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1-30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

出生于诗书官宦之家

在过去封建社会中

在那样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

女孩子大都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

而李清照的出现,实属美丽的意外

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样多才的女子呢?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其父李格非,字文叔

官至礼部员外郎

博学多才,崇尚气节

是一位清俊豪迈之士

中进士之后,曾任山东郓州教授

后来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其母王氏,宰相王珪女

李清照尚在襁褓中,即卒

继母王氏,亦是状元之后,善写文章

李格非是进入了《宋史》人物传记中的

在传记结束的时候,提到了妻儿

《宋史》中特别提到一句话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

可见,在这样一个诗书世家长大

李清照的幼年生活

并未因为丧母而受到影响

大家庭的亲情,齐鲁大地的质朴民风

一家人又都是写得文章的好手

这些都给她以良好的性情陶冶和文学熏染

自少诗文便相当有名气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李清照多才多艺,工书,善画

兼通音律,诗词文赋更是得心应手

作品虽多,但大多已失散

现存《漱玉词》中保留的诗词,已微乎其微

李清照虽为女儿身,却有豪迈之气

她的词多数还是娇嗔多情的闺怨之作

或是抒发胸臆的感时伤世之作

她的词与她一生饱尝人间甘苦紧密相关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快乐的

生活中充满了色彩与生机

她时常会回忆起那一天的傍晚

不知喝了多少,竟“沉醉不知归路”

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间,“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不单能享受当下的快乐

还能将这样盎然生机的画面记录下来

即便千年后的你我,在阅读这段词时

仍旧能够感受得到词人当时的活泼乐趣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短短六句,曲折委婉,赋有层次

末了的“绿肥红瘦”,平平四字,却生动形象

精妙绝然,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两首《如梦令》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状态

除了常日与伙伴无忧的玩乐之外

敏感多情的她也富有绵密情思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李清照除了拥有出众的文学修养与境界

还有她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和胆魄

唐朝有位著名的文人,元结

曾写过一篇文章《大唐中兴颂》

文章中歌颂大唐,在“安史之乱”结束后

唐代社会经过休养生息,慢慢走向中兴

到了宋代,苏轼的学生张耒

写了一篇《读中兴颂碑》

李清照并未含糊,提笔应和道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她的诗一出,许多文人都很惊奇

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更是道

“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李清照早期的创作中,也有对爱情的憧憬

少女靠在“宝鸭”香炉上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

显然是心上人

那一笑,眼珠一转,把少女的内心活动捕捉透彻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

在过去的封建礼法和伦理规范里

即便有着一颗对爱情的憧憬之心

却也很难在婚前与心上人谈情说爱,互诉衷肠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前期所作的诗词,多以大家闺秀身份出现

表露出文雅高贵的气度

这首词在对暮春风光和袅袅氤氲的闺室描绘

抒发内心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

赵父赵挺之是山东密州人,当朝吏部侍郎

从三品官,后来位至宰相

赵明诚为赵挺之的三子

以金石收藏在学问家云集的北宋士大夫中

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这首词言语间的生动活泼,浓郁的生活气息

展现出新婚燕尔的两人

心中满是爱美情和,令人艳羡

婚后,李清照在享受幸福的同时

倾心于提升文学造诣与收集研究金石文字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当时从太学毕业从官的赵明诚

也只是个七八品的小官,俸禄刚够养家

金石字画的收藏自然要有诸多花费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就记录了

他们就通过典当衣服来换取购买金石字画的钱财

两人的生活纯真且相投相契

在那个时代,能够拥有这样的爱情是何其幸运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

当两人还沉浸在甜蜜美满的生活中时

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将降临到了李清照的头上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花 自 飘 零 水 自 流 。

婚后第二年,因朝廷党争

李格非被诬为“奸党”,李清照受株连

离开赵家回到原籍,三年后才得以回汴京

不久,公公赵挺之被罢相病逝

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

回到赵家故里青州,隐居十余载

期间,夫妻二人把书房命名为“归来堂”、“易安室”

表示脱离宦海,求得安适的心情

二人花前月下,猜书斗茶

切磋诗词文章,共治金石之学

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青州十余载

赵明诚基本完成了金石学著作——《金石录》

其中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两千多种,共三十卷

他也借此成为北宋最杰出的金石专家之一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宣和元年,赵明诚兄弟先后离开青州出仕

李清照一人留守青州

两人开始两地长久分居的生活状态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

写了诸多表达离情别绪的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

他和李清照的情感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这首词中,李清照用到一段典故

一是“武陵人远”,一是“烟锁秦楼”

这两个典故咋一看都是与离别有关的典故

可其中的情节却又耐人寻味

李清照心中到底藏了哪些难言之痛呢?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宣和三年,赵明诚起知莱州,夫妻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可一路风尘仆仆赶到莱州的李清照

和赵明诚会面时,似乎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感怀(并序)》

李清照一心投奔夫君而来

不想赵明诚终日被觥筹交错

名利纠结之类的事物缠身

满心欢喜却换来夫君如此冷遇,心中难免生隙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载,不曾育有子女

赵明诚蓄养侍妾与歌伎,对李清照心生冷落

敏感且多情的李清照

此刻在感情上可谓备受煎熬,种种隐痛化作诗词

虽说他们的感情上确实出现了些许问题

但真正能够了解赵明诚内心世界

能够真正与赵明诚分享高品位快乐的

永远只有李清照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靖康之变,国之不幸,家亦遭难

建炎元年三月,赵明诚母亲逝于江宁

赵明诚满载十五车文物抵达江宁府奔丧

李清照回青州老家看管剩余藏品

年底,青州兵变

赵家十余间房屋连同所藏文物书画全部被焚

“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仅有少量珍贵文物被李清照带出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建炎三年春,赵明诚因“缒城宵遁”被罢官

李清照百感交集,留下了这篇千古绝句

一女子尚且还有这般铿锵骨气

不知闻听此诗的赵明诚,该如何羞愧难当

夫妻离开江宁,辗转江南一带

是年夏,赵明诚奉旨知湖州,李清照暂置池州

同年七月底,李清照收到赵明诚书信

被告知赵明诚身患疟疾,她连夜赶去

见到赵明诚时,已病入膏肓,不久病卒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丈夫的去世对李清照打击沉重

悲痛万分的她大病了一场

而此时,金兵南下,建康告急

南渡时所带十五车书画也因战乱而遗失

仅有少部分随身所带的书册保留下来

此时,传言赵明诚曾以玉壶贿赂通敌

李清照欲将家中所存铜器献给国家,以湔罪名

于是,她追随高宗逃跑路线,在今浙江境内奔走

几次扑空后,曾寄居越州

在这里,又被盗去五箱文物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年年雪里》

遭遇国破家亡的李清照,一路颠沛流离

手上所剩的文物也是越来越少

这首词中,李清照绝望、孤立无援

像极了那朵曾经美好娇艳的梅花

却不知道要飘零到哪里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绍兴二年,李清照定居杭州

在重病中李清照

不论是情绪还是情感上,都是很脆弱的时候

这个时候张汝舟走进了她的视野

张汝舟巧舌如簧,表面上对李清照体贴关怀

实则是觊觎李清照残留的文物

婚后,李清照发现张汝舟这个人

学识修养无法与赵明诚相比

人品道德更是败坏到了极点

而张汝舟发现李清照手里的文物

并没有像外界传言的那么多,并对她大加虐待

李清照不堪忍受

不惜以坐牢为代价与张汝舟离婚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李清照一生未有子嗣

晚年的李清照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

为完成赵明诚未竟之著《金石录》

她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之作序《金石录后序》

笔耕不辍,将一生的感悟,写进一篇篇诗词之中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

李清照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

她对于人生情感感悟更进一层

怨愁深重情味深挚,读来格外动人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落日熔金》

夕阳岁月中,李清照时常陷入

年轻美好生活的痛苦回忆之中

一方面,她又希望能够冲出自己的生活圈

晚年的李清照内心苦楚而又矛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在词方面的造诣之高

这首《声声慢》便是最为集中的体现

开篇劈头而来的十四个叠字

从未有人这样写过,可谓大胆

真实刻画出孤独的人,心中怅然若失之感

每段字句都很寻常直白,却又直击内心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李清照这样独立的品格,坚强的个性

细腻的感情,开阔的内心

她的词格调高雅清丽,语言通俗清新

在中国词坛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辞世,享年七十二岁。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李清照|不经颠沛流离,怎衬容易心安

# END #

作者:兮浅 | 弘益茶道美学编辑

·排版编辑✎ 兮浅

·参考资料:《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李清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