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才叔:中医中药是用来治病祛邪的,没病不要乱吃药!

 米乐001 2019-01-30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山流水的故事;这是史学大师司马迁大叔撕心裂肺的呐喊“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这是刘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的剖析;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酒后陶潜的心声“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上期回顾:

经方才叔: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它好的地方,也有它不足的地方。我们读书,特别是古代医书,如果不先读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它坏的不足的东西?这样读书,就是读了一百本一千本,我们也不能从书中受益!读书是要先读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就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再通过二便排除糟粕。


我一向对高手们都怀着说不出的、极其深厚的、发自内心的感情与敬佩。他们好像是我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的不足,激励我前进。因此,我就很愿意接近他们,愿意读他们的书。


德国出版界以一千年统计,发现最大的畅销书是基督教的《圣经》。假如中国出版界以二千年统计,最大的畅销书势必在经典里头,而中医界最大的畅销书一定是《伤寒论》


我发现很多中医大学生现在都流行研读《伤寒论》,但最后却碰不到太多伤寒论的实质内容,一直在外围转,比如,作者是谁,作者的背景如何,谁家的注解好,六经病是什么,什么是合病并病,经方和时方谁好,——这叫做伤寒学考证。不是说考证不重要,但是我们做临床的读伤寒论的时候,它就是临床工具书,读起来要很实用。我们要读进去,要熟读原文,甚至会背诵原文,不能大半年太阳病都翻不过去,要让它跟我们临床之间有一种对话,不一定要把它当成研究工作来做,那是大学教授的事。




《审证与慎药》

王堉


在《醉花窗医案》这本书中,除了临床病例的分享,王堉还记录了不少自己的宝贵经验,今天略举一篇与诸君分享,此文叫《审证与慎药》,结尾令人深思。


再一次呼吁:没病不要乱吃药。


王堉先生说道,治病的道理,就像钥匙开锁一般,那怕,外观上看上去钥匙是多么的相似,如果没有分清楚,显然是打不开锁的。治病也一样,辨证不明,治疗不当,肯定也不会有效滴。


审证的过程如果有丝毫的差错,结果便天差地别。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痰和饮,两者都是水,但,却有阴阳之分。温和热,都属于火,但,却有程度的区别。这期间,疾病或者是虚证、或者是实证、病位或者在脏、或者在腑,都必须仔细审视。


那么,具体要如何去做呢?望患者形态、气色精神、舌苔、脉象、问症候表现,这些就是了。如果能够做到脉证合参,很少有错误的了。很多医生只知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却忽略六腑的存在。殊不知人的功能活动全依赖胃气,胃气盛,则脏腑皆盈,胃气衰则脏腑皆败。不但是饮食物要经过胃的消化,吃的药物,也要先通过胃才能作用于其它脏腑器官组织。所以说:得胃气者生。同样道理诊脉也是要以胃气为根基。胃气是生死的关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想达到医学的最高境界,那是从来没有的。


王堉先生接着讲,一个病只有一种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因为这样,王堉治病从来没有自拟方,所开的方子都是古人留下来的成方,也不敢乱做增减(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自拟方)。王堉经常会遇到一些认识几个字的患者,总是喜新厌旧,要求每天更换处方。殊不知药之为药,是有自己的偏性的,这与平和的食物决然不同,吃了某个药,对这个有利,对另一个则有害,如果用之不当,必然是会出现不良反应的,这就是所谓的诛伐无过也。那么,吃药久了,对于疾病的判断就更紊乱了。有时候疾病已经不是自然的疾病过程了,而是长时间吃药而得到的病了,这种情况在富贵人家特别多见,因为这些人总错误的认为药膳是可以养生的,王堉先生经常告诫他们。


中医中药是用来治病祛邪的,没病不要乱吃药!身有可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关键是要懂得其中的规律,这,就是天道。人要有忧畏之心,才能避免灾祸。



原文

《审证与慎药》

王堉

治病之道,如钥之启锁,无论显然相反,即相近者,辨之不明,治之不当而亦无效验。其间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如痰之与饮,皆水也,而有阴阳之分。温之与热,皆火也,而有微甚之别。其间或虚、或实、在腑、在脏,尤须详审。审之奈何?形、气、脉、证是也。合而参之,断无背谬。俗医知有心肝脾肺肾。而置六腑于不问,不知人生全以胃气为主,胃气盛,则脏腑皆盈,胃气衰则脏腑皆败。不但饮食谷气,全凭胃经生发,即病者服药,亦先入胃腑,而后达于它脏,故曰:“得胃者生。”又诊脉以胃气为验。然则胃者生死之关也,不明乎此,而能达精妙者,未有也。且一病只有一法,故余治病未尝私自立方,所开皆古人成方,又不敢妄为增减。每见病者粗识字,则厌故喜新、求日易方药,不知药之为物,非五谷平和之气,利此则害彼,医士用之不当,必有诛伐无过之虑。久之,胸中混淆。病者非病病,乃药病也,富贵之家,尤易犯此,曾屡屡言之,以为以药饵调养者成。




脾湿停痰上扰心包

王堉


这个病例讲的是一个大官的病,当时是陕西省的行政长官,叫司徒芝,体型肥胖(这是基础,当官的嘛,有吃有喝的,又缺少运动,不肥才怪,肥人多痰湿)。当时正好朝廷向各省调拨军饷,那些低级的文武百官都到城里集合等待军饷的发放,可是,库存却是不足,司徒芝大人忧形于色,急得像热锅中的蚂蚁。(这一段一开头提出病人肥胖,痰湿体质,这是内所因;接着再交代当时患者所处急迫,这是外所因。)


就这样,到了夏天,司徒芝就患病了,得的是什么病?王堉写道,得的是痴呆病。表现为坐卧不安,有时还自言自语,有时浑身搔痒。一闭眼就入睡,一入睡就梦见两个鬼:一个是吊死鬼;一个是无头鬼,还自己手提首级,头发蓬松混乱血肉模糊。因此,司徒芝都不敢自己睡了,也不办公不接见下级官员,已经有十多天了。有请过医生看,都说这是冤孽,好不了(请的应该是巫医)。换了一个医生,说是心血亏损,吃天王补心丹,不仅没见好,胃口也大差了。


最后还得王堉先生出手,王堉一见司徒芝大人,司徒芝便说(可见病是发作性的):病已经这样子了,恐怕是好不了的,只请先生做个决断,到底是什么病,尽管讲,不必隐瞒。王堉诊脉:六部弦缓而滑,寸部浮取尤甚。先生便明白这是痰证,就告诉司徒芝说:大人患的是脾湿停痰,又加以劳倦伤脾,心火浮动,以致痰涎萦绕心包络,所以才会有时清醒有时迷糊。大人您平时一定会经常咳唾痰涎,如果能咳出来那么胸腹就会觉得舒畅。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是痰涎停结,必不能唾了。而且有时心烦,有时躁动,有时口渴,有时心悸,有时手足震颤,有时大小便不利,这些都是痰惹出来的祸。


司徒芝问道:那,两个鬼是怎么回事?王堉答:那是您神魂颠倒时的幻觉,其实是不存在的,您不要想太多。疾病虽然复杂,但我王堉能治好它。


司徒芝大喜,问道:要吃什么药?王堉回答:大人的病不是汤药所能治疗的,必须先用矾郁丸吐之,其次用控涎丹通之,接下来再多吃一些去痰健脾诸药则无虑矣。


司徒芝马上就要矾郁丸,因为矾郁丸市面药店没有卖,王堉只有自己做了送给他。吃过几粒矾郁丸,一会儿就吐出了一些胶黏状青黑色的痰涎,吐完后,司徒芝自觉心胸顿时舒畅,要求再吃。王堉说:痰涎已经出来了,再吃就会损伤胃气。接着要用控涎丹。


过了两天,司徒芝就请王堉喝酒,他扶着拐棍告诉王堉,这两天两个鬼不见了,人是觉得神清气爽,先生的高明实在令人佩服,敢问这个病如果不去治疗会有什么后果?王堉回答:如果不治疗,就会精神异常,甚至昏迷不醒。司徒芝府上的幕僚也都围过来敬酒寒暄,酒足饭跑后就散了。


没过几天,王堉回乡奔丧。到了八月,司徒芝因为贪污案被革职查办。案情判下来了,司徒芝的手下黄五被判绞刑,在就刑之际,司徒芝知道后,突发痰厥昏迷而死。后来小梅给王堉写信,信中说,司徒芝的死正如王堉先生所言。


原文

73. 脾湿停痰上扰心包

王堉

又司徒芝邻方伯藩秦时,体素肥。时各省提拔军饷,员弁充集会垣,而库款支绌,芝翁忧形於色。至夏,得痴呆病。坐卧不安,时而独言独语,时而浑身痒搔。又合眼则睡,睡则梦二鬼在前:一自缢者,索挂於项;一无首者,以手提头,发蓬蓬,血模糊。以是,不能独卧,不接属员者十余日。延医治之,皆曰冤业,恐不起。又易一医,则曰心血亏损,用天王补心丹,饮食顿减,及饬门者请余,余入见,则曰:病至此,恐不能治,但请君决之,果何经受病,须详悉言之,勿隐护也。按其脉,则六部弦缓而滑,寸部浮取尤甚,知是痰证,乃启芝翁曰,大人乃脾湿停痰,又加以劳倦伤脾,心火浮动,以致痰涎绕心包络,故时迷时悟,平时必喜唾痰,唾则胸腹宽舒。此时痰涎停结,必不能唾。且时而发烦,时而动躁,时而口渴,时而心颤并手足,时而二便不利,皆痰为之。芝翁曰:二鬼何物?余曰:二鬼亦神魂烦乱所致,其实无之,大人不必多虑。病虽多端,卑职保能愈也。芝翁喜,问服何药?余曰:大人病非汤药可疗,须先以矾郁丸吐之,次以控涎丹通之,再多服去痰健脾诸药则无虑矣。芝翁急索矾郁丸,余以此药市中多无,乃制而送之。服数粒,则刻许而吐痰絮胶粘,色兼青黑,自谓心境顿开,欲再服,余曰:痰已吐,再服恐伤胃气。继以控涎丹投之。两日后,设便饭邀余,扶杖告余曰,两夜二鬼不见,神气亦清,君之高名实所佩服,敢问不治成何症?余曰,若不治,不癫则痫,甚则成痰厥。其幕友皆来周旋,饭后面归。不数日,余以内艰、闻讣回籍辞丧。至八月,芝翁以官钱案发,奉旨革职。案定,其阍人黄五绞死,就刑之际,芝翁闻之,痰厥而殁于馆。后小梅来书,犹道芝翁之死如君言焉。




中医内科学精读

经方才叔

第18讲 肺痈(一) 来自经方才叔 13:54




李彤作品

李彤






高源明作品

高源明

钟馗神威图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