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老弟从远方来,一起吃了午饭,老弟道出了他的行为准则,十二个字:“想得到,做得到,说得出,写得出”。这十二个字俺琢磨了许久许久,大概意思是说要善于把想得到转化成做得到,这是知行合一,把想法落实下去,是执行能力的表现;把做得到转化成说得出,这是表达能力,您为什么这么做,把前因后果说得清清楚楚,让跟随者能够学到一点点东西;把说得出转化成写得出,这是逻辑组织能力,把它变成文字留给后人点评。时刻要坚持反思,要多读,要多写,要多交流。
二十多年来,俺一直是枯燥而有规律的生活着。2016年5月,俺注册了公众号“经方才叔”,也因此写了不少东西,主要是一些学习的体会和总结,本来只是娱乐下自己、自己重视一下自己,没有想到发贴后居然还有人会捧场,于是便轻飘飘了起来,书房的天花板竟也因此掉了些皮,客观来说,俺的敲敲写写是很不认真的,每次都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些经典依据也凑合着用,记得多少写多少,因此,俺也始终明白,明白了自己其实还差得很远很远。
俺写微文有个习惯,通熟易懂。由于读过一些些中医的四字骈文书籍,也因此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字,其实中医本身就是很精彩,所有的中医知识都可以写得很好看,俺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其实俺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四不像,难登高雅之堂,但,俺却要一直写下去。
中医的疗效离不开准确的辨证论治。如何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北宋许叔微先生最先提出以八纲辨治伤寒,这种方法最为实用,也被后代的很多中医所推崇,的确,善于使用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组合拳进行诊断,误诊误治的概率明显降低,有效性大大的提高。胡希恕先生把这套组合拳发挥到极致。
许叔微读伤寒论,侧重于八纲辨证的运用。八纲辨证重中之重是阴和阳,只有先辨清楚阴阳,才能进一步辨别表里寒热虚实。许叔微提出阳证统热证和实证,典型的阳热证对应的方剂是白虎汤,典型的阳实证对应的方剂是承气汤;阴证统寒证和虚证,典型的方证就是四逆汤证和理中汤证。
许叔微先生特别强调首先辨别表里虚实,有表实,有表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先把这六种弄明白了,然后再开方子,就差不多了。表证指的是太阳经证,可以发汗。里实热证甭管病程长短,都可以攻下。具体运用表虚证用桂枝汤,表实证用麻黄汤,里虚证用四逆汤、理中汤类。里实证用承气汤类。凡此种种,都建立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之上。
临证如果没有运用可靠的方法进行准确辨证,想得到的就容易想当然,做得到的就容易患错误,说得出的就是天花乱坠,写得出的就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正所谓自圆其说。比如一看到年轻人全身浮肿,不辨证,先入为主,认为全身水肿是阳虚,为什么年纪轻轻会阳虚?那肯定是酒色过度导致精气内虚啦,那么治疗非阴阳双补不可,那就是金匮肾气丸证啦。这不是辨证论治,这纯粹是臆想!
今天才叔要读的医案是《醉花窗医案》第23例湿热内蕴实而误补。
才叔读《醉花窗医案》 23湿热内蕴、实而误补
话说某一年的春天,王堉参加朝廷组织的统考,有一个姓张的同学,王堉先告诉我们得病的原因,就是老天下了几天雨,张同学经常出门不带伞,也就是经常性湿身了。并且张同学还喜欢喝茶,这里喝茶俺觉得没什么坏处呀,也许张同学是喝得太没有节制了,简直是大水牛吧。
那一年的六月初,张同学出现毛病了,小便不通,尿得很少,尿很少那么水分和毒素就排不出去,没过几天手脚就逐渐的肿起来,而且发展至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我们可以想象,水肿的人,一平卧,回心血量增加,势必出现憋闷气喘咳嗽。
当时在北京,张同学有一个同县的老乡,是个商人,懂得一些医术,一个生意人兼职看病,很不专业。这个半医告诉张同学说:你这个病是阳虚水肿,就是因为你年少酒色过度,精气内虚,身体过度透支了引起的,非吃金匮肾气丸不可。
张同学信以为真,就买金匮肾气丸来吃,结果吃不到一两,水肿更加严重,喘促更加厉害,连转个身都气喘吁吁,需要别人帮助,自己甚至认为无药可救了。这虽然不一定是金匮肾气丸所害的,但是至少病情被耽误了。
有同乡推荐找王堉看看,王堉也就去看了,首先号脉:六脉俱伏,六部脉都起不来了。眼睛肿肿的闭不合了。
王堉说:这的确是水肿病没错,可是不是阳虚,病因病机是湿热相搏,废水不得从小便而排出去,而停留于皮肤之间,所以出现水肿。俺前头讲过,辨证不准确,开出的方子肯定治不好病。这个病是实证,实证用补法去治疗,怎么可能好呢?再说了,即使真的是虚证,古人讲过,急则治其标。治疗也要先消水泻肿,然后再补虚,这才是正确的方法。现如今只是一味地补虚而不祛水,不去疏通而反倒壅塞之。这是不辨证导致的错误的治疗。
王堉首先治其标,让家属买舟车神佑丸(药物:二丑、大黄、甘遂、大戟、芫花、青皮、桔红、槟榔)吃,只吃了四钱,小便就出来了,而且如泉涌,尿了很多,过了两天水肿都消了,水肿一消,也不会气喘了。
肿消了之后,王堉继续让张同学吃桔半枳术丸(药物:桔皮、半夏、炒枳实、白术),总共吃了半斤之后,病就全好了。
橘半枳术丸是《医学入门》的方子,即枳术丸加橘皮、半夏组成。药用橘皮、半夏、枳实、白术。功能健脾化痰,理气消痞。主治脾虚伤食,停痰积饮,胸脘痞满,泛恶欲呕等症。枳术丸源于《金匮要略》枳术汤,原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因水饮所作的证候。
金宋时期,有一个超级牛人叫张元素,又叫张洁古,为什么说他是牛人呢?他在很年青的时候,刚刚学医不久,就治好了当时的大医刘完素的伤寒病,因此名声大噪,年青时就和全国名老中医刘完素并驾齐驱。
张元素秉承《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的观点,用药注重顾护脾胃,不轻易使用峻药猛药,提出“先补脾胃之弱,而后化其所伤”,参考枳术汤搞出了枳术丸,由白术二两、枳实一两组成,用于治疗脾虚气滞导致的食积。脾虚需要补,食滞必须消,如果只是健脾而不去消滞,那么已滞之积就不得去;如果只是消滞而不健脾,即使积滞暂去,犹有再积的可能,积滞一久,必然导致胃气不通而出现痞证。所以用白术来健脾,枳实来消滞,双管齐下,有消有补。
张元素和李东垣都是很注重保护脾胃之气,张元素将此方枳实、白术用量比例变为1:2,并改汤剂为丸剂,用于饮食所伤导致的痞证。李东垣对枳术丸的组方原理进行了详尽地说明:“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以白术苦甘温,其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枳实味苦寒,泻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李东垣治疗心下痞,他认为,如果都用理气药疏导,将会加重痞满,则痞益甚,所以他把补脾的白术用至行气之枳实量的二倍,既可健脾行气除痞满,又不会伤害中焦气机。枳术汤是俺用于治疗心下痞的常用方之一,之二就是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也是响当当的经方,是根据内经辛以散之、苦以泻之的理论所创寒热互结型痞证的治法,是辛开苦降法的典型代表方剂,原来是为了治疗少阳误下形成的痞证,能耐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条文说明啥呢,说太阳病伤寒证,由于一拖再拖,邪气内传构成少阳病枢机不和的小柴胡汤证,又经误下,一错再错,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情况:一是误下后正气尚能抗邪,少阳病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喝小柴胡汤后出现了蒸蒸而振的现象,这是好现象,误下正气受挫,汤药协助正气奋力抗邪,正胜邪却,所以发热汗出而解。第二种变证是误下形成结胸证,证见心下满而硬痛,此为病人素有水饮,误下邪热内陷,水热互结于胸所致,用大陷胸汤来治疗。第三种是误下后形成少阳病的变证痞证,证见心下满而不痛,此为误下中焦受损而虚,邪热乘虚内传,寒热之气壅塞中焦,脾胃升降错乱,气机痞塞所致。这已经与少阳病枢机不和证无关,所以说小柴胡汤不中用了,必须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调消补兼施和中消痞。
《金匮要略》有“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孙思邈老仙说:“(半夏)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从孙老仙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证有心下痞满,呕而肠鸣下利。它的病机是邪热内陷,脾胃升降失调。由于邪热内陷,导致心下痞满;胃气上逆而见干呕吐逆;脾失健运则引起肠鸣下利。所以用寒热相间消补兼施和中消痞的半夏泻心汤来搞定它。
原文: 23 湿热内蕴实而误补 庚戌春,余以选拔赴廷试,有同年张君,久雨之后,兼嗜茶饮,六月初患小便不通,数日而手足渐肿,渐至喘咳不能卧。有其同县人商于京,颇知医,告之曰:此阳虚水肿病也。少年酒色过度,精气内虚,非金匮肾气丸不可。张信之,服未一两,肿愈甚,喘亦增,转侧需人,自以为不可救药矣。
有同乡荐余往视,六脉俱伏,目睁睁不得合,乃曰:此谓水肿信不谬,而阳则不虚,盖由湿热相搏,水不由小便去,泛于皮肤,故作肿耳。实证而补之,焉有好处!且病即虚,而古人云,急则治其标。先消水泻肿,后补其虚,乃为正路。今以补虚为泻水,非通之,乃塞之也。命市舟车神佑丸(方:二丑大黄甘遂大戟芫花青皮桔红槟榔)服之,四钱而小便泉涌,越两日而肿消喘定,又命服桔半枳术丸(方:桔皮半夏炒枳实白术)半斤,而全愈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