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 出生于诗书官宦之家 在过去封建社会中 在那样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 女孩子大都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 而李清照的出现,实属美丽的意外 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样多才的女子呢? 其父李格非,字文叔 官至礼部员外郎 博学多才,崇尚气节 是一位清俊豪迈之士 中进士之后,曾任山东郓州教授 后来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其母王氏,宰相王珪女 李清照尚在襁褓中,即卒 继母王氏,亦是状元之后,善写文章 李格非是进入了《宋史》人物传记中的 在传记结束的时候,提到了妻儿 《宋史》中特别提到一句话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 可见,在这样一个诗书世家长大 李清照的幼年生活 并未因为丧母而受到影响 大家庭的亲情,齐鲁大地的质朴民风 一家人又都是写得文章的好手 这些都给她以良好的性情陶冶和文学熏染 自少诗文便相当有名气 李清照多才多艺,工书,善画 兼通音律,诗词文赋更是得心应手 作品虽多,但大多已失散 现存《漱玉词》中保留的诗词,已微乎其微 李清照虽为女儿身,却有豪迈之气 她的词多数还是娇嗔多情的闺怨之作 或是抒发胸臆的感时伤世之作 她的词与她一生饱尝人间甘苦紧密相关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快乐的 生活中充满了色彩与生机 她时常会回忆起那一天的傍晚 不知喝了多少,竟“沉醉不知归路” 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间,“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不单能享受当下的快乐 还能将这样盎然生机的画面记录下来 即便千年后的你我,在阅读这段词时 仍旧能够感受得到词人当时的活泼乐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短短六句,曲折委婉,赋有层次 末了的“绿肥红瘦”,平平四字,却生动形象 精妙绝然,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两首《如梦令》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状态 除了常日与伙伴无忧的玩乐之外 敏感多情的她也富有绵密情思 李清照除了拥有出众的文学修养与境界 还有她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和胆魄 唐朝有位著名的文人,元结 曾写过一篇文章《大唐中兴颂》 文章中歌颂大唐,在“安史之乱”结束后 唐代社会经过休养生息,慢慢走向中兴 到了宋代,苏轼的学生张耒 写了一篇《读中兴颂碑》 李清照并未含糊,提笔应和道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她的诗一出,许多文人都很惊奇 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更是道 “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李清照早期的创作中,也有对爱情的憧憬 少女靠在“宝鸭”香炉上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 显然是心上人 那一笑,眼珠一转,把少女的内心活动捕捉透彻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 在过去的封建礼法和伦理规范里 即便有着一颗对爱情的憧憬之心 却也很难在婚前与心上人谈情说爱,互诉衷肠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前期所作的诗词,多以大家闺秀身份出现 表露出文雅高贵的气度 这首词在对暮春风光和袅袅氤氲的闺室描绘 抒发内心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 赵父赵挺之是山东密州人,当朝吏部侍郎 从三品官,后来位至宰相 赵明诚为赵挺之的三子 以金石收藏在学问家云集的北宋士大夫中 享有很高的声誉 ![]()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这首词言语间的生动活泼,浓郁的生活气息 展现出新婚燕尔的两人 心中满是爱美情和,令人艳羡 婚后,李清照在享受幸福的同时 倾心于提升文学造诣与收集研究金石文字 ![]() 当时从太学毕业从官的赵明诚 也只是个七八品的小官,俸禄刚够养家 金石字画的收藏自然要有诸多花费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就记录了 他们就通过典当衣服来换取购买金石字画的钱财 两人的生活纯真且相投相契 在那个时代,能够拥有这样的爱情是何其幸运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 当两人还沉浸在甜蜜美满的生活中时 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将降临到了李清照的头上 ![]() 。花 自 飘 零 水 自 流 。 婚后第二年,因朝廷党争 李格非被诬为“奸党”,李清照受株连 离开赵家回到原籍,三年后才得以回汴京 不久,公公赵挺之被罢相病逝 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 回到赵家故里青州,隐居十余载 期间,夫妻二人把书房命名为“归来堂”、“易安室” 表示脱离宦海,求得安适的心情 二人花前月下,猜书斗茶 切磋诗词文章,共治金石之学 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青州十余载 赵明诚基本完成了金石学著作——《金石录》 其中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两千多种,共三十卷 他也借此成为北宋最杰出的金石专家之一 ![]() 宣和元年,赵明诚兄弟先后离开青州出仕 李清照一人留守青州 两人开始两地长久分居的生活状态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 写了诸多表达离情别绪的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 他和李清照的情感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这首词中,李清照用到一段典故 一是“武陵人远”,一是“烟锁秦楼” 这两个典故咋一看都是与离别有关的典故 可其中的情节却又耐人寻味 李清照心中到底藏了哪些难言之痛呢? ![]() 宣和三年,赵明诚起知莱州,夫妻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可一路风尘仆仆赶到莱州的李清照 和赵明诚会面时,似乎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感怀(并序)》 李清照一心投奔夫君而来 不想赵明诚终日被觥筹交错 名利纠结之类的事物缠身 满心欢喜却换来夫君如此冷遇,心中难免生隙 ![]() 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载,不曾育有子女 赵明诚蓄养侍妾与歌伎,对李清照心生冷落 敏感且多情的李清照 此刻在感情上可谓备受煎熬,种种隐痛化作诗词 虽说他们的感情上确实出现了些许问题 但真正能够了解赵明诚内心世界 能够真正与赵明诚分享高品位快乐的 永远只有李清照 ![]() 靖康之变,国之不幸,家亦遭难 建炎元年三月,赵明诚母亲逝于江宁 赵明诚满载十五车文物抵达江宁府奔丧 李清照回青州老家看管剩余藏品 年底,青州兵变 赵家十余间房屋连同所藏文物书画全部被焚 “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仅有少量珍贵文物被李清照带出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建炎三年春,赵明诚因“缒城宵遁”被罢官 李清照百感交集,留下了这篇千古绝句 一女子尚且还有这般铿锵骨气 不知闻听此诗的赵明诚,该如何羞愧难当 夫妻离开江宁,辗转江南一带 是年夏,赵明诚奉旨知湖州,李清照暂置池州 同年七月底,李清照收到赵明诚书信 被告知赵明诚身患疟疾,她连夜赶去 见到赵明诚时,已病入膏肓,不久病卒 ![]()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丈夫的去世对李清照打击沉重 悲痛万分的她大病了一场 而此时,金兵南下,建康告急 南渡时所带十五车书画也因战乱而遗失 仅有少部分随身所带的书册保留下来 此时,传言赵明诚曾以玉壶贿赂通敌 李清照欲将家中所存铜器献给国家,以湔罪名 于是,她追随高宗逃跑路线,在今浙江境内奔走 几次扑空后,曾寄居越州 在这里,又被盗去五箱文物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年年雪里》 遭遇国破家亡的李清照,一路颠沛流离 手上所剩的文物也是越来越少 这首词中,李清照绝望、孤立无援 像极了那朵曾经美好娇艳的梅花 却不知道要飘零到哪里 ![]() 绍兴二年,李清照定居杭州 在重病中李清照 不论是情绪还是情感上,都是很脆弱的时候 这个时候张汝舟走进了她的视野 张汝舟巧舌如簧,表面上对李清照体贴关怀 实则是觊觎李清照残留的文物 婚后,李清照发现张汝舟这个人 学识修养无法与赵明诚相比 人品道德更是败坏到了极点 而张汝舟发现李清照手里的文物 并没有像外界传言的那么多,并对她大加虐待 李清照不堪忍受 不惜以坐牢为代价与张汝舟离婚 ![]() 李清照一生未有子嗣 晚年的李清照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 为完成赵明诚未竟之著《金石录》 她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之作序《金石录后序》 笔耕不辍,将一生的感悟,写进一篇篇诗词之中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 李清照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 她对于人生情感感悟更进一层 怨愁深重情味深挚,读来格外动人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落日熔金》 夕阳岁月中,李清照时常陷入 年轻美好生活的痛苦回忆之中 一方面,她又希望能够冲出自己的生活圈 晚年的李清照内心苦楚而又矛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在词方面的造诣之高 这首《声声慢》便是最为集中的体现 开篇劈头而来的十四个叠字 从未有人这样写过,可谓大胆 真实刻画出孤独的人,心中怅然若失之感 每段字句都很寻常直白,却又直击内心 ![]() 李清照这样独立的品格,坚强的个性 细腻的感情,开阔的内心 她的词格调高雅清丽,语言通俗清新 在中国词坛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辞世,享年七十二岁。 ![]() ![]() # END # 作者:兮浅 | 弘益茶道美学编辑 ·排版编辑✎ 兮浅 ·参考资料:《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李清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