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才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米乐001 2019-01-30

今天所读《醉花窗医案》的两篇文献比较轻松容易,都是因为肝郁不达,横逆犯土,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种种症状,王堉先生都拟用逍遥散治疗,第一例喝过药很快痊愈;第二例患者拒绝喝药,给他钱花花他也好了。根据病人的就诊经历,王堉提到了“人之常情”的因素足够影响疾病预后。更多精彩在后头……







才叔读《醉花窗医案》



79.肝气不舒郁而生火


这个病例相对简单,讲的是王堉老乡张清的小妹,回娘家没几天,出现“胸满饮食不进,兼发呕作嗽”,这些症状很眼熟吧,对,您说的没错,就是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外加咳嗽。典型柴胡证嘛,对不对!


因为已经嫁人了,又出现恶心吃不下,姑娘母亲怀疑是有喜了,她要抱外孙了。


但,毕竟还是比较有常识的,请了王堉瞧一下。先生诊脉:六脉平平无奇,左关部脉稍带滑像。于是乎,王堉告诉患者及其家人说:这病是肝气不舒,郁而生火,而且肝气横逆犯胃,所以不思饮食。先生给了丹栀逍遥散,二副就好了。



80.气郁脾馁


王堉说他读过李中梓《医宗必读》,里头有一篇文章非常老成练达,说尽了医生的甘甜苦辣。这就是《不失人情论》,想了解这篇文章的朋友请耐心读下去。


王堉家乡有一个人叫张景夷,他有个弟弟,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我们权且称呼他做小张。小张同志平时不爱学习,曾经在湖南做生意。可是,只做了一年多便回家了,回家后无所事事,又“嗜洋药”(这洋药我不晓得作何解读,说是西药嘛,不大可能,一个年轻人干嘛嗜食西药?也许是吸毒可能性大一些)。当时小张的一切花销都是依靠哥哥张景夷。


小张的生活也是奢侈得很,个人的经济负担很重,又不尊敬哥哥,整天都是跟哥哥任性生闷气,有个怪现象:小张居然是素食者,不开荤!只是巧克力大白兔瓜子水果不离口,偏爱吃点心。


有一年的夏天,小张生病了,他哥哥请王堉瞧病。先生诊脉:六脉平和,惟左关滑,右关弱。左关是肝脉,右关是脾脉。左关有力、右关无力,先生认为是肝气郁而不伸而脾气虚弱的表现。王堉开了逍遥散。


小张的哥哥认为逍遥散妥妥的,可是小张不信任王堉,不吃先生的药,就自己进城找荣医生看。王堉怎么评价这个荣医生呢?我们看,“荣素迂滞,问其形症,且恐货药无钱,遂以病不可为辞焉。”他说荣医生素来迂腐固执,问过病症之后,又担心开了药方拿不到钱,就告诉小张说病治不了了,给小张判了个死刑。


小张回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天天以泪洗面,把他母亲的心都哭化了,也认为小儿子的病真的不可治了,全家哀嚎。


家中每日痛哭辱骂声不止,张景夷烦死了,又请来王堉,张景夷对着王堉说:我都急死了,荣医生认为我弟弟的病好不了,您帮忙再看看,假如真的不能治了,我好为弟弟准备后事。


见了这般光景,王堉原本不想去看,因为张景夷诚恳相求,无可奈何,又去看了,见脉象如故。脉还是原来那个样子。


王堉告诉他们全家人说:就这种脉象,没有不会好的道理,如果发生了其它变证,就不好说了,假如单从今天所看到的这个病,不要吃药都会好,如果我的判断有误,我愿意赔偿损失。荣某人医术平庸却喜欢吓唬人,不需信他。


听了先生一席话,张景夷颇为高兴。但是小张不高兴了,甩甩衣服就跑出门了。张景夷痛苦得半死,问该怎么办?


王堉说:您弟弟虽然长大成人,他的心智却不如聪明的孩子。您只要每天给他十几块钱,让他在外面花得痛快,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两三个月自然病好。


张景夷按王堉所说去办,小张天天进城,任性潇洒,不到两个月病好了,人也长胖了。张景夷终于完全相信王堉的话不虚。就是小张也后悔当初不听王堉的话,导致后面的周折。王堉“笑而鄙之”,先生坏坏地笑了一笑。



延伸细读:


中医学有着明显的人文属性。作者李中梓先生曾经读过《内经·方盛衰论》,看到殿后的文字“不失人情”四字的时候,便肃然起敬,赞叹两位先人对人心的深刻剖析!不违背人之常情,对医生来讲,这是相当迫切的事啊,然而要绕过它并做到面面俱到却相当的困难。大约人之常情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常情,二是旁人的常情,三是医生的常情。


所谓病人之常情,指的是除了患者体质的异常而导致同病异治等等与治疗有关的问题;还有一些患者出于各种原因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如有的患者就医时伸出手不谈病情,想试探医者的诊脉技术,其实是不明白自古名医都是靠脉舌色症综合考虑后才可辨证施治。我们看李中梓怎么说:


所谓病人的常情,包括人体五脏各有偏盛,七情各有偏过。治疗上,对于五脏阳气偏盛的病人应当用凉药,五脏阴气偏盛的病人应当温药;耐受药力的病人,平和的药剂是难以起作用的;不能耐受药力的病人,峻猛的药物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这是由于各人五脏的机能不同引起的。


有的人喜欢清静,有的人喜欢活动四处旅游;饮食也是一样,口味不同众口难调;喜欢听好话的人,对他们直言病情,反而会遭到他们的责怪;心中常有忧郁的病人,安慰他们反而会被他们说成这是假话;不相信您的人,忠言逆耳;多疑的病人,容易猜忌;这是由于各人个性好恶的不同造成的。


有钱人大多任性,因而常常不遵守医生的告诫;官老爷大多自高自大,因而常常骄横放纵、违背医理;这是由于他们的地位、处境不同所造成的。


贫穷的病人,吃穿都成问题,哪有钱买药?低贱的病人,整天为了生活焦虑劳苦、不得休闲,心境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由于生活的条件不同造成的。


有的病人好不容易刚刚被医生的话说通了,可是跟家属朋友一打听一商量,又改变了主意,这就好比多歧亡羊,路太多就不知道怎么选择了,在众说纷纭之下,将会无所适从,治疗便成了画饼充饥,只用脑袋想着病好;这是没主见造成的危害。


有的病人过度担心药物副作用,常常用显微镜细读药物的副作用,最怕发生意外,只求稳当,本来该用一百克石膏,被患者拿掉了九十克,这样一来,治疗便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难免坏事以至炼成死亡;这是过于谨慎造成的危害。这种事情临床最为多见,盼患者及其家属明断。


有的病人境遇不顺,想改变又没有成功,内心忧虑不已,以致良药也难以医治;这是患得患失之心造成的危害。


有些急性子的病人得了慢性病,便不断地更换医生,一个医生一个方法,导致药也跟着变换;有些拖延症的病人遇到了急性病,由于拖延时机,就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这是人之性情缓急造成的危害。


有的病人惧怕温补,人参、白术一沾到嘴上,心里产生格拒便出现胸闷;有的病人惧怕泻下,芒硝、大黄一进入口中,四肢就软了;这是心中固有成见造成的危害。


有的病人是忌讳疾病而不愿讲出,有的则是难言之隐,无法启齿,有的甚至故意隐瞒病情,用摸脉来考医生,不知道即使古代名医,也没有舍弃望、闻、问三诊而只凭一项切脉来诊治疾病的情况啊!比如寸口关脉旺盛,就知道是伤食证了,至于是哪一天伤到的,伤人的又是什么食物,哪里能够通过摸脉就会知道?


上述种种都是病人的常情,不能不留心啊!


所谓旁人之情,正是现在一些患者家属常常拿出来干扰医者诊治的情形,个别人甚至拿着没有根据的道听途说的信息来指导医生开处方,有的患者对医生的处理不信任、不遵从,更甚者搬弄是非,干扰治疗。我们来看李中梓怎么说:


所谓旁人的常情,有的是持着听起来有理有据的观点,但未必与患者病情相符;有的是信口开河说些没有依据的话,然而医理他哪里晓得?


有的是掌握着决断是非的权柄,与自己意见相合的话就认为是对的,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话就认为是错的,那就造成真假是非没辩了。


有的是拿着肤浅的见解,认为头痛的话就去治头,脚痛的话就去治脚,可什么是标什么是本,这些人有谁真正懂得?


有的是地位尊贵,固执己见,难以说服;有的是关系密切的亲人,抱有偏见,难以改变。


又比如推荐医生,这是关系到病人生死的要事。可是偏偏有人因为与医生个人志趣相投、交往甚深而推荐的;有因平庸的医生偶然取效而推荐的;有因相信了某些医生的能言善语而推荐的;有因接受了某些医生的礼物而推荐的。甚至香臭不分,乱评一通,吹起来那么盗都可以成为尧舜,骂起来那么凤凰就可以成为丑小鸭,这就使得一些高明的医生,愤然离去,导致危重的病人,无故地等待死亡。


这些都是旁人的常情,不能不考虑的啊!



所谓医生的常情,指的是部分急功近利的医生为了能达到晋升、职位、名声等利益所采用的狂妄或取巧的方法,这些方法最终往往会导致患者对医师的不信任加剧。我们看看李中梓怎么说:


所谓医生的常情,是有的用花言巧语诳骗病人,有的用甜苦蜜语迷惑视听,有的凭能说会道欺哄病人,有的以危言耸听恐吓病人;这些都是耍弄嘴皮之流的医生。


有的是主动去结交病人的亲友,有的则去笼络病人的奴才,有的是去谋求长官的推荐,对于有钱有势的病人,有的医生甚至不请自来;这些都是阿谀奉迎之流的医生。


有的是没有真才实学,却谎称自己的医术是神仙所授,大字不识一个,却假托自己的医术是某高人秘密所传;这些都是欺世盗名之流的医生。


有的是望闻问切全不关心,枳实厚朴当归黄芩,随手就抓给病人,还胡说什么别人笨蛋自己聪明,别人菜鸟自己高手;这些都是鲁莽草率之流的医生。


有的是嫉妒成性,以排挤他人为自己的能事,表面似乎与人志同道合,暗地里却进行造谣中伤,以致是非颠倒,真假混淆;这些都是妒忌贤能之流的医生。


有的是贪图金钱名利而愚昧无知,轻视甚至无视人的生命。比如病情处在危重的时刻,辨证不清诊断不明,良医尚且难以决断,对之极其仔细小心,仍然希望病人康复;这类医生却是贪求功劳,胡乱轻率地使用药剂。等到治疗无效坏了大事的时候,则又嫁祸于人,自我掩饰;这些都是贪婪侥幸之流的医生。


有的是各持己见,不能决断不同的意见,这样,就必然出现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谤多的情况,治病之事则如一个齐国人被楚人请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学齐国话一样,一堆楚国人在旁边干扰,怎么能学的好呢!这些都是见识浅薄之流的医生。


有的医生与病家平素就互相认识。就这样,治病时还敷衍了事,贪图功劳;有的医生与病家素不相识,遇到被病家请去瞧病,病家既然不了解医生,就上午请赵医生,下午又叫钱医生看,为了明哲保身,医生谁也不愿意好好地看,仅仅用一些保守的药物以防纠纷;有的医生由于病家请的医生太多,就互相进行观望;有的医生由于关系到自己的利害,彼此为防止纠纷的出现,谁也不肯出头,保持沉默,无故地丧失治疗良机,延误了病情,这算谁的罪责呢?


这就是由于病家对医生的了解不准确,请医生不专一的缘故了!这一点特别要紧,患者不可不知。


所有象这样的情况,哪一种不是人之常情?至于人之常情,一言难尽。圣人把不要因人之常情而造成治病的失误作为告诫,是想让医学生思考它,慎重地对待它,不要被恶劣的习气所侵蚀罢了。但,想要不因人之常情而造成治病的失误,就不免要有所迁就。只要有迁就,势必最终妨害治疗,而不迁就的话就又会产生人情过不去。有一定不能迁就的病情,同时又有不得不迁就的人情,要怎么办呢?所以说,相当的难啊!



原文

79.肝气不舒郁而生火


里人张兄清之妹,归宁数日,忽患胸满饮食不进,兼发呕作嗽,其母疑为胎。邀余治之。诊其六脉平,左关带滑象。因告之曰,病乃肝气不舒,郁而生火,且肝冲犯胃土,食必不思,乃以逍遥散加丹皮、山栀清之,二服而瘥。


80.气郁脾馁


读医宗必读一书有治病不失人情论一条。可谓老成练达,道尽医家甘苦。


吾乡张公景夷之弟,素短于才,在湖南作贾。年余而归,益无聊赖,兼嗜洋药,一切衣物日用,仰给于兄。性近侈,私累丛集,又不恭厥兄,终日愦愦抱闷气,食不沾荤,而糖饴瓜果之类,时不离口。辛酉夏因而成疾,其兄延余诊之,六脉平和,惟左关滑,右关弱,乃气不伸而脾馁候也。因投以逍遥散。其兄以为颇效,而病者不任也,乃入城投荣医者治之。荣素迂滞,问其形症,且恐货药无钱,遂以病不可为辞焉。张归则涕零如雨,其母素溺爱,亦以为不复生矣,举家惊啼。日诟谇,景翁不得已,又请余治,情辞急迫,乃曰:荣某以舍弟病为不起,请决之,如真不可为,身后一切好预备也。见其景象,本不欲诊,以景翁诚恳相求。又诊之,则脉象如故。乃告其家人曰,此病此脉,万无不好之理,如别生他证,余不敢保,若单有此病,勿药可愈,如有错误,当抵偿也。荣某以庸术吓人,勿为所惑。景翁颇喜。而其弟则大拂意,奋袂而出。景翁嗟悼再三,问何以处?余曰:此虽弱冠,其心反不如聪明童子,但日给钱数十,令其游行自在,无拘无束,三两月必无虑矣。景翁如言听之,病者日日入城,颓然自放,不两月病痊而更胖矣。景翁始信余言之不谬。即其弟亦自云悔不听余言,致多费也。余笑而鄙之。



不失人情论

李中梓

    

尝读《内经》至《方盛衰论》,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曾不瞿然起,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医家所甚亟,然忧戛乎难之矣。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日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


所谓病人之情者,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阳藏者宜凉,阴藏者宜热;耐毒者缓剂无功,不耐毒者峻剂有害。此藏气之不同也。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此无主之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稳当,车薪杯水,难免败亡。此过慎之为害也。有境遇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得失之为害也。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此缓急之为害也。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此成心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於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所谓旁人之情者,或执有据之论,而病情未必相符;或兴无本之言山,而医理何曾梦见?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异己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执肤浅之见,头痛者救头,脚痛者救脚,而孰本孰标谁知?或尊贵执言难抗,或密戚偏见难回。又若荐医,动关生死。有意气之私厚而荐者,有庸浅之偶效而荐者,有信其利口而荐者,有食其酬报而荐者,甚至薰犹不辨,妄肆晶评,誉之则跖可为舜,毁之则凤叮作鹄,致怀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此皆旁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所谓医人之情者,或巧语诳人山,或甘言悦听,或强辩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或结纳亲知,或修好僮仆,或求营上荐,或不邀自赴。此阿谄之流也。有腹无藏墨,诡言神授,目不识丁,假托秘传。此欺诈之流也。有望、闻、问、切,漫不关心,枳、朴、归、芩,到手便撮,妄谓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有嫉妒性成,排挤为事,阳若同心,阴为浸润,是非颠倒,朱紫混淆。此谗妒之流也。有贪得无知,轻忽人命。如病在危疑,良医难必,极其详慎,犹冀回春;若辈贪功,妄轻投剂,至於败坏,嫁谤自文。此贪幸之流也。有意见各持,异同不决,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谤多。一齐之傅几何?众楚之咻易乱。此肤浅之流也。有素所相知,苟且图功,有素不相识,遇延辨症,病家既不识医,则倏趟倏钱,医家莫肯任怨,则惟芩惟梗。或延医众多,互为观望;或利害攸系,彼此避嫌。惟求免怨,诚然得矣;坐失机宜,谁之咎乎?此由知医不真,任医不专也。


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详,尚多难尽。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欲令学者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耳。虽然,必期不失,未免迁就。但迁就既碍於病情,不迁就又碍於人情,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得不迁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蔓忧乎难之矣!






才叔细读《中医内科学》



第22讲 肺痨(一) 来自经方才叔 16:12




李彤作品








高源明作品



先秦诗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是人生一大幸】

这里的敏感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对周遭的感知。一个人如果可以一直保持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十分难得。想要走到外面看看世界,想要走在路上欣赏些什么,想要学习什么,想要吸收些什么,这是很难得的。敏感延缓了衰老,如研究字画,欣赏戏剧,种花养鱼遛鸟下棋,对这个世界存有好奇心,是尤为难得的,也是人生一大幸事。——《生命的旅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