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头痛最头痛,没有比头痛更头痛的。”这是才叔小时候从收音机听到的一句话,顺口溜,记忆深刻。 头痛是患者的自觉症状之一。自觉症状在看病时主要靠问出来,医生要善于询问病史。问诊的内容很多,主要是问病情。十问歌好不好?很好!针对六经病辨证特别合适,可以说十问歌是为经方辨证而设的。病情的突出点是自觉症状,自觉症状最明显的是疼痛。但,对于头痛的描述,有时会出现错觉,比如把头胀、头麻、头重头沉等说成头痛,对痛势的描述不准确。
头痛不外外感和内伤。头痛的机制,总是由于气血失去调和,经脉阻滞不通畅。究其致病原因,或者是邪气阻滞经络,营卫凝涩不畅;或者是气血不足了,经络失去应有的养分。
不论外感诸邪引发的头痛,或者是内伤诸不足,或者是瘀阻到经络,最终都是导致清阳不得舒展,发生头痛。为什么是清阳不得舒展?因为“头为诸阳之会”。
是中医,都会熟悉这一句话:头为诸阳之会。
头为诸阳之会指的是“经络解剖学”的概念。大概是因为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人体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的循行有前额、两侧、巅顶等不同部位。
那么,头为诸阳之会这句话出自哪里?“头为诸阳之会”首见于《灵枢经》和 《难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难经·四十七难》中说:“人头者,诸阳之会也。”完整的记载是“头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铃上至头耳。”
很多讲头痛的书都会引用“头为诸阳之会”这句话。那是不是说头痛都是阳证,没有阴证?事实告诉我们不是!厥阴经也上头,《伤寒论》也有厥阴脏寒的头痛,张仲景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头痛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太阴头痛的二陈汤证。
有的人为了把《内经》的六经脉与《伤寒论》的六经病对上号,说阴经也通过“别络”也到达头目。那么这样子就说得通了。虽然说得通了,那么反过来不是推翻了“头为诸阳之会”了么?
所以我觉得,“头为诸阳之会”仅仅作为理论来谈没问题,的确多数的头痛属于阳证。但,要用它来全面指导临床头痛的治疗,远远不够!比如头痛伴头痛如裹,这是典型的太阴头痛,您用“头为诸阳之会”就指导不了了。
《冷庐医话·头痛》有一段话说得很精彩,朋友们可以参考,它说:“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我偏重于临床,喜欢用疗效说话,理论能说的通就说,说不通或者暂时说服不了自己就留给高人解释,我们看病就是了,见招拆招就行。
外感头痛,教材说就是感受外感六淫之中的风、寒、湿、热四邪侵犯三阳之经所致。还有两邪(暑、燥)能不能引起头痛呢?书上没说,临床我还没见过,查了文献,也没见报道。哪位朋友有见到暑邪头痛或燥邪头痛的病例(含文献),敬请在文末留言,互相学习,谢谢。
《伤寒论》的六经病都有提纲证,提纲证就是对六经病证的高度概括,换句话说,只要出现某经提纲证就提示某经病。《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很显然,头痛是太阳病提纲证之一。临床我也发现的确多数头痛,不管急慢性,属于太阳病。
内伤头痛,大概是因为情志,劳累,性生活过度,饮食,体虚,痰浊,瘀血等原因单一或协同作用下引发的头痛。
头痛,如果平时无病无灾,很是健康,突发的头痛,多数是外感。头痛伴有恶寒,吹风遇寒头痛加重,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这是风寒头痛;头痛剧烈伴轻微的恶风,口微渴,苔黄脉数,这是风热头痛;头痛如裹,表现头沉头重,苔腻脉濡,这是风湿头痛。
如果平时就体虚,大概是内伤,时间久的头痛又称头风。头痛,头胀明显,口苦苔黄脉弦数,属于肝阳头痛;面白,头痛隐隐,虚弱,苔白脉弱,这是气血虚头痛;头痛头沉头昏,便溏苔腻脉滑,这是痰浊头痛;头痛伴眩晕耳鸣,属于肾虚头痛,舌红脉细是肾阴虚头痛,舌淡脉沉紧属于肾阳虚头痛;头部某个部位固定时间(特别是夜间)疼痛如锥刺,或有外伤史,属于瘀血头痛。
对于急性剧烈头痛,必须要进行鉴别诊断,做一些检查,比如影像学、脑脊液检查,及时诊断出恶性头痛。
方证选择:风寒头痛推荐川芎茶调散,厥阴头痛吴茱萸汤,少阴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风热头痛,依轻重可选桑菊饮或者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推荐羌活胜湿汤,我喜欢清空膏和藿香正气散。肝阳头痛推荐天麻钩藤饮。气血虚头痛偏血虚推荐四物汤,偏气虚推荐益气聪明汤,气血两虚推荐人参养荣汤。痰浊头痛教材推荐半夏白术天麻汤。痰火头痛推荐黄连温胆汤。肾虚头痛大补元煎,肾阴虚头痛推荐知柏地黄丸,肾阳虚头痛右归丸或者金匮肾气丸。瘀血头痛推荐通窍活血汤。瘀血证,王清任钻研最深了,王清任前辈《医林改错·头痛》大力倡导瘀血头痛之说,他讲“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指血府逐瘀汤)一剂而愈。”
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范畴。对于的论治,几乎所有的教材和参考书无不例外地提到了分经用药。我也经常这么干。那么,有哪些引经药呢?我们看《丹溪心法·头痛》,朱丹溪讲:“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这里我要强调川芎,不仅要用到川芎,而且要大剂量的用。看头痛比眩晕容易多了,患者的目的:终止头痛!对于终止头痛急性发作可以先用柴胡、白芷、细辛、川芎。因为是一次性使用,剂量不必过于担心,以终止头痛为目标。教材还提到久痛入络,配用虫类药。虫类药我倒是罕用。
有人说“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可见,川芎治疗头痛的地位不一般。川芎的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行气、祛风、止痛,被认为是血中之气药,应用最广的主要有二:一治疗头痛,二调经。川芎治疗头痛量要大,但是,毕竟川芎辛温,大剂量使用有耗气伤血,助生内热的副作用。我经常会加点石膏、牛膝、生地、菊花、连翘、白芍来制约它。 中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误人矣。 偶朝夕问伤寒,但见方证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廿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高源明老师语: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这位皇帝是杰出书画人才,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