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篇:中国平安估值分析

 昵称36092314 2019-01-30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中国平安的行业前景和企业品质,都得到了让人比较满意的结果,最后的落脚点,自然就回归到企业的估值分析上。

这一部分,可能是投资者最关心的,99%的概率,也是今天的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

所以我讲得尽量简单、详尽一些。




3P法则分析




对保险公司,通常有两种估值方法。

一种是传统的估值方法,比如PE法、PB法、PEG法,李驰把这三种传统的方法合称为“3P法则”。

一种是新时兴的估值方法,叫“内含价值估值法”,也就是所谓的“PEV”法。

除了上述2种估值方法,读过腾腾爸《投资大白话》的朋友,应该还能找到第3种方法,即股息率估值法。

因为3P法则和股息率估值法,在腾腾爸这里是老生常谈,我们只要演算一下计算和分析过程就可以了,所以我计划放在前边先谈。

而PEV法则,包含着保险公司特有的业务特点,需要我们给新接触保险公司的朋友科普一点基础知识,讲起来比较麻烦一点,所以放在最后谈。


这一节,我们先演算3P法则。


先计算下PE值,即市盈率估值:2017年,中国平安归母净利890亿人民币,截止5月1日收盘,平安用人民币计价,市值1.11万亿。

如此,则静态PE=1.11万亿/890亿=12.58倍。

如果2018年中国平安的归母净利润能维持前1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3.12%,则目前的动态PE仅10倍有余。

如果今年全年的净利增速按新会计准测,只维持在和今年一季度12%相同的增长速度上,则目前的动态PE也只有11倍上下。



(图九:中国平安动态PE趋势图)


从图九可以看到:最近五年,中国平安的市盈率估值最高超过20倍,最低低于10倍,五年中枢线在12倍左右。

目前,它已经回归到了均线附近。别忘了,这只是近5年的股价均线——而这五年,中国平安的估值一直不高,所以五年均线本身就是低估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均线和均线之下,就是低估区。

尤其是经过最近一轮股价大幅下杀之后,目前的市盈率估值已经回到了绝对的低估区附近。


再计算下PB值:2017年底,中国平安净资产4733亿,较2016年底增长了23%,12年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21%。

如此,则目前静态PB=1.11万亿/4733亿=2.37倍。

如果净资产增速维持过去12年复合增速,则目前的动态PB仅为1.9倍上下。


(图十:中国平安动态PB趋势图)


从图十可以看到:中国平安五年内的最高PB值是3.3倍,最低也有1.4倍,均线值约为1.8倍。

所以静态比较,目前的PB估值不能算高,也不能算低,但动态比较,已经基本回归到了均线附近。

保险公司也是一个加杠杆的行业,和钢铁、公路等重资产行业相比,属于绝对的轻资产行业。2倍附近的PB估值,尤其是还有2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个数值是不高的。


最后,再计算一下3P法则中的最后一P——PEG:熟悉腾腾爸的人都知道,以前我对PEG这个数字是不太感冒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数据的测算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对未来三到五年的增长速度的预估。

投资界的大佬,无论格氏,还是巴氏,都认为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为企业估值时,我更倾向于静态的估值。

但这两年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我改变原来的看法了:对一个有着优秀的行业属性和优秀的企业品质的公司来说,已经形成的趋势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三到五年的增长前景,虽然不可准确预估,但大体方向的预测还是靠谱的。

尤其是把PEG这一单个指标和PE、PB综合利用之后,强大的协同效应就展现了出来。至少,对我自己的投资体系是一个完善。


目前PE静态值是12.58倍,中国平安2017年的净利增长速度是42%,按此计算,则静态PEG只有0.3倍左右。

考虑到未来三到五年,净利增速不可能每年都维持在这个水平上,所以这样测算肯定会跟公司的实际表现相差太远。

所以我更倾向于过去12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作对比,如此得到的PEG值也只有0.5。

再保守一点,如果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平安的净利增速下降到15%左右,则PEG值也只有0.8左右。

哪怕是增长速度下降到10%左右,PEG值也不过1倍上下,也完全是合理的。


所以,从3P法则上推算,目前的中国平安,首先是不高,其次是偏低的。考虑到未来的增长,我们可以说,现值是绝对低估的。

事实上,我三年前股灾期间开始大举买入中国平安,使用的估值标准,就是3P法则——甚至,我当时只是使用了3P中的前两P。

当时股价遭腰斩,中国平安的市盈率估值不足10倍,市净率估值也只有1.4倍左右。静态投资收益率足足12%,而营收、净利增速还维持在20%的高位,对于我来说,这就足够了。

很多人说,腾腾爸,你这个选股方法太简陋了——但别忘了我的“两低一高一适当”原则,事实一再证明,综合利用,它是有效的。

平安、茅台、五粮液、上汽、美的、福耀这些大牛股,我就是这样选择出来的。目前手上一大把银行股,我也是这样选择出来的。我有信心,在未来几年,这一法则同样能够像前几年那样大显神威。




股息估值法分析




因为腾腾爸自我定位就是普通投资者,崇尚价值投资、长线投资,我把我买入的每一只股票,都当成了能为我下蛋的老母鸡来对待,所以非常重视股息收入。

一只不太分红的股标,通常不太会吸引我的注意。

在我的两本投资类专著里,我都谈到了我通过股息率来为企业估值的方法。

公式很简单:


股票的合理价格=股息率/法定存款利率*现股价


股息率一般地,相对好计算一些。法定存款利率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确定和选择,保守点的,可以先三年或五年期定存利率,乐观点的,可以选一年期定存利率。

我喜欢选一年期定存利率,然后再按照格氏的方法,在预估的合理价格上,再打掉三分之一的折扣。也就是说,预估的合理价乘以三分之二所得到的数值,就是我认为投资者可以买长并长线持有的投资线。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测算一下腾腾爸法则下的中国平安的估值水平。


(图十:中国平安近五年来的股息统计)


上表是中国平安近五年来的每股股息统计(已作除权处理),五年平均股息0.69元。如果以此测算,则近五年平均股息率为1.1%——这个股息率水平,和当前1.5%的法定一年期定存利率相比,不具任何吸引力。

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五年,每股股息是稳步增长的,这一点,恰好和我们上篇文章分析到的经营结果相合。而且,近两年,平安管理层也多次承诺,未来会加大现金分红力度,用真金白银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以回报。

事实上,平安这两年的分红的确体现了管理层的这份承诺。

所以,静态的角度,用今年的股息率为平安估值更恰当一些,动态的角度,用增长中的股息率进行估值,也无不可。

先作静态分析:如果未来3年,中国平安每年每股股息都能维持在2017年1.5元附近,则目前平安每股股价60元附近,则股息率约为2.5%,用腾腾爸的估值方法,则合理价格相比现价约有66%的上升空间。如此,现在的中国平安,每股100元就是合理的推算价格。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如果未来3年,中国平安每年的股息也能像过去5年那样,每年维持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则3年后的中国平安每股股息可以高达3.70元。如此,用3年后的预估股息和目前的每股60元价格相比,股息率高达6.2%。用腾腾爸的估值方法计算,则3年后的中国平安预估的合理价格是每股240元。

牛掰吧?

年初,中国平安股价气势如洪,上涨至80元左右时,曾有国外大机构也随行就市地提高了平安的目标价——它提高到了100元,我曾在微博上发声讥嘲:应该把目标价提高到250!

我在嘲讽大机构的“涨时看涨、跌时看跌”的陋习的同时,对股价的测算还是有所思考的。


当然,上述只是预估的合理价格,不是未来的必然价格。因为法定存款利率的选择是主观因素,未来的趋势变化又是不可测因素。

所以这种估值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受投资者的风险喜好影响较大,受未来的宏观利率环境变化影响较大。

怎么办呢?

这里,我们得到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那里寻找答案:格氏认为,正确的投资方式,是在现实的股价低于预估的合理价格的三分之二位时进行买入。

如此,我们看,静态的预估值是每股100元,三分之二位大约是67元。动态的预估值是240元,三分之二位大约是160元。

两相选择,我们选一个最低位的,也就是最保守的数值进行投入——那么现在的中国平安,在67元的股价之下进行投资,就是合适的、保守的、拥有一定安全边际的。

如果投资的时限能保证3年以上,那么160元之下的中国平安,都是值得买入的——而且,还不贵。


唉呀,开脑洞吧?

哈哈笑两声,快闪——躲板砖!




PEV法估值分析




写到这里,整篇投资笔记中的难点和重点就来了:PEV到底是个什么玩艺儿?用这种方式估值,靠谱吗?中国平安的PEV到底高不高?

一年多前,我也是一个保险盲,对保险公司财报上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专业术语一头雾水。市场上又没有专门写保险公司财报分析的文章,所以只好借助度娘和其他网络大V的文章,搜、看、问、疑,悟、思、学、记——这八个字,就是腾腾爸进阶的诀窍。我还不敢说已经入门了,但至少找到前进的方向了。

今天就现学现卖,再好为人师一回。


要想理解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必须从保险公司的业务源头说起。保险公司和其他一般公司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一般的公司卖出产品,利润基本上就能计算出来了,而保险公司卖出产品后,无法准确的计算出利润,还需要等到保期结束之后,才能确定真实的利润多寡。

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举个例子:

假设保险公司某年年初卖了1000人的保单,每人交1万元,共收到保费1000万元。

预估这一年会有50人死掉,每死掉1人,保险公司赔偿10万元,则全年会赔偿500万元。

保险公司收到保费后,会拿去做投资,预期投资收益率为5%(事实上,保险公司收到的保费不可能全部拿去做投资,这里为了简化,略去其他占用资金渠道),则一年可赚50万元。

为了经营,这一年公司预估会支出各项费用30万元。

如此,理论上,年底保期结束之后,这家保险公司可以赚到的利润是:1000-500+50-30=520万元。

也就是说,公司年初收了1000万元,年底可以赚到520万——但这520万元,是年底才可得到的利润。大家都知道,钱是时间价值的,年底的520万,和年初的520万,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年底的520万,怎么折算成年初的520万呢?

这就有一个风险折现率的问题——假如我手中有100万,拿去做生意,一年可以赚10%的利润,那么100*(1+10%)=110万。同样,年底的110万,就可以用公式110/(1+10%)=100万。这个10%,就是风险折现率。

如果保险公司也把10%作为风险折现率的话,那么年底收到的520万利润,转化成年初的利润就是:520/(1+10%)=473万。

这473万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有效业务价值”——先记住这个专业名词。


上边的利润测算,有很多都是假设的,现实是:

预估50人死掉,事实上可能只有40人死掉,比预估的少10人,少付赔偿100万,而这100万在年初的预估中是被计提掉费用支出的,所以就会转化成利润。这叫死差益

反之,预估50人死掉,事实上死掉了60人,比预估的多10人,多付赔偿100万元,而这100万元在年初的预估中是包含在利润中的,所以就会从利润中转出,交给赔偿受益人,所以真实的利润就会少100万元。这叫死差损

同样的道理,投资收益,现实值可能与预期值不同,现实值比预期值多,这叫利差益,反之叫利差损

费用这项,也有费差益、费差损

凡是叫益的,都是增加利润的项目,凡是叫损的,都是减少利润的项目。


从这段介绍看,有效业务价值受死差、利差、费差的影响极大。所以站在年初的时点上,设定的条件越严格越保守,估算的业务价值越可靠。


那么有效业务价值就是内含价值吗?

还不完全是。那1000人投保带来的473万收益还只是保费收入中可能收益的折现值。事实上公司搞经营,提前一定还会有资本金投入的,比如有300万元的提前性投入——站在年初的时点上,公司还没有真实的收益,这300万就是公司的净资产。

因此,在计算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时,除了有效业务价值,还得加上这部分公司原本就有的净资产。


净资产+有效业务价值,才是公司年初时的“内含价值


现实中,每年的净资产变动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上还得作些必要的计算和调整,叫“调整后净资产”。故:


内含价值=有效业务价值+调整后净资产


生活中,保单不会是一年期的,而是会连续交保费的,这叫续保;不交了,叫退保。所以退保率也会影响有效业务价值的计算,退保率越小越好。同时每年又会有新增的保单,这部分保单的价值,叫“新业务价值”。我们举的那个例子,计算出的473万元,其实就是当年的新业务价值。

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是不包括当年的新业务价值的,但当年的新业务价值高,意味着下一年的有效业务价值会提高,内含价值也会随之提高。所以新业务价值的增长,也举足轻重,因为今年的新业务价值就是明年有效业务价值的后备军。二者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两点:


1、内含价值其实是一个静态量,因为它居然不包括未来的新业务增长;

2、内含价值的测算,受到很多种会计假设的影响,死差、利差、费差、退保率、风险折现率是其中5个最重要的变量。这5个变量,假设越保守,说明内含价值的测算越靠谱。


所以,用内含价值为保险公司估值,也有天生的缺陷:


1、它是静态的,没有考虑进未来企业经营的增量;

2、它受制于各种假设因素的影响,准确度取决于假设保守程度。


但是呢,这种估值方法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长处,就是它相对充分地考虑进了保单利润递进贡献的特点。

这一点,是3P法则无法克服的。


科普了那么一大段基础知识,总算可以切入正是了:用内含价值来为中国平安估值,情况又是如何呢?


下面是我的统计表:


(图十一:中国平安内含价值与新业务价值统计)


用中国平安现在的市值与它2017年底的内含价值相比,目前的中国平安PEV约为1.36倍。

这个估值高不高呢?

股灾期间,中国平安最低的PEV值曾经低于1,与当时相比,现在显然不是最低的。

但是,从国际通用的规则看,行情不好时(熊市期间),2倍的PEV值是合理的,行情好时(牛市期间),3倍的PEV值才是正常的。

疯狂起来时,5倍、10倍的PEV也不是没见过。

所以,与国际同类企业相比,中国平安目前的PEV值是非常低估的——我常常说中国当前的蓝筹估具有罕见的投资价值,还真不是我张口开河瞎说的。

不仅中国平安,中国的保险业,整体上都是非常低估的——这一点,和银行业一模一样!


那么中国平安的内含价值假设,靠谱吗?

别的不多说,对比一下它的风险折现率假设就知道了:


(表十二:各保险公司风险折现率假设)


风险折现率越高,内含价值越小,假设就越保守。在国内各保险公司中,中国平安的风险折现率不是最高的,但也不是最低的。

有意思的是,国外的友邦保险,针对中国区业务的风险折现率则只有9.55%——是国内的保险公司假设得太保守?还是国外的公司假设得太激进呢?

不论怎样,11%的风险假设,靠谱程度一定是远远大于9.55%的吧——这个,恐怕是基本常识了。

如果中国平安也像友邦一样采取9.55%的风险假设,则2017年底的内含价值将大增数百亿。

如果中国平安也享受友邦一样的PEV估值,则现价基础上再翻一倍,才是中国平安的合理估值。


全文完。


终于写完了中国平安,休息一下,会翻翻雅戈尔的2017年年报。尽快向允诺的朋友交下差吧。


最后一段,不做广告——谢谢能坚持看完我这份投资笔记的朋友,你们的点击和阅读就是我奋勇向前的最大动力。

祝大家投资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