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瑞医生》 【英】路克·菲尔德斯 前天晚上,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张叫做《穆瑞医生》的油画,对它瞬间有了兴趣,查阅了一些文献,了解了这幅画所表达的意境,与诸位分享。 这是当时那个年代医生看病的一个场景。她没有惨烈、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是一个内科医生在看病的场面,坐着的那位坚毅自信的男性就是穆瑞医生,也是画面的主人公。这是穆瑞医生出诊看病过程中的一个画面。 这张画所展示的是一个医生,一个病孩,一个父亲,一个母亲。 整个画面一看,外面有光线,屋内有灯光。它都映衬着这家主人的地位、内心展示的表现形式和外在的一种基本状态。光线很充足,人的脸色看上去还不错,当然患儿脸色还是有点苍白。 这种光线的表现,您看右边窗户有光线的射入,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细节,时间应该是清晨,一缕清晨的阳光已经流入房间。而左侧的桌灯依然开着,告诉我们经过一夜的不眠,医生已经为患儿做了诊治的努力。 患儿非常安静地睡着,说明孩子由疾病的烦躁不安、痛苦不堪状态,已经安详入睡了。说明这个治疗是有效的。患儿已经进入一个比较安静的状态。 再看画面后面还有一个男人,这就是画家本人,英国画家路克·菲尔德斯,他把自己画在比较暗淡的一个角落里,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不重要,虽然位置不重要,但他的眼神与内心表现一点也不减弱,眼神流露出,一种对医生的信任,他内心肯定在想,我唯一的女儿性命都交给您了,放心那。 右侧窗前趴在桌上的还有一个女性,很显然是母亲,母亲的心里比较脆弱,而母亲的爱心总是表达在脸上和自己激动的心情上,我们看到的是母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她已经一夜未眠,而且很难过,孩子一会儿哭,一会儿叫,那母亲肯定跟着很着急,也搞得疲惫不堪,此时,孩子睡着了,母亲也趴着小睡一会儿。 这个画面多么的精彩,四个人四种不同的表现、四种不同的心态,而这些表现印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就是家属对医生的高度信赖。 这是一个医患关系非常和谐的场面。特别展示了一个医生关爱病人的一种心境和一种博爱的胸怀,以及一种充满人情的浓郁氛围,而这种氛围,实际上,过去一直发生,现在经常发生,这种关系,我们希望不断展现、时时出现,并且成为一种常规,这是我们今天追求的一个目标。 画面还有其他精彩部分,这一部分展示的是医学不一定要依靠非常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画中,我们看不到医院中看到的那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只有一盆水,一个水杯,一点破纱布,几块毛巾,就这些。这只是最简单的物理降温,人人都做得到的一些基本动作在画面中展示出来,这些展示丝毫没有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又要进一步思考,先进的医疗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固然重要,因为这一系列医学的进步,这一系列技术的引入,以及设备的引入,使人类健康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 但相反,因为有了这么多所谓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都在影响着我们今天医生与患者的直接沟通。 可以说那些先进设备,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第三者,医生现在开个单子叫病人检查,病人就和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打完交道之后回来,医生看了结果,紧接着医生开了一堆药给患者吃,吃完以后怎么样,下次来再说,这是我们很多人在医院中所看到的现象,当然这些现象多数产生了医学效果。 我们都相信,诊断治疗水平已经是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却少了。 好佳在,中医不需要任何先进的医疗设备(也不排斥先进设备),只要三个手指头,只要三个手指头感觉正常,诊室安静,医生思维集中,很容易达到治病和沟通两不误境界。所以看病,首先考虑中医。 第54讲 大建中汤证 “心胸中大寒痛”,“心胸”指病变部位,在心下胃脘部以及胸腹部,范围很广。心胸什么情况?“寒痛”,这两字告诉我们主症是疼痛,寒,给疼痛定性,这种痛属于寒。不仅寒痛,而且特别厉害,所以叫大寒痛。 “呕不能饮食”,呕吐厉害,不能进食。 “腹中寒”,说明病机,是腹中阴寒内盛。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这是形容腹中寒气攻冲,肚皮出现凸起,好像孕妇一般,可以见到类似胎儿头与足的块状物,上下鼓动。 “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形容疼痛剧烈不让触摸。 “大建中汤主之”,用大建中汤治疗。 大建中汤由蜀椒二合,“二合”是约略数,大概有普通茶杯半茶杯,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蜀椒、干姜、人参三药放一起,加入四升水,大约800ml,煮到剩一半(400ml),滤出药汤,加入饴糖200ml,然后用微火熬到300ml。 上药分两次喝,一次150ml。喝第一次药后大约烧一顿饭功夫,这时可以喝半碗粥,然后再喝第二次汤药。 吃药当天只能喝粥,粥宜温热,并且注意腹部保暖。 这条方证,仲景从病机,临床表现,治疗选方,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了阐述。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做了补充,书中说:“心协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足不可触近”。 综上,大建中汤证是由脾阳虚弱,中焦寒盛所致。出现自腹至胸部广泛而剧烈疼痛。由于寒邪内盛,上下冲逆,出现肚皮凸起如头足状。寒邪攻冲,气机逆乱,出现痛不可近。寒邪犯胃,胃气上逆,出现呕吐不能饮食。 病机属于脾阳虚弱,阴寒内盛。治疗宜培补中气,温中散寒。选方大建中汤。饴糖建中缓急止痛;人参培补中气;蜀椒、干姜温中散寒。 该证虽属阴寒内盛,但本质上属于中焦脾胃虚寒,所以用大建中汤扶助中焦阳气,达到扶正祛邪,缓急止痛的目的。 大建中汤证与附子粳米汤证都见有腹痛呕吐,病机差不多,但病势严重程度不同,所以用方也就不一样了。 同名建中汤。大建中汤用人参、干姜、蜀椒、饴糖,都是辛甘之品,温阳散寒,治疗阴寒内盛引起的心胸中大寒痛。小建中汤用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饴糖,辛甘酸味并用,调和阴阳,用于治疗阴阳失调,上热下寒的虚寒腹痛。两方都是建中气,而作用大小缓急不同。 对于腹满痛的辨证论治,唐容川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他说:“上节方言腹满者当下,此节便举腹满者当温,一是大热,一是大寒,对举以为衡,而后能于同中辨异也。谨按此篇,节节皆是对勘之文,故必有风冷一节,方言不可下,而厚朴七物汤一节,即以当下者较之;才用七物汤下之,旋即出附子粳米汤之证,又以为当温。盖同是腹满,而饮食如故则当下,饮食呕吐则又当温;痛而雷鸣呕吐则当温,痛而闭实则又当下。故下文又出三物、大柴胡、大承气证以比较之。数方主下者,皆以其腹满,然而腹满又有大寒之症,其满更甚,似乎可下,而痛呕不食,与闭实能食者有别,又当大温,宜用大建是。节节对勘,层层驳辨,学者知此,乃可以读仲景之书。” 本文手稿 一骑绝尘走千里,五关斩将震坤乾. 忠心报国为梁栋,肝胆护兄铸铁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