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投稿形式要求,我们在杂志上刊登过,公众号上每次推送文章时,文前也做出提示。然而,我们收到的稿件,引文依然是或不标出处,或不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给出,或出处不完整。这里,我们再次提请各位老师,投稿前请务必给出引文合乎规范的出处;同时,请在稿件上留下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单位,邮编,邮箱。信息不全,我们会电话或邮箱告知您加以补充,重新补充时,可能会耗费您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莫不如写稿时都准备停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 2017年7月7日 【摘 要】语文教学的理念不断变化,中考命题的理念也要变。要改变“积累与运用”这一顽固的试卷板块,可有两个途径:一是把“积累与运用”与阅读、写作板块加以整合;二是从“加大积累考查力度”“赋予试卷地方文化特色”“加强母语应用能力的考查”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造,使之更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考 积累与运用 建议 世间万事万物,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总在与时俱进之中日新月异,正如建国以后语文教学的几次嬗变,每一次华丽的转身,都折射着理念的更新;中考命题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如此。本文试图就中考语文试卷“积累与运用”这一多年“铁板一块”的常规考点,从命题改革的角度提两点建议。 一、整合:微波有恨终归海 语文能力从根本上说,主要指阅读和写作能力,而要考查这两种能力,“阅读”与“写作”两个模块足矣;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考试总以“积累与运用”开路,作为语文考试的常式模块,其地位似乎很难撼动。 当初设置这一模块,恐怕与知识本位的观念有关。一是专列此模块,可以凸显基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在知识化考试时代,这无疑是一种信号,传导给教学一线的是对“语修逻文” 的细致梳理和坚固夯实。也正因为这个模块的存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才在所谓知识教学上爬罗剔抉,小心翼翼,不敢怠慢。二是也只有设置此模块,才能批量地考查一些静止的甚至死的知识,而且当初以选择题甚至判断题来考查,无疑加大了考查的密度。 语文考试进入“能力立意”特别是“素养立意”阶段后,各地中考试卷对这一模块从考查内容到命题形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是不考概念,二是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三是降低分数权重。但是,几乎没有哪一家敢于尝试对这一模块做较大改进,比如取消这一模块、只保留积累部分、保留积累与语文综合实践部分等。之所以没能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主要还是与长期考查形成的强大惯性以及保守的知识观有关。2018年吉林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只保留了阅读与写作两个板块,这种极其可贵的尝试,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 事实上,尝试取消此模块的考查是可行的。撇开知识本位观不论,单从语言运用本身看,似乎也没有多大的专项考查价值;因为一篇作文,就可以将所有的关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一网打尽”。 这也许不能一步到位,但可以按照渐进的原则,将语言运用相关知识点有机整合到阅读中考查。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除了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感悟、鉴赏能力外,还包括最基础的识字能力,对词句的认读、理解、感悟与运用能力。这样看来,将字音字形、词语运用以及病句的辨析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内容整合到阅读中来考查,是可以理解的。以往试卷,也有过类似的考查形式,但与前面基础知识部分的考查内容重复交叉。而阅读考查饱受诟病的倒不是关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而是对文本内容的考查碎问碎答。如果取消了“积累与运用”的考查,将相关知识点的考查渗透到阅读考查之中,一方面使试卷的结构更加简约,另一方面也使卷面更加清爽。当然,最难在阅读考查中渗透的似乎是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以及诗词、文学文化常识积累的考查,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在这方面做了极为可贵的探索: 2010年现代文阅读《敬重“里子”》第11题,设置某同学追求名牌、重视自我“包装”的一个具体情境,让考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他进行劝告。这既考查了学生对文章观点的提取与整合,又考查了学生根据说话对象、合理选择 “简明、得体”的劝告语言的能力,从而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巧妙地整合进了阅读题之中。 2011年现代文阅读《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第16题,围绕文本中要心灵中剪去“枝枝蔓蔓”的观点,设定了“悲观、自私、嫉妒、势利、冷漠”几个点,让考生从唐僧、保尔、鲁滨孙等几个名著人物中选择一个按照示例进行仿写,将对名著的考查有机整合到阅读题考查之中。学生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名著的内容做出合理的筛选,在表达时还要仿造一定的语言形式。这种结合阅读理解、在实际运用之中考查名著的方式,将对名著的考查真正考活了。 2012年现代文阅读《中国结》最后一道拓展题,先让考生置换“福”字的文字或图案写出创意,再让考生写出将此中国结赠与他人的缘由,就有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味了。其实,以文本阅读为平台,开展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可以摸索的;可以预见,效果肯定也不错。 2016年南通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第14题将阅读理解与标点符号运用结合起来考查,2018年第18题将阅读理解与朗读重音处理结合起来考查,命题者试图打通语基与阅读,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改造:听唱新翻杨柳枝 也许要突破原有试卷制式,一时难以做到。但要在抛弃旧有知识观的前提下,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实现试卷结构的科学、简约、灵动,从而致力对这一模块的改造,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具体说来,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1.加大积累考查的力度 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都加强了对积累的考查,分数一般都占全卷的6℅左右。但积累的考查仍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考查难度偏小。诗文默写只考查那些耳熟能详、情感基调积极向上的名句;名著考查一般只考查简单的、静止的诸如主题、人物等内容。二是考查范围偏窄。课文默写的考查,存在重诗轻文、重古代轻现代、重课内轻课外、重课文和“诵读欣赏”板块轻课本其他板块的现象。 加大积累考查的力度,就是在减少写字、词语辨析、标点符号、病句修改等题目题量与分值的前提下,落实以下措施: (1)扩大名句默写的范围,增加题量与分值。将初中课本中涉及的古诗词都纳入考试范围,包括苏教版“专题”中的诗句、课文中引用的诗句,甚至注解中的诗句都可作为考查的对象;此外,积累正如饮食,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营养,名句默写应既包括古代诗文也包括现代诗文,既包括中国的也包括外国的,既包括诗文名句也包括格言警句,既包括课内的也包括课外的。 (2)增加名著考查的深度。一是突破课本中选取的章节,向整本书延展,让真正读过名著的学生多拿分,从而真正推动名著阅读;二是摒弃对情节内容简单识记的考查(绝大多数地区的考查目前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从整体鉴赏、评价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情节的体悟、人物的评价、环境的解读(比如南通市2017年名著考题);三是将名著阅读与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整合起来考查。 (3)增加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是一个人语文修养深浅的重要标准。以往考试,常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这方面的积累。近年来,文学文化常识的考试渐渐淡出中考试卷,只有极少数省市有零零星星的考查。有些地区也将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写入考试说明,但仅仅是一纸空文。之所以如此,恐怕是怕背上考知识的嫌疑。事实上,只要关乎学生素养,知识和能力一样重要。 2.赋予试卷地方文化特色 中考命题应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命题材料,设计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试题。这些设计,能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课程理念。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普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身心的濡染,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出现在“语言应用”的板块中,但普遍缺少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特质是有形的文化印记和无声的语文符号,值得学生关注、思考与回味。语文中考要引领学生从语用的视野关注家乡、了解家乡。2017年江苏苏州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提供一段介绍苏州地方戏曲昆曲的文字,让学生用几个短语概括昆曲的特点;2018年江苏南京中考试卷让学生用南京土特产猜灯谜,用南京地名对对联,并在此基础上让考生结合理解仿写句子、阐述答题原因等,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以鲜明的地域标记和区域符号,引领学生从关注家乡开始关注身边的生活情景,在关注和记忆中增强情感的印痕,激发心灵的皈依感和自豪感,是地方中考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加强母语应用能力的考查 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试卷要加强母语应用能力的考查。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考查,除江苏十三大市,其他省市仍然是选择题大行其道,几乎覆盖“积累与运用”所有考题。这种客观考题的其他弊端姑且不论,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以选择题为主导的客观试题,严重制约了母语应用能力的考查。 什么是母语应用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倡导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对语文学科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审视与合理定位。从终身发展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是为了丰富学生情感,建构基于伦理、秩序、人性的价值观,培养儒雅气质,拓宽人文视野,提升阅读、审美能力。但是,语文学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既说明了语文学习的广阔性,同时也说明了语文运用的广阔性。可以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语文。主持节目,写开场白、串场词少不了语文;出板报、编杂志,设计栏目少不了语文;开供货会,产品推介少不了语文;搞展览,图文说明少不了语文;做文案少不了语文,写微博少不了语文,发信息少不了语文,写请假条少不了语文,演讲、答辩甚至对话都少不了语文……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可是,尽管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雷声很大,实际教学中却普遍忽视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作为教学风向标的考试往往忽略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考查,直接导致不少人母语运用能力的矮化、窄化与钝化。要扭转这个局面,中考试卷“积累与运用”就应该果断剔除部分考查静态知识的选择题,植入考查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试题。 我们要在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 (1)加强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这种课程是在以某种程度的学科学习为基本条件的前提下,适当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目前各地中考“语文综合实践”类考题,还比较多地停留在语文学科知识与应用能力综合考查的层面,未能从更为广阔的场域考查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此外,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映照、渗透与融合中,打开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方面,现有试题仍未达到这样的高度。 (2)提高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习语文。无论是“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还是“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无论是“展示学习成果”,还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1]:语文综合实践都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强调过程和体验,强调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都以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的。而现有试题,比较多地借助“综合实践”的名头,可试题并不具备充分的实践性。一是试题较多停留在学校实践的层面,缺少广阔的实践情境;二是题目更多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忽视考查“实践”意义上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借助具体的语料或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未来中考会在更加阔大的实践平台上,全方位、立体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