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痛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头痛   

头痛是指因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滞,致使经气上逆,或肝阳郁火上扰清空,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脑髓失荣等所致的慢性反复发作性且经久不愈的头部疼痛。   【范围】   西医学的传染性及感染性发热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及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均可见头痛一症。而偏头痛包括典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偏头痛、眼肌瘫痪型偏头痛、颜面型偏头痛、组织胺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心因性头痛、外伤后神经综合征。以上疾病及枕大神经痛、颈椎病头痛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六淫外袭,上犯巅顶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为患,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风邪常兼夹寒、湿、热邪为患,或直犯清空,或循经络上千。若风寒袭表,太阳经受邪,寒凝血涩,经脉不畅则见头痛项强而恶寒战栗;风热袭表上犯清空,则头痛而身热心烦;风湿侵袭,上蒙清窍,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   2.情志失调,郁火上扰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逆上犯于头则头痛,并见胸胁胀满,善太息,女子或见经前乳胀等症;肝气郁结化火,火随气逆上扰巅顶,亦可致头痛,并见眩晕而胀,头筋突起,口干口苦心烦易怒。   3.脾胃气虚,痰蒙清窍饮食不节或忧愁思虑过度,劳伤脾胃,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气血精微,反蕴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则清空失养;或痰阻脑脉,气血不通,均可致头痛,且头痛昏重。   4.跌扑损伤,瘀阻脑络跌打坠仆,脑脉损伤,瘀血停留,或气滞血瘀,久病入络,阻滞脑窍脉络,致气血不能上荣头目,则头痛如刺,经久不愈。   5.肝肾阴亏,肝阳上扰长期情志刺激,气郁化火或气火内郁,耗伤阴液;或年老体虚,房劳伤肾,肾精亏虚,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则可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并见头目眩晕、目涩、耳鸣等头目清窍失养之症。   6.内伤不足,脑窍失养 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体弱,或饮食劳倦内伤脾肾。伤于脾,气血生化无权,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而致头痛;伤于肾者,肾精亏损,髓海空虚;或肾阳衰微寒从内生,清阳失旷,二者均可致头痛。   二、病机   1.发病外感头痛起病多较急,经适当治疗,病症祛除亦较快。内伤头痛病势缓,病程较长,多反复发作,常因劳累紧张、情志不遂或受外邪而诱发或加重。   2.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三脏。   3.病性有虚有实。外感头痛以实证居多;内伤头痛以虚证、虚中夹实多见。本虚以气血虚弱,中气不足,肝肾阴精亏虚等常见,标实则以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等常见。   4.病势外感头痛一般多可向愈,经久不愈者可伤及气血阴阳,转为内伤头痛。内伤头痛初期病多在气血,以标实如痰浊、瘀血、气滞、肝阳上亢为多见,迁延不愈者,气血阴阳俱损,脏腑功能失和,甚则久病及肾,肾精虚损,则病以气血、阴精本虚为主,多可夹邪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5.病机转化诸种头痛的病机可相互转化。外感头痛可因体质因素、感邪性质不同而从化不同。如阳盛体质,感受风寒日久,寒易从热化;阴盛体质,风热束表,热亦可从寒化,在移行中二者又可相兼为病。正虚邪盛,外邪久滞,耗伤气血,脏腑功能受损,又可转化为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常为气血阴阳受损,脏腑功能失调,痰瘀风火等实邪滞留脑络或扰动清窍所致。初期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夹痰瘀、风火上扰清窍,本虚标实之中标实证为突出、多见。此外,常可见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夹湿、痰蒙窍,瘀血、寒邪内阻等证。久病不愈,可进一步由气血深入及精髓,出现以气血亏虚,肾精亏耗,气血阴阳俱不足等以本虚为主之证。虚中夹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每因外感或情志不遂或劳累过度诱发或加重,虚实相因,虚实兼夹,较为复杂。   一、诊断依据   1.以头痛为主症。一侧或双侧或全头部疼痛,呈跳痛、灼痛、胀痛、重痛、针刺痛等。痛甚者伴恶心呕吐,难以忍受。   2.外感头痛多急性发作,且伴外感表证;内伤头痛多反复发作,且病史多在一年以上。   3.遇七情变化、劳累、月经期等诱发或加重。   4.结合脑电图、头颅CT扫描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头痛须与雷头风、鼻渊相鉴别。   1.雷头风二者均以头痛为主症。雷头风起病急骤,头痛如雷鸣,头面部起核块,红肿热痛,常伴恶寒发热、大便燥结等,多为湿热或痰火上冲所致。   2.鼻渊 二者均有头痛。鼻渊存在鼻的局部病变,并由之引发头痛。其部位多在前额,呈持续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头痛之属外感或内伤外感与内伤头痛从起病形式,疼痛特点,伴随症状诸方面均有不同。外感头痛一般起病较急,疼痛因外感风寒、风热及风湿之不同呈现不同特点。同时伴随相应的表证。内伤头痛,一般起病较缓,疼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因气虚、阳虚、阴血不足及肾精亏虚的不同,所夹诸邪之不同,呈现不同疼痛特征。   2.辨头痛的所属部位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头痛部位可因受邪脏腑经络之不同而异。一般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并连及顶部;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3.辨头痛之急重证凡起病急骤,头痛如裂,短时间内出现神昏伴颈项强痉,呕吐如喷,甚或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者,属真头痛;凡外伤后头痛剧烈,或见神识变化,或见肢体强痉抽搐者,为脑髓受损或脑络破裂所致;若头痛伴高热抽搐,角弓反张,或喘促气急,或腹胀黄疸,或癃闭尿少者,为热毒或湿浊扰犯元神所致;若头痛伴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謇者,多为肝阳化风,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之类中风所致。以上诸种头痛患者,均须紧急抢救处理,不可等闲视之。此外,对反复发作,痛势愈演愈烈之头痛者,应谨慎处之,警惕脑岩之可能。   二、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以邪实为主,治疗首当祛邪,据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诸邪多以风邪为首,故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头痛初期多为虚实夹杂,治疗应祛邪扶正兼顾,采用平肝、化痰、活血、益气、养血、滋阴等法;后期病久及肾,肾精亏耗,则当益肾填精补髓。   三、分证论治   1.风寒头痛   证候头痛连及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遇冷风则疼痛加剧,舌质暗,苔薄白,脉紧或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循项背,上行巅顶,风寒外袭,邪客太阳经脉,循经上犯,故头痛连及项背;若沿孙络窜留于少阳,则产生偏侧头痛;风寒伏留经筋,卫阳被伤,故恶风寒;寒为阴邪,故得温则减,遇冷风则疼痛加剧;舌质暗,苔薄白,脉紧或浮紧,为风寒外袭,寒凝血涩之象。   治法 疏风散寒。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川芎、羌活、荆芥、防风、白芷、细辛、当归、赤芍、薄荷、甘草、清茶。   方中川芎味辛,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止痛之要药,羌活辛温疏风散寒,治太阳经头痛及项背不舒,两药共用为君;白芷、细辛、荆芥、防风辛温升散上行,疏风散寒止痛,治头面部诸风百疾,用以为臣;薄荷辛凉、轻扬升浮,可清利头目,当归、赤芍祛血中之风,疏通脉络,助川芎行散瘀滞,薄荷、赤芍性较寒凉,可佐制诸药辛温之燥性,共用为佐;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清茶苦寒,清上而降下,使升中有降,共用为使。本方用药多祛风解表散寒之品,所谓“高巅之疾,非风药不能到达”,故诸药相伍,疏风散寒止痛力胜,可谓风寒头痛之第一良方。   (2)加减风寒夹湿,头痛如裹者,加苍术、藁本、半夏、陈皮;项背发僵而酸楚者,加藁本、葛根;兼阳虚者,加人参、附子、桂枝;兼气虚者,加太子参、茯苓;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脉,引起巅顶痛,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者,加吴茱萸、生姜、大枣等;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苏子、半夏。   (3)临证参考本证属外感头痛,确有虚象者,酌量加入补虚之品,不可过于滋补,以防恋邪。   2.风热头痛   证候 头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则加剧,面红目赤,发热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风热之邪伏留阳经,窜留头窍,上炎于头面,故头胀痛较剧,面红目赤;风热郁于肌表,则发热恶风;热为阳邪,得冷则缓,遇热则两阳相助故疼痛加剧;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外袭之征。   治法 祛风清热。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用生石膏、菊花、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牛蒡子、黄芩、连翘、当归。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既清肺胃郁热,又能解肌透表,菊花辛甘苦凉,可透表泄热,清利头目,二药共用为君;川芎辛温疏风止痛,上行头目,达少阳、厥阴经,白芷辛香温散,祛风止痛,善治阳明经头痛,共用为臣,君臣相伍可清透热邪疏风止痛;连翘、黄芩、牛蒡子辛苦寒凉,清热解毒透邪,可助君药以清散上焦风热,羌活、藁本辛温香燥,散风胜湿止痛,可入太阳、厥阴经,当归助川芎辛温通络,活血行气止痛,共为佐药。方中以辛甘苦寒、辛凉为主配伍辛温之品,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同时兼可疏风止痛,清透并用,相得益彰。辛温香燥之川芎、当归与辛寒之石膏相伍则活血行气止痛而无温燥伤阴助热之弊。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通络止痛之功。为治疗风热头痛之效方。   (2)加减风热夹湿,头痛且重,胸闷口渴者,加藿香、佩兰、黄连等;发热甚者,酌减当归、藁本、羌活用量,加金银花、栀子;便干便秘者,加少量大黄,以通为度;兼心烦急躁者,加丹皮、栀子、玄参。   (3)临证参考本证属风热头痛,应忌用温补之品。对于风热头痛之轻症,亦可用桑菊饮加蔓荆子治疗。对于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名“雷头风”,多是风邪湿毒上冲,宜用清震汤合普济消毒饮加减,以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3.肝阳头痛   证候  头胀头痛,或伴眩晕,或双侧或头顶甚或全头痛,持续性头痛或阵发性加剧,心烦易怒,少寐多梦,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每因情志变化而诱发加重。   证候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肾阴亏,肝阳上亢,风阳循经上扰头窍,故头胀痛伴眩晕,头两侧属少阳,巅顶属厥阴,故这两处头痛较常见;肝胆之火上炎,故心烦易怒,目赤口苦,若因情志刺激,则肝火阵旺而头痛加剧;舌红、苔黄、脉弦有力为肝火偏亢之象。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牛膝、生牡蛎、生龙骨、钩藤、生白芍、生地黄、玄参、麦芽、川芎、菊花、夏枯草、甘草。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滋补肝肾用以为君;龙骨、牡蛎、钩藤平肝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白芍、玄参、生地黄滋养阴液,补阴配阳,则阴液充而亢阳得制,肝风自熄,生麦芽清泄肝阳之余并条达肝郁,川芎行血中之气,上行头目,通络止痛,菊花、夏枯草清肝火,散郁止痛,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麦芽相伍,能和胃调中,减少金石药物碍胃之弊,以为使药。方中药物升降并用,寒温相伍,务使肝阳潜降而血络通和,为镇肝潜阳,柔润熄风,通络止痛。标本同治之良方。   (2)加减肝阳化风上旋者,加羚羊角、水牛角、天麻;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者,加龟甲、鳖甲、知母、黄柏;腑实便秘者,加全瓜蒌、枳实、大黄;肝火盛者,加龙胆草、丹皮,或用龙胆泻肝汤;若跳痛重,舌质紫而瘀斑者,加水蛭、鬼箭羽、桃仁等。   (3)临证参考本证属内伤头痛,以肝阳上亢标实为主,治疗重在平肝潜镇,疏散肝经风热,重用血中气药川芎,一般20----30g,配以牛膝、白芍等以防其升散太过。临证用之,每每取效。   肝郁、肝火、肝阳皆可致头痛,有偏头或巅顶胀痛,但伴随症状不同,胸胀胁痛、心情郁闷属肝气郁结;烦躁、口苦咽干、溲赤、便秘属肝郁化火;咽干目赤、耳鸣眩晕、面部烘热或腰膝酸软属肝阳上亢见症,三者病机上常相互联系,治疗亦据肝郁、肝火、阴虚阳亢三者病机上的关系,兼顾气、火、阳(风)诸方面,治疗肝阳、肝风头痛,常用代表方剂还有天麻钩藤饮、羚羊钩藤汤、钩藤饮。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对症、舌、脉的观察,发现单纯肝阳头痛者有之,然而更多见的是肝阳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所致,此类患者证多兼夹,症状复杂,一般治疗难获良效,患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根据对病因病机的独到认识,以及长期广博的临床实践经验,王永炎提出治疗上当平肝熄风与化痰通络并重,创立川芎定痛饮,由川芎、赤芍、川牛膝等药组成,重用川芎,配以牛膝,则升降有序,辛散不过。经大量临床验证,本方对一些长期顽固性头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4.痰湿头痛   证候 头痛且闷重,或全头麻木而痛,脘痞恶心,或呕恶痰涎,胸膈满闷,舌胖嫩,苔白腻,脉缓或濡滑,每遇阴天发作或加剧。   证候分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风痰上扰清空,清阳不升则头痛且闷重,或全头麻木而痛;痰浊中阻胸膈,浊气不降反而上逆则胸脘痞闷,呕恶痰涎;遇阴天则脾阳受困,清阳不升益甚,故每遇阴天头痛沉重发作或加剧;舌胖嫩、苔腻、脉缓或濡滑为脾虚痰湿中阻之征。   治法 化痰祛湿降逆。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清半夏、天麻、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橘红、白芷、白蔻仁、丹参、赤芍。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天麻甘平化痰熄风而止头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头痛眩晕要药,用以为君;白术、茯苓、生薏苡仁健脾燥湿、渗湿,以治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白芷芳香化浊,辛温升散,上行头目而止痛,共为臣药;丹参、赤芍活血通络,白蔻仁化浊降逆、醒脾和胃,共用为佐药。诸药相伍,化痰祛湿降逆,醒脾和胃,共用为佐药。诸药相伍,化痰祛湿降逆,醒脾健脾助运,升降相因,降中有升,为治痰湿头痛之良方。   (2)加减舌苔水滑水湿盛者,合用五苓散;脘腹胀满,苔白腻而厚者,合用平胃散;纳差食少,胸闷脘痞者,加焦三仙、砂仁;呃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寒饮内停者,加桂枝、干姜;痰郁化火者,用温胆汤加黄连、黄芩、天竺黄;头麻眩晕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地龙、僵蚕;气虚甚者,可加人参或党参,或合补中益气汤。   (3)临证参考本证属虚实夹杂,治疗宜补虚与祛邪并重,而临床治疗时,孰轻孰重,又应以辨证为依据。此外,痰厥头痛,每易郁而化热兼扰心神,而见夜眠不安等症,治疗宜除痰降火,常选柴芩温胆汤加减,用药可选柴胡、黄芩、半夏、青皮、枳壳、竹茹、龙胆草、栀子、龙齿(先下)、珍珠母(先下)、夜交藤、制胆南星、天竺黄等。   5.瘀血头痛   证候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妇人多在经期发作并伴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证候分析头痛经久不愈,久痛入络,血瘀络痹,或外伤后,脑脉损伤,瘀血停留,阻滞脑窍脉络,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故头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瘀血阻络,妇人经行不畅则痛经,并头痛;舌质紫暗,脉弦或细涩均为瘀血之征。   治法活血通窍,通络止痛。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人工麝香、川牛膝、枳壳、柴胡。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经止痛,共为主药;人工麝香辛温,芳香走窜,通行十二经,功专开窍通闭,活血解毒,开经络之壅滞,增强活血祛瘀之效为辅药;柴胡、枳壳、牛膝配川芎,调理升降气机,通经活血,三药用为佐药。诸药配伍,行气理气与活血祛瘀并用,通窍与通络相合,共奏通窍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   (2)加减痛甚者,加全蝎、地龙;因寒而诱发加重者,加细辛、桂枝;兼气虚乏力,自汗少气者,加黄芪,且重用至30~60g;妇女痛经者加益母草、延胡索、泽兰、桂枝等;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阴虚内热者,加黄柏、知母;兼痰浊阻络者,加白芥子、石菖蒲、天麻、半夏等。   (3)临证参考通窍全凭好麝香,本证中麝香芳香开窍,是治疗头痛之要药。临证用之每每取效,但其药源紧缺,每用人工麝香、葱白、石菖蒲代之。   不通则痛,久痛入络,久病多瘀,因此头痛多主乎瘀。其证多见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清代医家王清任亦认为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湿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者,为血瘀所致。   以活血化瘀为大法,治疗头痛的代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及大黄丸。其主要用药有川芎、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益母草、延胡索、廑虫、虻虫、水蛭等。其中以川芎应用最广,可谓治头痛第一要药,以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行气活血,走窜经脉,有升有降,先升而后降,可引清阳:气上升,“主中风入脑头痛”,一般可用20~309,多则用至509,川芎常与当归伍用,可加强活血止痛之功,并可防止川芎耗伤阴血,如芎归汤、佛手散,对于头痛顽症,则投以虫类重剂以破血逐瘀,搜风通络。   6.郁火头痛   证候偏头痛或两颞部疼痛,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或头痛多发于午后或夜半加重,妇女经前乳胀,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精神抑郁不舒,则肝气郁结,气逆上犯可致头痛;肝脉布胁肋,肝气横逆,则胸胁胀满;肝郁化火,火随气逆上扰巅顶、扰乱心神,则头痛眩晕而胀,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鸣耳聋;面红目赤为肝经之火上炎之征;头痛于午后或夜半加重者,多兼阴亏,午后阴虚内热引动肝胆郁火上犯清窍,故易诱发;妇女经前乳胀,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为肝经郁火之征。   治法 解郁清火。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丹栀逍遥散化裁。药用柴胡、香附、白芍、白术、陈皮、生地黄、丹皮、栀子、赤芍、菊花、夏枯草、黄连。   方中柴胡、香附辛苦之品,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用治肝气郁结要药,以为君药;生地、白芍养阴柔肝,滋肝阴、补肝体、助肝用,白术、陈皮健脾燥湿理气和中,脾运健而不致土壅木郁,上药共为臣药;丹皮、山栀清肝经血分郁热,赤芍清热凉血散瘀,菊花、夏枯草、黄连辛苦寒凉,清肝火,散郁结,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体用并治,肝脾同调,标本兼顾,疏养清透之中,共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效。   (2)加减溲赤便秘者,加木通、车前子、生大黄,或配用当归龙荟丸;吞酸烧心者,加吴茱萸;胸闷胁胀甚者,加郁金、瓜蒌、半夏;经前乳胀甚,加玫瑰花、益母草;头痛兼眩晕而胀者,可酌加天麻、钩藤。   (3)临证参考本证在临床上常可见到以肝郁头痛及肝火头痛为主之证,郁火头痛介于二者之间,治疗肝郁气逆之头痛,侧重在疏肝解郁兼清郁火;而以肝火上炎之头痛则重在清肝泻火兼以解郁。临证宜细分辨郁、火之轻重,合理遣方用药。肝郁化火每易耗伤阴津,乘脾犯胃,治疗在疏解肝郁,清热泻火同时,刻刻注意养肝柔肝及健脾实脾。肝火头痛属里热实火者,须忌用升散之品,以防更助其炎上之势。   7.气血虚头痛   证候 头痛隐隐,痛势绵绵不绝,或伴头晕,神疲纳少,面色少华,气短心悸,诸证劳累则加剧,舌淡苔白,脉细或细弱。 .   证候分析 气血亏虚,不得上荣,脑髓失养,故头痛隐隐;劳则伤气耗血,每于劳累后诱发或加重;中气不足,生化乏源,故纳少神疲,面色少华;舌淡或舌体胖,苔白,脉缓或无力,均为气血虚少之征。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用炙黄芪、熟地黄、白术、党参、当归、赤白芍、陈皮、川芎、白芷、升麻、柴胡。   本方为补中益气汤与四物汤相合化裁之复方。方中以炙黄芪甘温健脾,补中益气,以甘微温之熟地黄滋阴养血,二者共用为君,气血双补;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益胃,当归、白芍养血补血,当归又能和血调经,四药共用为臣’、助君药以补气生血;陈皮理气行滞,川芎活血行气,使全方补而不滞,白芷升散上行,与川芎均可上行头目而止疼痛,共用为佐药;柴胡、升麻升清阳之气,引药上行,用以为使。诸药相伍,气血双补,益气以生血,补血以载气,且补而不滞,补中兼升,务使气血上达头目以养清窍,则头痛自止。   (2)加减手足不温,便溏畏寒者,用理中汤加肉桂、何首乌;血虚甚者,可选用当归补血汤;若以心悸、失眠、健忘为主者,改用归脾汤加减;以气虚为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白芷治疗。   (3)临证参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本证的治疗,健运脾胃是关键一环,人参、黄芪之类为首选。若属血虚不荣,阴不敛阳,虚阳上扰者,应重在养血育阴,以四物汤为主,切忌乱投风药。   气血虚弱头痛,临床往往见到或以气虚为主,或以血虚为主之头痛,以气虚为主者,头痛不剧烈,痛势绵绵,头部畏寒早晨尤甚,过劳易犯,舌淡少苔,脉细无力,因其为脾胃亏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致,故治疗以补益中气为主,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聪明益气汤、顺气和中汤、升陷汤等。若中气不足,进而至阳虚,出现头痛伴头面不耐寒证时,则宜以附子理中丸先温中阳,再用升麻汤加附子上行温达经络,药如升麻、葛根、白芷、黄芪、炙甘草、草豆蔻仁、人参、炮附子、益智仁、葱白。以血虚为主者,一般以加味四物汤为主。对于血虚兼风阳上扰者,则用养血胜风汤,药用四物汤加枸杞子、菊花、桑叶、黑芝麻、酸枣仁、五味子、红枣之类。   8.肾虚头痛   证候头痛且空,眩晕耳鸣,善忘,腰膝酸软,腰以下畏寒怕冷,尿频,或遗精带下,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主藏精而生髓,脑为髓海,肾虚精少,不能上荣充脑,髓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记忆力差;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失束而带下;肾阳虚则腰以下畏寒、肢冷;苔薄、脉沉细无力为肾虚之象。   治法 温肾填精。 .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以右归饮加减。药用熟地黄、附子、肉桂、鹿角、人参、当归、山药、山萸肉、枸杞子。   右归饮出自《景岳全书》,由肾气丸加减而成。方中重用熟地为君药,益肾填精,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以肉桂温肾补命门之火,附子峻补元阳,益火之源,用为臣药;鹿角乃血肉有情之品,功擅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山萸肉补肝益肾固精,山药健脾固肾益精,当归、枸杞子补肝肾精血,人参补气建中,大补元气以助命门之火,上药共用为佐药。诸药相伍,阴中求阳,温肾填精固精,与金匮肾气丸不同。本方补而不泻,为治肾阳不足,精亏不固,髓空头痛之良方。   (2)加减若遗精带下尿频者,加用芡实、桑螵蛸、沙苑子、覆盆子等;若见五更泄者,用四神丸,对于脾肾阳气俱虚者,基本方加理中丸加减;若兼见纳少,食后不消,呕恶吞酸者,加煨干姜;若肾阴不足,形瘦颧红,咽干口渴,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选用河车大造丸;若见心肾不交证,用首乌阿胶汤或交泰丸。 ‘   (3)临证参考本证属头痛顽症,较难取效,用药可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龟版、鳖甲、鹿茸、蛤蚧、阿胶等以温肾阳,填肾精,如滋腻太过,有碍脾胃,酌加砂仁、陈皮、厚朴之类,以助运化。亦可将本方药制成丸剂,以图缓治,长期服用,以固其本。 头痛用的方剂; A 外感 1.风寒头痛:头痛时作,痛边连项背。恶风寒,遇风尤剧。常喜裏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1川芎茶调散;川芎12克 荆芥12克 白芷6克羌活6克甘草6克 赤芍6克 清茶6克 防风4.5克薄荷24克细辛3克(后下) 1.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 2.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 3.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头痛加减: 1. 若头痛剧,无汗,遇寒即甚,寒象明显可加熟附子、麻黄。 2. 若兼见咳嗽,痰稀色白,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杏仁、前胡、苏叶增强宣肺止咳之力。 头痛加减2; 1. 风寒夹湿,头痛如裹者,加苍术、蒿本、半夏、陈皮; 2. 项背发僵而酸楚者,加蒿本、葛根; 3. 兼阳虚者,加人参、附子、桂枝; 4. 兼气虚者,加太子参、茯苓; 5.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脉,引起巅顶痛,甚则四肢厥冷、苍白,脉弦者,加吴茱萸、生姜、红枣等; 6. 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苏子、半夏。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沬,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宜温散厥阴寒邪, 2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24克 人参9克 生姜15克 红枣12枚 1.呕甚者,加陈皮、半夏、砂仁以降逆止呕; 2.头痛甚者,加川芎、当归以养血止痛, 3.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里散寒; 4.吞酸嘈杂,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以制酸和胃。 头痛脑户觉冷,项背恶寒,名为“脑风”。时作时止,痛连眉梢,常如牵引状,目不能开,头不能抬举,头皮麻木 3神圣散加减;麻黄10克 细辛5克 全蝎10克 藿香10克本方可加川芎、白芷。蒿本为基础方,治疗偏寒头痛者。如头痛剧烈者,加蜈蚣、地龙、蝉衣。偏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寒甚者,加桂枝、生姜。 2 风热头痛:头胀而痛,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引,便秘溲黄。舌苔黄,脉浮数 4轻证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黄芩6克 栀子6克  生甘草2.5克 苇根6克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 头痛证加减: 1. 若症见高热、口渴、鼻干、心烦、舌红、少津等热甚伤津之证,可加葛根以解肌,生石膏、知母、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2. 若咳嗽不爽,痰稠而黄,口渴咽痛,可于上方加川贝、瓜蒌仁、沙参等以化痰生津。 5重证用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10g、白芷10g生石膏15g菊花115g、藁本10g、羌活6~10g。牛蒡子 黄芩 连翘 当归头痛证加减: 1.风热夹湿,头痛且重,胸闷口渴者,加藿香、佩兰、黄连等; 2. 发热甚者,酌减当归、蒿本、羌活用量,加金银花、栀子; 3. 便干秘者,加少量大黄,以通为度; 4. 兼心烦急躁者,加丹皮、栀子、玄参。 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6黄连上清丸加减;大黄12.5克 黄芩12.5克赤芍12.5克荆芥穗12.5克 生栀子7.5克连翘7.5克当归7.5克 薄荷7.5克  桔梗7.5克 元参7.5克 黄连7.5克 石膏7.5克 菊花7.5克 川芎7.5克 天花粉6克 甘草6克 黄柏6克临床: 1. 若见发热咽痛,可加金银花、板蓝根清热利咽。 2. 牙龈红肿疼痛,加知母、牛膝泻火清胃、导热下行。 3. 两眼红赤作痛,加车前子、蝉衣清胆疏邪 。 4. 小便黄赤,加木通、生地清心利尿。 若在夏令,多挟暑湿,临床表现为发热较高,有汗而热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濡数, 7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6克 银花9克 鲜扁豆花9克 厚朴6克 连翘6克 1.暑热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热解毒; 2.里热炽盛者,可加大黄以清热泻火; 3.湿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湿利水。 若在秋季,多挟燥邪,症见头痛发热,咽干口燥,脉略数者,治宜疏风清燥热, 8桑杏汤加减;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川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犁皮3克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头痛急性发作而伴有雷鸣之响者,称“雷头风”。症见头痛伴有雷鸣声响,头面起核块肿痛,憎寒壮热。此为湿热毒气上冲,扰乱清窍。 9清震汤;升麻10克、苍术10克、荷叶半张 1血管神经性头痛 本方加天麻、丹参,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所致的偏头痛。 2如头痛剧烈,加藁本、白芷,肝阳、肝火甚,加龙胆草、夏枯草、钩藤;头痛如锥,加川芎、丹皮、赤芍。 3脑外伤后遗症 本方加黄芪、地龙,可治疗脑震荡、脑挫伤等所致的后遗症。 4如头晕,加杞子、菊花、桑椹子,头痛剧烈,加蜈蚣、全蝎,体虚,加党参、黄芪、黄精。 ‘ 10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15克 黄连15克 人参3克 橘红6克 玄参6克 生甘草6克 连翘3克 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炒白僵蚕2克 升麻2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1.临证若见表证明显,里热不重的,可酌减黄芩、黄连用量,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等。 2.若表证已罢,邪从火化,里热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银花、青黛等。 3.若里热盛而燥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 4.肿硬难消者,加牡丹皮、贝母、赤芍、丝瓜络、夏枯草、橘皮等。 5.兼有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裏。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大便溏泻。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 11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6克 独活6克 藁本3克 防风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荆子2克  1.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已5克,轻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则加川乌3克。头痛证加减: 1. 若伴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以降逆止呕, 2. 若见烦闷、纳呆、口苦粘腻,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此为湿郁化热所致,可加黄芩、黄连、黄柏、半夏以清湿热。 3. 如见胸闷腹胀,四肢困重,纳差,大便溏泻,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和中。 若症见喘咳痰多而胸闷,咯出不爽,恶心,纳呆,舌苔白腻,脉滑,此为内有痰湿,外受风湿所致,祛风胜湿,祛痰平喘12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炙甘草2.4克生姜6克红枣2枚炒白芥子9克 炒苏子9克 炒莱菔子9克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B 内伤 1肝阳头痛: 13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9克,黄芩9克,牛膝15克,杜仲12克,益母草15克,寄生15克, 夜交藤9克,获神9克,生龙牡各30克。 2 肾虚头痛: 14大补元煎 ;人参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若肾阴虚 15知柏地黄丸;知母 40g 黄柏 40g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60g 泽泻 60g 若头痛而畏寒,面白,肾阳虚,四肢不温,舌淡,脉细而缓-- 16右归丸;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 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或金匮肾气丸 【组成】 ( 熟地24 淮山12 山萸12 丹皮9 茯苓9 泽泻9 桂枝3 附子3) 3 血虚头痛: 17加味四物汤.组成】熟地黄15g 白芍药10g 当归12g 川芎8g 桃仁6g 红花6g 4 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5 瘀血头痛: 18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老葱3根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芎菊上清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次1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用于外感风热之头痛鼻塞等症。   (2)川芎茶调丸(松年牌,康利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每次3--6g,每日2次,饭后清茶冲服。用于风寒头痛,恶寒发热。   (3)正天丸(999牌,南方制药厂)。每次6g,每日2~3次,15天1疗程。用治各种头痛,尤其瘀血性头痛效佳。   (4)太极通天液(太极牌,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0ml,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用治各种类型头痛,改善中风后遗症。   (5)血府逐瘀口服液(敖东牌,延边敖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服1支,每日2~3次。用于瘀血头痛。   (6)牛黄降压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2丸,每日2次。用肝阳上亢,肝火痰热内扰之头胀痛,头晕目眩者。   (7)牛黄宁宫片(海洋牌,大连中药厂):每次2"--4片,每日3次。用于治疗由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高热神昏、惊风抽搐等症。   (8)镇脑宁(东宝牌,通化制药厂):每服2片,每日3次。用于肝阳化风夹痰瘀内阻之头痛。   2.单验方   (1)治风寒头痛方   ①苍术、细辛、白芷各lOg,共为细末,每服6g,日2次。   ②川芎、蔓荆子各lOg,水煎服,日2次。 、   ③制川、草乌各6g,白芷、僵蚕各6g,生甘草9g,研细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绿茶送服。用治顽固性风寒头痛效佳。   (2)治肝阳头痛方   ①夏枯草30g,菊花18g,川芎15g,草决明15g,水煎服,每日分3次服。   ②槐花lOg,菊花lOg,白蒺藜lOg,水煎服,日2~3次。   (3)治顽固性头痛、偏头痛方   ①全蝎、蜈蚣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29,日3次。   ②川芎、白芷各15g,大头鱼鱼头1个,文火炖40分钟,饮汤。对偏头痛疗效尤佳。   (4)气血虚头痛方   黄芪40g,当归18g,川芎18g,牛蒡子20g,水煎服,日2--.3次。 验方   1.羌活、防风、红豆各等份为末。吹鼻取嚏,风寒头痛立止。(《玉机微义》) .   2.川芎3克 茶叶6克,水煎5分钟,饭前热服,治风热头痛。(《简便方》)   3.荆芥穗、石膏等份为末,每服6克,清茶调下,治风热头痛.(《永类钤方》)   4.。散偏汤。;川芎30克 白芍工5克 白芷3克 郁李仁3克 治偏头痛。   5.乌星散;制川芎、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片o.9克,先煎川芎、 南星、细辛、地龙四味, 菊花最后入,稍煎即成,分两次服,冰片另研极细,分做两份,临服药时冲入一份,服后略休息,头痛即止。 主要治阳气虚损,清阳不足于上的头痛。   6。地肤子同生姜研烂,冲酒热服,取汗即愈,治雷头风肿。(《圣济总录》)   7.鲜旱莲草拧汁滴鼻中,治偏头痛。(《圣济总录》)   8.制南星一两,荆芥叶一两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姜汤下二十丸,治风痰头痛不可忍。《济生方》)   9.大栝蒌一个,去瓤研末,放入碗中,用热水泡之,去滓服,治风热头痛。(《圣惠方》)   10。白芷、黄芩酒炒等份为末,每服6克清茶调下,治眉棱骨痛。(《丹溪纂要》)   3.药物外用及局部用药   风火头痛或阳虚寒凝头痛,可选用川芎lOg,细辛3g,白芷3g,冰片0.3g,研末取少许塞鼻,每日 3--4次。   阳虚寒凝头痛,可用川乌20g,桂枝lOg,细辛lOg,白芷lOg,煎水熏洗疼痛部位。   4.针灸疗法   (1)外感头痛:巅顶部痛者,取百会、通天、阿是穴、行间等穴;前头部痛者,取上星、头维、阿是穴、合谷穴;后头部痛者,取后顶、天柱、阿是穴、昆仑穴。   (2)肝阳头痛:取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刺之。   (3)痰湿头痛:取中脘、内关、丰隆、解溪刺之。   (4)气血亏虚头痛:取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刺之。   5.外治法   (1)推三点:所谓“三点”指神庭穴、头维穴、太阳穴。推三点,即推此3点。其具体操作是先推神庭,用双拇指交替,从头发尖过神庭,入发际1寸,用力10次;然后推太阳,双拇指分别用力按住太阳穴,用力推至耳尖为止;最后推头维,方法同上。用此法治疗头痛,绝大部分立即缓解或疼痛暂消失,方法简便可靠。   (2)用Ⅱ—A型心脑检查治疗仪治疗:选用风池穴、角孙穴、第4颈椎或阿是穴,治疗8分钟后,头痛可大部分暂缓解或消失。   【转归与预后】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待风寒湿热之邪解除,痛势亦随之减轻,以致痊愈。但有些病人,可因日久不愈,伤及经脉气血,则表邪虽除,而头痛仍在,甚可演为慢性头痛,每因气候变化等诱因而加重。内伤头痛病程较长,多虚实夹杂,但辨证准确,恰当地遣方用药,可以延长其发作周期,减轻发作程度,以致痊愈。一般在早期以痰浊、瘀血、肝阳亢逆等标实为主,常见肝阳上亢、瘀血阻窍、痰浊中阻等证。若因气血阴阳受损,则可见气血亏虚证,而气血亏虚又每多兼夹痰浊瘀血。年老体衰或久病体虚头痛病初即见肾精亏虚证,此类多治之不易。各证类间亦可相互转化,如气血亏虚证,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奉养先天之肾精,日久则可转化为肾精不足证。反之,肾精不足,不能化生气血,则又可出现气血阴阳俱亏之证。又如阴阳失调之肝阳偏亢,阳亢耗阴,日久及肾阴,进一步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俱亏。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痰瘀等病理产物内生,痰瘀相搏,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可出现在头痛的各个证类中,治疗应予重视。   外感头痛,经积极适当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内伤头痛若治疗得当,可减轻缓解。若病久不愈,反复发作,症状重笃,影响工作及生活,多难于获得根治。若失治误治,妄用散风活血之品,亦可导致咽痛、乏力、妇女月经过多或再行及腹胀便溏等变证,不可不防。   【护理与调摄】   本病证一般不甚危重,应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控制情绪波动,以利气血正常运行,防止头痛发作。按时起居,保证足够的睡眠与休息,适量增加体力劳动,不可过劳,减少脑力劳动。治疗期间,严禁吸烟与饮酒,对于肝阳头痛患者,禁酒更为重要。加强身体锻炼,可任选太极拳、八段锦、游泳、慢长跑中的一项或二项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外感邪气,避免冷风吹头部及烈日曝晒头部。   【预防与康复】   头痛的发病率很高,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者多可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因此积极有效地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头痛者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调整七情,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亦是预防头痛的关键。常梳头,将双手指稍弯曲,呈耙子状,大拇指分别放在两太阳穴,双小指在神庭穴附近,反复用力向后梳理。由轻到重12~16次,每日可反复进行多次,可调整头部气血运行,防止头痛发作。生活应有节律,避免烟酒刺激,注意加强营养。避免接触有刺激性的毒物、药品等。   头痛的康复包括饮食、药物及体育锻炼几方面。 ,   饮食方面,尽量少食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巧克力、奶酪及酒精类等,食疗应根据头痛性质、证候情况而予桑叶薄荷茶、桃仁决明菊花茶、天麻钩藤白蜜饮(天麻20g、钩藤30g、全蝎lOg)等等。   药物康复常可选用川芎、白芷、白芍、白芥子、柴胡、郁李仁、香附、甘草煎汤代茶饮;或服用“钩蝎散”,药用炙全蝎、钩藤、紫河车等份研末装胶囊服;或以天麻丸配合杞菊地黄丸早晚分服。   体育锻炼包括适度户外活动、气功、太极拳及保健按摩诸方面。按摩部位常选前额、太阳穴、百会、风池及沿疼痛部位循经取穴。   【医论提要】   头痛,首载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日头痛……。”   《内经》将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或寒邪外侵,或下虚上实,或肠胃功能失调,致使经气逆上,干于清道,不得运行,壅遏而作痛。《素问·奇病论》:“帝日: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曰何病?岐伯日: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名日厥逆。”《素问·五脏生成篇》:“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张仲景对头痛病因病机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认为风寒外袭,太阳经气郁滞可致头痛。《伤寒论·辨太阳病中》认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阳明腑实,浊气上攻,也可致头痛,用承气汤治疗。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膈痰风厥》中认为:“膈痰者,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鬲痰风厥头痛,若手足寒冷至节即死。”这里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李东垣认为,风寒、风热、湿热、痰浊或是阻滞经络,或是上扰神明,以及气血亏虚,髓海失养都可导致头痛,他在《兰室秘藏·头痛论》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朱丹溪认为:“头痛多主乎痰,痛甚者多火……”,痰浊和火热上扰是发病主要病理。   王肯堂认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等都可导致头痛,其病机是“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上窍门·头痛》中还补充了食积头痛和气逆头痛,他说:“因食痛者,噫酸发热而恶食,……气逆痛者,心头挨痛,其症胸腹胀满,呕吐酸水”。可见宿食积滞,浊气上扰,气机逆乱,循经上犯皆可导致头痛。沈金鳌认为,肾虚髓海不足可致头痛发病,张介宾则论述了阳虚头目失于温养也是发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叶天士认为,风火上逆是头痛主要病机,尤其是阳虚浊邪阻塞,可导致气血痹阻不通则痛。   张景岳认为,对外感头痛主要是祛散寒邪,对于火邪头痛,“虽各经皆有火,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胜……”。治以白虎汤加泽泻、木通、生地、麦冬之类。对于血虚头痛,主要是水亏而虚火易动,火动则痛,治以滋阴,八味煎加减,火微者,六味、四物之类。对于阳虚头痛,必有畏寒、倦怠、脉微细等症状,治以理阴煎、理中汤之类。他强调头痛“亦有暂痛而虚,久痛而实者。”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头痛》中论述了头痛的证治,他认为热厥头痛宜清上泻火汤,冬月大寒犯肺所痛用羌活附子汤,辛散太过头痛用乳香盏落散,气虚者用顺气和中汤,伤食头痛宜治中汤,肝郁头痛则沉香降气散。并指出“东垣选奇汤治眉棱骨痛不可忍,神效。”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头痛》中认为,气上不下,厥而为痛者,宜芎乌散,暑痛者,宜香薷饮,因湿热痛者宜清空膏,因郁热痛者,宜安神散,伤食痛者,宜红丸子、香砂枳术丸,元阳虚头痛如破者,宜川乌去皮炮、全蝎糯米炒,等分为丸,每十五丸,有辛热头痛者,宜僵蚕末,熟水下二钱。陈无择认为,“治伤风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者”用芎辛汤(附子、乌头、天南星、干姜、甘草、川芎、细辛)。严用和推崇蝎附丸治气虚气攻的头痛。叶天士治疗头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 头痛者,用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阳熄风为主;如厥阴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用首乌、柏仁、稽豆、甘菊、生芍、杞子辈,熄肝风、 滋肾液为主。”这些治疗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医案选粹】 案一   劳倦,虚热头痛,脉芤。当从柔养,节力是要。   首乌9g 鳌甲9g 秦艽4.5g 远志4.5g 枣仁9g 生黄芪9g 白蒺藜6g 生地9g 茯神9g 陈皮2.4g 白豆蔻1.8g   (选自《清代名医何鸿舫医案》) 案二   穆文藻患头痛,入医院包治,西医以冰冰之,头痛益剧,口吐白沫,手足冷过肘膝,于是抬回穆庄,延余往诊。当时中医往诊者,皆日真痛头,不治之症也。予察其脉迟细,当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附子 细辛   (选自《温热经纬》) 案三   张姓妇女,43岁,头痛已历2载,时作时辍,发时前额剧痛,目胀,夜难安寐,脉弦滑,舌质红,苔薄黄,曾经西医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诊为“神经痛”,脉证互号,断为肝阳头痛。肝开窍于目,公目胀如此,仍肝阳上亢之明征,治从清泄肝阳着手,似无不合。药用石决明、紫贝齿、天麻、钩藤、菊花、石斛、白芍、白蒺藜、桑叶、丹皮等,出入为方。先后两诊,讵料服之6剂仍不应。三诊服羚羊角粉吞服,亦无寸功。转而细想,泄肝潜降,乃治头痛之常法,用之不应,必有舛错。细细询问,得知其痛以眉棱为甚,且晨起口有秽味,大便经常干结,察其舌,根部黄腻,如此细究,始得其真。夫眉棱属阳明,阳明者胃府也,今大便干结,阳明郁火上蒸,所以致痛。治不清降阳明,徒泄厥明,故而无效。辨识既明,处方遂定,改用:   大黄9g 玄明粉5g 枳实6g 葛根12g 石膏30g 竹叶12g 甘草6g   (选自《王氏医案》)   【现代研究】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10余年来关于头痛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简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研究   近10年来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头痛病因病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多数学者认为头痛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火、痰、瘀、虚;其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等多脏腑器官,提出肝阳化风、痰瘀阻窍、气血亏损、肝肾不足为头痛的主要病理机转(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   二、证候分类研究   1.按病因病机分:认为肝脾肾功能失调为病之本,是发病的基础。风火痰瘀为病之标,急性发作期多见。因而将证候分为肝阳上亢、肝郁化火、痰瘀互阻、营卫不和、气血亏虚、肝肾亏损等类型。统计分析表明,肝阳上亢或肝风上扰,痰瘀互阻为临床最多见的证类。   2.按头痛病期分:分为发作期、间歇期。而发作期又分为风痰阻窍、血瘀气滞、肝郁化火等证;间歇期又分为脾虚痰阻、肝肾阴亏、脾肾阳虚等证。结合临床演变过程,又可分为先兆期、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等。   3.按西医病名分类: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探讨头痛的自身发展变化规律也是一种方法(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   三、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研究   目前关于头痛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尚不统一。从研究资料看,多数学者注重从发病形式,疼痛的部位、性质、症状及客观指标等方面综合判定。一般认为,头痛诊断指标为:①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每次持续10分钟、数小时或数天。②发作时在一侧或双侧或全头部,其性质属跳痛、胀痛、针刺样疼痛等,疼痛剧烈时伴恶心、呕吐。③发作前可有眼前闪光、发黑等先兆症状。④结合脑电图、脑血流图以及实验室检测等(天津中医,1995,<6):20~22)。   在疗效评定方面,许多学者重在强调近期疗效,结合随访及观察远期疗效。目前的疗效评定标准大致分为:①痊愈或基本痊愈:头痛及兼症完全消失,停药半年至1年无复发者。②好转:头痛及兼症基本消失,停药半年至1年有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者。③无效:治疗后疼痛症状无好转(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   四、辨证与辨病治疗研究   (一)辨证论治研究   近10年来,许多学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讨辨证治疗头痛规律,取得一定效果。陈明信以疏风活血养血为大法,风寒型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风热型以桃红四物汤加黄芩、生石膏、防风、白芷等;痰湿型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瘀血型以血府逐瘀汤加鸡血藤、羌活、独活、白芷。在报告的147例中,治愈65例,显效53例,显效以上共118例,占80.3%,好转19例,总有效率93.12%。又创制具有消风、散瘀、祛湿、止痛作用的正天丸,由川芎、当归、生地、桃仁、红花、防风、羌活、独活、细辛、钩藤、白芷、泽泻等组成,经广州中医学院等4个科研、医疗单位350例的临床验证,其治愈率达33%,总有效率为98%,疗效显著优于天麻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9>:5634--565)。胡庆铁总结血管神经性头痛辨证治疗经验,认为多由风邪上犯,痰浊上扰,厥阴寒气上犯,肝郁、肝火上炎,瘀血阻络,阴虚、气虚,肝阳上亢引起。立治头痛九法,分别为祛风止痛法,祛痰化浊法,温阳散寒法,舒肝解郁法,清肝泻火法,活血祛瘀法,滋阴养血法,益气升提法及平肝潜阳法。临床辨证九法化裁,疗效满意(新中医,1997,<10>:60,---.61)。   (-)专病专方的研究 ’   1.以古方为规矩,合今病则变通历代医家对头痛研究颇为深入,创立了许多富有疗效的治法方药,当今学者师承前人,以古方法今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代表方剂有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吴茱萸汤等。袁桂生报道以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2例,结果治愈31例,占50%,好转27例,总有效率为93.5%(湖北中医杂志,1991,<1>:16~17)。周玉中将95例患者,按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提出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5例。二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o.05)。治疗组予血府逐瘀汤加引经药;对照组予尼莫地平40mg、谷维素及安定治疗,8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34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68.8%。二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明显(P<o.05);治疗组血流变学检查结果用药前后在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诸项均有显著改善(P<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7>:438)。还有用镇肝熄风汤治疗血管性头痛取得满意效果的报道(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563)。   2.以法组方,创立新方药许多学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创立许多治法,提炼、摸索出不少有效方药,现依法概括如下:   (1)平肝熄风法多数学者指出风邪为头痛的主要致病因素,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上扰,阻遏清阳,为头痛主要病机。认为平肝熄风为重要治法。代表方有川芎定痛饮、颅痛饮、头痛舒、芎牛琥珀汤、柴胡川芎饮等。汪文强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失调,郁而化火,肝风内动,或木火伤阴,肾水不足,肝阳上亢,自拟平肝解痉汤,治疗162例,其中痊愈65例,占40.1%,好转87例,总有效率为93.89%(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8):470)。   (2)活血化瘀法范吉平对近10年治头痛方药进行统计,以使用次数多少来决定先后次序,结果川芎、当归、赤芍、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排在前20位,其中以川芎应用最为广泛,可谓治头痛第一要药,许多学者力主本品宜重剂投入,常用量20~30g,多则至50g,常与牛膝配伍,或可与生地、白芍相伍,以防辛燥、升散太过(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黄庆区以川芎皂角汤治疗顽固性头痛24例,药用川芎30一-50g,丹参40g,红花lOg,皂角15g,细辛6~8g,天竺黄15g,白芍20g,桔梗12g,泽泻12g,全蝎12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20g,认为久病入络,痰瘀互阻为主要病机,痰瘀并治同时还注重脾胃功能,结果显效14例,占58.3%,总有效率95.8%(北京中医,1997,<2>:27)。朴志贤自拟化瘀止痛汤为细末,每服109,日3次,连续1~4周,在治疗97例中,治愈37例,显效25例,好转29例,总显效率63.9%,总有效率93.8%,止痛效果迅速,多数病人在10剂内获效(吉林中医药,1991,(5):14)。高文武用大队虫药破瘀搜风止痛,自拟复方地甲猥虫汤,治疗偏头痛240例,基本痊愈218例,占90.8%,好转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5.8%。追访1~3年,仅24例复发,若按1年不发为治愈,其实际治愈率也在80%以上,远期疗效较为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11>:653~655)。   (3)健脾化痰法简文欧以健脾益气、祛风止痛为法,治疗气虚者34例,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藁本、白芷、川芎、细辛,总有效率为100%(中医杂志,1983,<8):42~43)。吴树忠自拟芎芷二陈汤治疗头痛60例,治愈43例,占71.7%,总有效率为80%(北京中医,1985,<3):33)。   (4)温阳化浊法郭忠民用扶阳化浊法治疗慢性头痛50例,痊愈12例,占24%,总有效率为80%。对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运用温阳化浊法治头痛临床实践中,已突破这一用药习惯,从资料统计看,细辛用量在15~209者不乏其人,认为重剂细辛止痛效果尤佳(江西中医药,1989,(4>:28~29)。何永田对细辛进行家兔毒性实验后指出:热煎后细辛毒性减低,大剂量应用,具有镇痛作用。治疗阳虚头痛,剂量从39逐渐至309,入汤药煎服,取得了很好疗效,未发现毒副作用。但对阴虚内热,素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减退者,无论煎剂、散剂均应慎用(浙江中医杂志,1981,(2>:70~72)。   (5)活血祛风法谢炜认为头风病共同的病理因素为风、瘀、湿、虚,主张疏风活血、祛湿补虚为治疗大法,在报道的用痛必克丹治疗341例头风病(偏头痛243例,混合性头痛48例,肌收缩性头痛31例,外伤后头痛19例)中,基本恢复率34.6%,总有效率98.2%。蒋森用活血搜风汤治疗偏头痛58例,并设西药对照组,治疗组药用川芎、白芍、赤芍、红花、全蝎、蜈蚣、天麻、细辛、甘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 照组(P<o.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认为本方有显著止痛效果(新中医,1995,(2>:27~28)。周英豪用活血平肝熄风祛痰法治疗血管性头痛119例,结果临床控制24例,显效55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1.6%,实验研究对患者5-HT、TXB。、PGF…PGE。等指标观察表明,该药对上述指标有双向调节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4):53~54)。   (三)外治法研究   有报道用温经散寒中药额颞部外敷治疗偏头痛,药用艾叶、生姜、葱白、小麦捣碎成糊状,每晚9时加热至50。C左右,置布带上,使药覆盖额颞部,次晨取下,发作时连续用3夜,治疗20例疗效满意(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9>:562~563)。   (四)剂型改进的尝试   由于口服汤药对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且较急者有一定困难,许多学者对剂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针剂研究受到重视。王莉用川I芎注射液治疗偏头痛67例,显效25例,占37.3%,有效3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5%。有学者开展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头痛的研究,用于肝风夹痰瘀上扰清窍的顽固性头痛,可以取得良效(云南中医杂志,1984,(8>:43)。李金田报道用“头痛立安”速效滴鼻剂治疗头痛40例,主要药物有川芎、冰片等。结果用药10分钟内头痛止者30例,11~30分钟内头痛止者7例,总有效率92.5%,且药效多能持续数小时以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4>:35~36)。   冲剂、片剂、口服液等成药剂型使用方便,亦广受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