部之手或以肘击人肋部。
我个人感觉奚先生讲的细致、透彻。但我对奚先生之“定势时腕不过发,肘不过肩”不大明白。观察分析傅先生、赵先生之书上图示及录像,肘均过肩。我们自己行拳中也都过肩。也许个子较高,手臂较长者可以做到?但“肘不过肩”从理论上讲是对的,因为过于抬肘会把肋部暴露出来。
10.左搂膝拗步
腰胯右转的角度
傅文:75°。
赵文:30+30=60°
奚文:10+25+15=50°
两脚横向距离
傅文:略小于肩宽。
赵文:同肩宽。
奚文:20~25厘米
左掌运行路线
各家所讲基本一致,均是从左胯侧至胸前,至右腹前,再坐腕马蹄形搂至左胯旁(傅文),左膝旁(赵文),左大腿侧上方(奚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左手运行中最高点均未超过上胸部,但在实际行拳中,傅和赵的左手几乎与肩平(未见到奚的拳照)。
右掌运行路线
傅文:右掌下落经胯侧弧形右斜角上移——拇指朝耳折臂——前推。腕高略低于肩。
赵文:右掌下落经右胯旁——右斜角(掌高与肩齐)——右耳旁——前推。
奚文:从身前中弧线下落至心口前(掌心朝里偏左),旋至右胯旁(手背斜向后)——右上方右肩外侧(腕同肩高)——右耳旁(掌心朝北偏东微朝下,不宜手指朝前)——立掌推出(腕高略低于肩)。
定势时左手掌的高度
奚文:臂长着,左手掌高于左大腿约一个平拳。中臂者,左手掌高于左大腿约一个立拳。短臂者,左手掌高于左大腿约两个平拳。
11.手挥琵琶
各家腰胯右转均45°,右脚提起向前的距离约一脚许,只 有傅老师讲基本原地踏下,但在实际行拳中也向前进约一脚许。
左掌的高度
傅文:食指高与眉齐。
赵文:食指高与眼眉齐。
奚文:食指尖与鼻尖同高。
右掌位置
傅文:左肘里侧,右扭指高与左手肘齐。
赵文:左肘里侧身体中线处。
奚文:与左肘尖相对。
我的问题是:傅老师讲此动为左挒右采;奚老师说提手上势以合劲为主,用法是使对方脱曰或断臂;手挥琵琶以撅劲为主,用法是将对方掀倒;我还记得崔仲三老师在问题解答中曾说提手上势劲力向上,而手挥琵琶是合劲。
我不大明白其区别。
12.进步搬拦捶
左脚尖外撇之度数:均45°。
搬时右脚上步方向及右拳定势高度
傅文:右前(略偏东南)出步,右拳与肩同高。
赵文:右前斜方45°上步,胸前搬出,高不过锁骨。
奚文:45°上步,右拳经胸部向前向右搬出,与肩同高。
搬时左掌的运行路线(此动赵不同于傅)
傅文:左掌向右手靠拢,掌根附在右腕里侧。
赵文:左掌向左而上画弧,高不过耳,后不过肩,自左而右弧形栘至右小臂里里侧,在胸前栏出。
13.如封似闭
两掌交叉时(封式)两掌之高度(此时重心在两腿之间)
傅文:与肩平。
奚文:胸前。
坐实右腿时两掌分开的宽度
傅文、赵文:稍窄于肩。
奚文:两小指间距与肩同宽。闭式时,两拇指间距与肩同宽;向中间相合,及至两拇指相距约一拳之隔。
左弓步按出时,两掌之高度
傅文:手腕略低于肩。
赵文:腕与肩平。
奚文:两掌高与肩平。
要点
傅文:两手收回和按出,是基本上平的向后向前,肩与胯要保持上下对准,齐进齐退,肘沉,但手不沉下去。 赵文:后腿坐实时,臀部与后脚跟齐。
如封似闭之“按”与揽雀尾之“按”的对比:(除掌形方向之外)如封似闭之“按”是接“闭”式,轨迹有点儿像一个不带勾的“儿”字。而揽雀尾之“按”平进平出,是两条平行线。
14.十字手
两掌上举之最高度
傅文:额前两拳(但在讲课和录像中,大扭指略高于头顶)。
赵文:额前约三拳。
两掌下落至何处抄抱
傅文:两手掌根不要低于腰部,在腰部即开始外旋抄抱,相合。
赵文:合抱于腹前。
后记
经过认真细致的对比,我发现师出同门的名师们在同一套拳路上仍有不少差异。孰是孰非?也许各人理解不同,在习练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打出了自己的风格。我希望明白名师们的风格,明白他们的差异,从而打一套明明白白的太极拳。
15.抱虎归山
(由十字手)各家不同之处:
傅:左脚里扣90°,身体右转135°。右手向右后搂抱约与腰同高。
赵:左脚里扣45°。外形上与“右搂膝拗步”相似,成右弓步时再燈左腿。右手向右下移至腹中线前,至右膝旁。
16.肘底捶
不同之处(1):定势时右拳的位置和左掌食指的高度
傅:右拳在左肘下。左掌高与鼻齐。
奚:右拳在左肘右侧下方。
赵:左掌高与眉齐。
不同之处(2):两掌由抱虎归山向左平移时的间距
傅:约20厘米。
赵:约一个手臂长度。
各家重要语言
傅:两掌向左平移时,右掌不能平放或下荡,必须坐腕竖立;并要前手去,后手跟,距离均等。最后,左手先向左推开,掌心朝下,右手尚在往前。不应两手同时下按。
赵:此势劲点,左手注意掌缘、小臂和掌心;右手注意掌缘尺骨一侧。左手依次要有掤、挒、采、缠、提、托等的劲路意识;而右手应有推、拦、捋、盖、拿、击的技术变化意识。
奚:肘底插有三连环掌:(1)左掌外旋以手背击人;(2)右掌外旋以正手击人;(3)(定势时)左手做朴面掌。……定势时右拳置于左肘右侧下方,不宜贴于肘下,以免造成右肘贴近右肋、右腋夹紧和右肩不松之弊病。
对此,傅清泉老师说,祖宗传下来的这套拳路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你如何理解,如何来打。在定势时要含胸拔背,身体和双臂有一股裹劲在其中,怎么会夹腋呢?傅老师当我的面做了测力法,我同意傅老师的意见。
17.倒撵猴
各家相同之处:(1)后抽手定势时位于胯旁,非腰旁;(2)后撤脚尖朝斜方向45°;(3)两手展开时两臂夹角约135°。
不同之处:傅氏两手展开时,前手掌心朝下,而赵氏掌心朝上。
各家重要语言
傅:两手在体前交换,要肩与胯齐进齐退,不先不后,使头顶、躯干到会阴穴始终成一条直线。“百会、中极一气贯通”。
赵:眼神关顾右掌后举,但眼角仍能看视左掌。当手从耳旁推出时,不可形成五指向前戳;另一手后抽时注意肘不过背,腕不过胯。退步法的要义是:步随身换,避实就虚;引进落空,攻在其中;退中有攻,攻在两肱。其劲点,撤步时意在掌缘,再移于小臂外侧、肘尖和腕肘桡骨一侧;推出时在掌心掌缘。
奚:人们在做例撵猴时,往往会忽视以腰带手。“腰转”一词改为“转腰胯”较为确切。(从肘底捶定势)左掌边微微前伸边微下压,边外旋,掌心朝下偏右;右拳变掌边弧形向右下方回抽边外旋至右胯旁(不是右腰旁),掌心朝上,以右肘击人。
18.斜飞势
此势傅与赵几乎相同:此势为左采右挒,开劲斜击。高与额齐。右脚向右后方落步时,双脚呈“八”字形(赵)。
奚先生提出不同练法:左脚内扣与腰胯右转、两手相合、眼神右盼同时进行。(奚先生认为所以这样改动是因为传统练法极易使重心不稳)。
19.海底针
傅、赵、奚不同之处在于右手掌上提之高度和下插之路线。
傅:右手提到耳侧,折腰向前下插。
赵:右手提到与右肩腋窝齐,约三拳。右手往下前插,而不是往前下。
奚:海底针右手上提(不宜提到耳旁),身躯应前倾45~60°。
(傅老师对此专门有讲解,以后另文转述)
20.扇通臂
各家重要语言
傅:定势左弓步,左手前指,腰略右转,弓腿、蹬腿、拧腰……周身力量集中在一点。手指高不过眉。右手右额侧,高不过顶。
赵:劲发其背,展开双臂如扇,故曰“肩通臂”。势定意不停,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形合意连,既能四方支持,又能转换面。右掌心向外,置于右额前,掌背距右额前约两掌;左掌同时沿右臂向前平推,腕与肩平,坐腕。
奚:如何检验坐腕是否恰到好处?以近掌根的腕筋有膨胀感为度。右掌在上提的过程中宜以右腕(拇指侧)领劲,不应以肘带动手掌上提,至右额侧前上方,要求“肘不过肩,腕不过发”,手指斜朝上成斜切掌。
21.转身撇身捶
此势各家的描述及动作无什么差异,均是从左掌护在左额前上方,右拳横臂在左肋前,再环转朝正西成右弓步。
不同之处:(观察傅的录像与赵的录像略有差异)傅在右手撇出时右腿已基本弓好,在右掌回收、左掌前击时,使人感到主要是腰胯的转动。赵的录像在最后定势时才成右弓步。
各家关键语言
傅:边转体边扣左足(超过90°),右腿提起就前迈,不要收回靠拢左踝再跨出。
赵:右臂随转体应“横肘竖落”。定势右拳收于腰侧,左掌由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坐腕,掌心朝右前,高与肩平。用法:设对方右拳从我后方击来,我即右转身用右臂横向封截,左掌随即向对方侧面击去,以我之正取对方之横线。进而转展身法,撇拳推掌向对方进击。
奚:以肩关节为圆心,以手臂为半径,像抡大榔头那样撇出,高与肩平。右拳边内旋边弧形向后向下抽沉,收于右腰右前方,大小臂夹角约100°,拳心朝上偏左,成藏拳,伺机而出,为虚拳。
22.云手
各家重点语言
傅:两足开立同肩宽,上手高与眉齐,下手腹前。全在腰转动。腰似轴,四肢如车轮。左转左手上抄为主,右转右手上抄为主;全凭两手转而不离中线。左手管左半个身体,右手管右半个身体。
赵:正面时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两手竖向距离不能太开。转向两边时后手必须在另一肘内侧,而不能过低、过远。劲点:形成一个掤、挒、按、推、采、抄椭圆形的劲路循环,而手上抄时为主劲路。
奚:单鞭左吊手接做云手,由五种劲法组成——采、抄(下抄、上抄)掤、挒和按(见下图)
23.左右分脚
(以右分脚为例)傅与奚均强调身体要转四个方向,面也要转四个方向,眼也要随体转四个方向:东北、东南、东北、东南偏东。在第二个斜角(东南)时两掌呈捋状;接做第三个斜角时(东北),强调两掌的掤劲,分脚高与腰平。
不同之处:傅氏定势两掌约与肩高。赵氏右掌腕与肩平,左掌指与耳齐。
各家要言
傅:踢腿必须先提腿(膝)。先把力量集中在膝关节,然后使劲力节节贯串地达到足尖。
赵:右腿应提膝与腰齐。同时左手采右掌捋,随腰而移抄。此势劲点要圆转顺遂,含拧、搓、引、采、击、踢等劲路转换。
奚:两掌边略前掤边内旋边向左右弧形向上、高不过眼分开。弧形的最高点宜在两掌与肩同宽时呈投降姿势。此时右肘宜与右膝上下相对,然后向左右弧形下落,腕与肩平。左臂朝北偏西,右臂朝东南偏东,两臂夹角135°。
24.转身左蹬脚
不同的描述
傅:应先提膝,然后以同样缓慢的速度把小腿继续分出……两掌向左右侧立,平肩分开。
赵:不论是分脚或蹬脚,都要边提膝边蹬脚……两掌离胸约三拳微内旋向左右分开。
奚:右腿单腿旋转的动力主要来自腰胯,四肢辅之,而不是相反,随之略屈膝下沉(但切莫身体转到位后再下沉)。
25.进步栽捶
傅老师在讲课中谈到栽捶时拳眼拇指一侧与手臂平。而指裆捶小指侧与手臂平。
奚:拳背与小臂的关系:练冲拳时,拳背与小臂齐平,不可有内凹或外突;练盖拳时,宜略坐腕,拳背与小臂外侧的夹角略小于180°;搬拳和撇拳时,拳背宜饱满,拳背与小臂外侧的夹角略大于180°,但不可呈鼓腕状。
在练翻身撇身捶的盖拳、栽捶、指裆捶的冲拳、双峰贯耳的贯拳时,当打着对方时才握成实拳,随即呈虚拳状态。
26.右蹬脚
傅: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起立,两掌微向上浅弧形向左右分开。
奚:蹬脚时应虚领顶劲与劲力入地相结合,有顶天立地之感。
27.左右打虎式
不同之处:拳眼、拳心的方位
傅,奚:左打虎式定势时,右拳捋至右腹右前方,然后向左下方盖拳(腹前),拳眼斜朝里,拳心斜朝下。
赵:拳心朝里,拳眼向上。
各家重要描述
傅:两掌在将到位时才握拳,右掌像盖锅盖一样,拿起盖在腹前(偏左)。右蹬腿后下落时,左腿要“送”,就是要由左腿缓慢地屈腿下蹲来控制右腿轻缓地着地。
赵:右拳渐握成拳,自右而前、而左平面画弧,屈肘横臂,置于心口前约三拳。两臂在随腰左转时,不是先迈步,再转腰,再移手的平板机械动作……不是腿先到,再合手,再拧身,应腿到手到,上下相合。
奚:左打虎有三个转腰胯的动作:(1)腰胯略右转(从东北——东偏南;(2)迈左步的同时,腰胯开始左转(东北——西北);(3)即将到位时,腰胯略右转(北偏西)。
28.双峰贯耳
不同之处
傅、赵:定势时两拳稍高于头。
奚:两拳与太阳穴同高。
各家重要语言
傅:两掌由下向上锥形、随移随将两臂内旋,在击到前上方时两掌变拳,臂成钳状,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斜下相对。
赵:设对方用双手推来,我稍搓后足,以缓来力。同时我右膝提起撞击对方胸上部,双手从上将对方头或双臂向下按去。对方若用双手拖住我肘臂时,我双手即从里向外、向上掤开,随掤随握拳上举,向对方太阳穴或双耳贯去。
奚:双脚落下,膝与胯平,左腿微下蹲,送右腿向前迈步;右腿踏平,重心前移,两掌向左右、向上画弧(其弧形似同生梨的下半部),蹬左腿,弓右腿,成右弓步;双掌变拳(先虚拳,后实拳),向上、向前、向里弧形勾击对方双耳(其弧形似同生梨的上半部)。
29.转身右蹬脚
傅:转身提左膝,转后仍提左膝,右腿下沉,左腿才慢慢落地。
30.左右野马分鬃
此势各家动作无大差异。上手前掤再挒,下手采在胯旁。
各家典型语言
傅:分出的手的路线是先向前,再向外。发力在腰,由肩到肘、手,节节贯穿向外分出……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其根在脚,主宰在腰。
赵:后腿的提起和迈步,全凭前腿胯根处微外旋、内收、下沉坐实,做到身正、肩平,肘不夹肋和气落腰围,小腹和后腿自觉松净,起步就会自如。此势主采挒劲,用手捋采之后,先采后挒(赵先生还讲过,掤之延长即为挒)。
奚:(关于野马分鬃、揽雀尾和搂膝拗步的前后脚跟之间的横向距离)弓步前后脚跟内侧之间的横向距离,宜根据人的高度、步形的顺拗和用法不同来确定。拗弓步(左手右脚在前,或右手左脚在前)的横向距离以20~25厘米为宜;顺弓步(同侧手脚都在前)之横向距离以15~20厘米为宜;以向前发劲为主的招式,其横向距离可以小些;一向左或右发劲为主的招式,其横向距离应大些。因此,(奚之身高1.74米)揽雀尾:15厘米为宜;右野马分鬃(有向右横挒之意):30厘米左右;搂膝拗步:22厘米(介于两者之间,一掌前推,一掌后搂)。
31.玉女穿梭
不同之处傅在策一个穿梭时右脚向右前(西北)迈步,赵向右前(西,稍偏北)迈出。傅之两臂在胸前过渡时有一个近似十字交叉的两个掤,而赵之右掌心对右肘尖,十字交叉状不明显。
各家重要描述
傅:傅声远老师在讲课中强调了步形问题:在由第一个穿故接做第二个穿梭时,开步的步型不要太大,两脚跟相对,相距两脚即可。因为一弓、一蹬、一碾脚,步形自然就大了。博清泉老师在讲课中强调左手向前上,经面前时翻掌上架;而右臂沉肘后撤(以后肘击人),再悬臂翻掌向前穿出。单鞭接玉女穿梭的衔接动作,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混淆不清。其过波动作是:上体右转,右足提回,在左足前落下,左足在西南斜角迈出,接做第一个拿梭。(其实我认为更难的是两手的过渡动作)
赵:右掌经左小臂稍后抽,掌心渐渐翻朝下,撤于右腰旁,沉腕,旋臂推掌,使掌心朝前稍偏左,坐掌,掌根正对胸口。
奚:当由右单鞭接做玉女穿梭时,先要有抄、掤、压、抽和推的五个用法的想象,动作随之:(1)右勾手变掌,边外旋边向左下方画弧抄至腹前,以保护腹部。右掌在左抄时,好像在池中抄水(不是捞水),应感到但闻抄水声,而不将水抄起来;
(2)右掌继续边外旋边向右上方画弧掤至右肩前(动(1)和动(2)成一立圆),掌心斜朝上;
(3)下沉右肘,带动右掌继续边外旋边向下粘压,与胸同高,掌心朝上(此时,左掌抄到腹前,两手腕上下相对呈一十字交叠状);
(4)右肘后抽击人,右臂内旋,掌心朝左下方,为前击做准备;
(5)右掌继续边内旋边超前略左推出,至心口前,掌心超前偏左。
32.下势
各家重点描述
傅:仆步时,右跨不要低于膝,要平于膝。腰带动左掌微曲回收,左臂回收时(大小臂间)要大于90°,掌心朝南,像抹玻璃一样(傅清泉语)。
赵:膝尖与右脚尖方向一致;左掌前穿时,腰要微向前转送。
33.金鸡独立
此势傅、赵描述无甚差异,但傅老师在讲课中指出,起身上步时,后脚(右脚)不内扣。赵老师的录像中看出右脚尖内扣。(实际上,没有几人能做到不内扣就可以提膝上步的)
但奚老师的描述不同:右脚宜随左脚外撇缓缓内扣。如果不内扣,则将造成两脚成一直线,其夹角为零,不利于立身中正、动作稳定、起立顺达和后腿的蹬劲。重心前移时,需蹬右腿。待到坐实左腿后,则主要依靠腰胯的左转顺势带动呈放松状态下的右腿,而非依赖右腿蹬地而起。(本人认为,一般人做不到右脚尖不内扣即可起身。但功夫深者可以做到,如傅清泉,而且节省时间)
34.转身白蛇吐信
基本上同撇身捶。
傅:右拳随转体继续向前,在到达最远点时变掌。
奚:在演练白蛇吐信和穿掌等绝少数拳势的定势时,四指伸直,即所谓“四骈指”。
35.高探马带穿掌
此式注意有一个右掌心由朝下旋朝上,再逐渐翻朝下的过程。
36.进步指裆捶
不同之处:握拳的时机
傅:握拳应在左手已搂、右手弧形移至腰际之时,在此之前不应握拳。
赵:(在第一动时)左腿渐渐下蹲,同时右掌变拳。
指裆捶、搬拦捶、栽捶定势时右拳的高度
奚:指裆捶,击人下身或腹部,高与腹齐。
搬拦捶,击人心窝,略低于肩。
栽捶,击人膝盖或击打被我踩在地下之人,略低于膝。
(但我听傅清泉老师讲,太极是大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且不打落水狗,点到为止。)
37.上步七星
何时握拳及拳之高度
傅:两拳将相交时握拳,高与颌齐(下巴)。
赵:左掌上穿至胸前变拳,右手经腰际再变拳,高与锁骨齐。
38.退步跨虎
不同之处:右手之高度与朝向
傅:(定势时)右掌在身体右侧上方,略高于头,掌心朝右外(右上臂基本与肩平,右小臂斜)
赵:右掌上举于身体右侧上方,高与头齐,掌心翻朝前。
(从图形上看,傅清泉老师的定势明显不同于赵老师的图示,赵之图示手指高过头,掌心朝前,似白鹤亮翅之图示)
奚:白鹤亮翅的右手是向前(东)向上打出,与左掌是上下分;而退步跨虎之右掌是向右(南)偏前(东)向上打出,与左掌主要是左右分。定势时,跨虎右掌稍低,左手稍高,两掌稍开些。
(我感觉奚先生讲得很清晰。)
39.转身摆莲
左脚旋转后是先脚跟还是先脚尖落地?
傅、奚:脚跟。
赵:先脚尖,后脚跟。
扫荡左脚着地后,是成右弓步,还是右虚步?
傅:从图形上看,似有一个右弓步的过渡动作(图478)。从录像上看,右弓步很明确。文字:旋转后,左足尖内扣落地,右脚即变虚提起。
赵、奚:成右虚步。(从赵先生的录像上看,也有一个右脚尖微内扣的侧右弓步。)
(我的疑问是,这个右弓步是过渡的、缓慢的、延长了的弓步?有攻防含义么?)
结语
我虽然自觉十分认真地细看了三家的论述,但仍不免挂一漏万,而且越细心琢磨,越感到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这一套拳够我们花费毕生精力去研究的。我还有一个感受,即自从习练传统套路以来,感到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慢练太极的必要性。越慢越出功夫,也越养人、越健身。
本人水平有限,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老师们、拳友们不吝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