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中国的香文化

 昵称10375948 2019-01-30
广告

中国香文化(典藏版)

作者:傅京亮

京东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

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

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

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

香满红楼:广兴于明清。

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随着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香文化在不同场合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秦汉时期,国家一统,拓疆扩域,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鬼神,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熏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是“千家香世界,万户尽烟中;天地人三界,无日不缭绕。”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近现代的香文化是“硝烟乱眯眼,人家尽冷香;一阵香风过,中华又腾烟。”随着近现代中国贵族阶层的日渐式微,中国的香文化也日渐式微。

“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香,既可颐养身心,亦可祛秽疗疾,自古道人敬神、养生都离不开香道。通过眼观、手触、鼻嗅、冥神,对香料进行全身心的欣赏和感悟,在简朴传统的仪式中感悟今生,与天地融于玄妙的清静之中。

焚香、熏香、敬香等,都包含于香道之中。北宋诗人黄庭坚也是尚道之人,他总结的香之十德,道明了香的功用: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道教中以三柱香代表道教三宝,道宝代表玉清、经宝代表上清、师宝代表太清,也代表天、地、人,敬三炷香表示着敬三清,敬天、地、贤人。香云缭绕,腾空而上,三柱真香通信法,三界神明降福来。

道人向神明上香时,要用左手插香,因左手为阳,为大,以示尊敬。三柱香插在香炉中的总宽度最好不要超过一寸,这叫“寸诚感神”。道经说:“寸心可达九重天”,真心诚意能够感动九天之上的神明。

“香”的本质是香而不臭。香既可净化空气,也可修持心性。我们向神明敬香,就是表示要持守“香”的本质,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心香”是指心怀善念,不生邪念。“身香”是指品行中正,不做恶事;“口香”是指积累口德,不说秽语等。

自古以来道家的祭天、通神、避邪等仪式都离不开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与应用。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酿焚香、养生修行等方面,它发展延续贯穿着整个道教文化的传承历史。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形而下的应用科学。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香气与人身有密切关系,由初始最简单的激发内心愉悦感功能就可以用作养生养心。

宋初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大法》就有详细的说明: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合和,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

这八种香不是普通的香料其实是人的“心”香,属于形而上的修行境界。吕纯阳祖师有“心香一炷胜沉檀,无相礼仪仙佛欢”之句,沉檀龙麝虽然珍贵,却比不上修行人之心香、戒香等,为世间无比的“最上之香”。

北宗七真之一马丹阳撰写的《洞玄金玉集》收录昆仑无为清净丹阳马真人的《咏香》词:“不爇沉香。闲爇心香。布仁风、处处闻香。人人向善,个个崇香。愿处无为,常清净,自然香。妙洞云香。虎啸喷香。更龙吟、吐出馨香。玉为宝篆,金结丹香。得赴蓬瀛,超三界,献真香。”

中国古代道教中所用香品约有十种,分别是:“返风香”、“七色香”、“逆风香”、“天宝香”、“九和香”、“反生香”、“天香”、“降真香”、“百和香”、“信灵香”。其香品香气以其愉悦性,便利型,预防性,安全性,成为道家上医治未病的首选,正所谓上药治上病也。故此香在道教中确定了四大主要功能:

1、祀先供圣——礼仪的表达手段(通神);

2、祛疫辟秽——草药的重要部分(预防);

3、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备用品(养心);

4、启迪才思——文人的读书伴侣(安神)。

《香乘》中云:道书称“檀香、乳香谓之真香,只可烧祀上真。”“返风香”、“七色香”、“逆风香”和“天宝香”,这四种为道教宫观和斋醮中用香。

“九和香”,此为道教神仙传说用香,宋洪刍 《香谱》引 《三洞珠囊》称:“天人玉女,持罗天香,按擎玉炉,烧九和之香。”

“天香”,指天上神仙之香,也指道教徒敬祀天神之香。

降真香,也是道教斋醮中常用之香,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降真香:“乃祀天帝之灵香也。”宋人洪刍 《香谱》载,降真香生于南海诸山,亦有称产于大秦国者。

该文献特地提到:“(降真香)性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之有验”,这是典型的道教烧香避秽方法。

《仙传》称:“烧之,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甚为第一。小儿带之,能辟邪气,其香如苏方木。然 (燃)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

还有一种是“信灵香”,也是道教斋醮中用香,仅次于降真香,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信灵香可以达天帝之灵所”。

道教所用的香品都按程序预先加工炮制,其炼香方法讲究。


周嘉胄在 《香乘》中提到的冷谦真人制作的“太乙香”,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原料配方与四气五行结合,焚烧后产生的气味可助益神明,周嘉胄称其是:“制甚虔、甚严,择日炼香,按向和剂配天合地,四气五行各有所属,鸡犬妇女不经闻见,厥功甚大,焚之助清气益神明,万善攸归,百邪远遁,盖道成翊升举秘妙,匪寻常焚爇具也。其方藏金陵一家,前有真人自序,后有罗文恭洪先跋,余屡虔求,秘不肯出,聊纪其功用如此,以待后之有仙缘者采访得之”。

道教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的修行方法,其修炼方术有守一、行气、服食、房中等,而服食则离不开香料,因此香料在道教修行过程中必不可少,并有一些道教专用的香料。

陶隐居云:“玄台香根黑而香,道家用以合香;櫰香即杜蘅香,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白茅香,今排草之类,道家用作浴汤合诸名香,甚奇妙,尤胜舶上来者。”

在道教修炼方法中,香汤沐浴类属于重要的养生修炼法之一。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料调配而成,据多本道教文献记载,五香并不专指特定的五种香料,而是兰香、白檀、白芷、桃皮、柏叶、沉香、鸡舌香、零陵香、青木香等香料中任取五种调制。

除了道教斋醮中用香,另有古代学者归纳香药十大功效:

1、气香入脾,悦脾,醒脾;

2、气香开胃,行胃气;

3、气香透心;

4、气香透骨,透腹;

5、气香入络,透络,清络;

6、气香利窍,宣窍,开窍;

7、芳香燥湿化浊,开郁;

8、芳香辟秽,逐秽,透邪;

9、气香主散,能散邪,能泄气;

10、气香上行,增进饮食,开发胸肺之气而宽畅胸膈,能引清阳之气而止痛;

气香能和五脏,温养脏腑,调和卫气,宣通气机。

道教以“道”为信仰核心,进行修道来完善自我和兼善他人,自古十道九医,纵观历史,大量道人投身于道医养生事业,悬壶济世,以造福百姓为己任。

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中国道教几度沉浮,有过兴盛,有过衰退,但香文化始终与道教紧密相连。在喧嚣的人世间,香不仅使修行的场所气味馨人、威严庄重,而且能使修行者心灵得到宁静,获得灵感,取得养生效果。香由于它的特殊吸收渠道,成为道家养生外疗的重要手段,又由于它的芳香愉悦效果,成为人类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日常必需品。

道教的香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翘楚,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大量道家流传的香方以及应用经验是未来养生健康产业的瑰宝,值得我们推崇与弘扬,造福社会,惠泽天下。

转自:道林学苑

阅读 2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