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贴脊背,即背上之皮是否紧贴松于脊背之上。能使气贴脊背,自然收以腰脊为轴,含胸沉肩,两手如轮之功,而腆胸耸肩之病,也就自然消除。 我们练拳,在身法上要有「含胸拔背」。背要拔得正确不是硬将背部往后推,这样只会做成「含背」。 正确的方法是: 用意将背部的皮肤往左右胀满张开,同时大椎要有上领的意才合乎拔背的要求。当拔背做得正确便会感觉到左、右两肩都会给背部连起,两只手臂连成一片所以有「两手如一手」之说。练习时,左、右手要通过背部作互相感应,左手沉,右手便升,右缩小左便放大,行拳推手皆要注意。当纯熟後,便可以借用他人之力及运用自己身体的重量作为能量。:“气贴脊背”,据说是佛道两界追求的至高境界,秘而不宣,致使该绝技不甚流传。 身法就是对各个动作的组织活动的总称,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也是组织的一种方法。各种身法各有一定的用处,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 涵胸要点是左右“两胸”的涵胸。“两胸”是指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部位,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 “拔背”是大椎拔高与肌肉松而下沉,自身必然产生一种高大的感觉,这是自己判断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的一种判断办法,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后肋”及“扇骨”往下插,以外动引导内气的运动,达到外形运动与内气运行的统一,这叫做“气贴背”。 人的背后的“机关”很多,不可忽视。松肩垂肘要求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将内气布于“两膊”,开于手指。因为放松才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 再说“形于手指”,首先要将掌根坐好,不能手掌“倒伏”,必须将掌根之意超过掌前,这样形和意在一根线贯串,推手可以得劲。 如何理解“气贴背”? 任何动作,包括蓄而后发,背上都不能丝毫使劲,如使劲背部僵硬了气便下不去,气下不去,劲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动作,特别是发劲一刹那,务必背肌要放松,用意将“两背”下插“两肋”下达“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衬)而不是穹背,没有背包袱弊病,使劲能下沉集中,这是劲整的第一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