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祝福朋友们新年快乐! 感谢朋友们对经方才叔一如既往的支持! 金匮方证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瘀血证的常用治法,大家耳熟能详。其治疗功用在于畅通血流,消散瘀阻。这一治法受到中医界同仁的高度关注。许多大夫已经习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广泛地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科有瘀血证表现的疾病,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实践证明,活血化瘀的确是一种既古老又极富生命力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就像辨证论治法一样,活血化瘀法也不是张仲景提出来的,他的书中没有这几个字。但是他多次运用该治法,不仅仅用了,还对瘀血证的症状表现做了详细的描述,并且规范了名称,经方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不下10张:大黄蛰虫丸、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皮汤、下瘀血汤、抵当汤、蒲灰散、旋覆花汤等等。
原 文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大黄蛰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蛰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在《金匮要略》这本书里头,我发现这一条的方证比较完整,她是论述虚劳挟瘀血证的,她不仅仅有症状的描述,还介绍了她的病因病机,还提出治法,最后列出方药治疗,非常的全面详细,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方便,我们不用去揣测。
“五劳虚极羸瘦”,有学者断句成“五劳,虚极羸瘦”,意思是五种致病原因导致人体极度虚弱、非常消瘦;还有一种断句是“五劳虚极,羸瘦”,意思是有一种病叫“五劳虚极”,表现为非常消瘦,腹胀腹满,不能吃东西。不管哪一种断句,意思差不多,我们都能接受。 “腹满,不能饮食”,这里的腹满是虚,中虚,吃不了。吃不了她就更瘦。恶性循环。
“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发病原因有饮食不节,饮食所伤;忧虑太过,多愁善感所伤;饮酒过度,嗜酒如命所伤;房劳过度,房事太过所伤;饥饱无常,食不果腹所伤;身心劳累,过劳所伤。
“经络营卫气伤”,前面所述的各种病因日久无不损伤营卫气血,最后累及经络出现瘀血。“内有干血”就是体内出现瘀血,她用“干血”说明这瘀血干燥化热,是瘀热互结。这里提出了她的病机是: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
“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前面“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说的是虚劳的症状表现;后面“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讲的是瘀血的体征:皮肤粗糙像鱼鳞片似的,黑眼眶,面色乌黑无泽。
“缓中补虚”,张仲景告诉我们治法,急则泻实,缓则补虚。在这里既攻逐瘀血有缓中补虚。方药“大黄蛰虫丸主之”,用大黄蛰虫丸下干血,干血去则邪除正旺,病就能好。
张仲景治疗这种虚劳夹杂干血,采用的是缓中补虚的治疗方法,用久蒸的大黄并做成药丸,久蒸过的大黄已经失去泻下的作用了,不会拉肚子,而且保存着下瘀血、破癥瘕积聚、推陈致新、畅达气机通利血脉的作用,实现“通以去其闭”。
用蛰虫以破血逐瘀,其特点是破而不伤正气,《长沙药解》说它“善化瘀血,最补损伤”,因此虚证病人可以放胆去用。同时用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桃仁等破血逐瘀的药物,对于这种日久之干血虚劳,没有虫类药不能凑效,所以选蛰虫、虻虫、蛴螬、水蛭四种虫类药加入以祛其瘀。桃仁、杏仁还可润燥结,黄芩清肺热,配合杏仁利肺气。并以芍药、干地黄养血滋阴,以补亏损之阴血,甘草调和药性,和中补虚,防大队破血逐瘀之品损伤正气。且以酒服,借酒宣通走散之性以达通利血脉,助行药力的能耐。由于患者不宜峻下,只可缓图,故做成丸剂以缓缓图之。全方活血化瘀而不伤正,充分体现了其缓中补虚的治疗方法。
我们在学习经方是会发现,张仲景他老人家在应用活血化瘀方药时,多会用酒来帮助药效,在他手中,酒是一味药。张仲景治疗瘀血的方药,许多都注明“酒服”、“酒煎”。当归芍药散,酒和。大黄蛰虫丸,酒服。鳖甲煎丸,酒浸。当归散,酒服。红蓝花酒方,酒煎。等等。说明酒的功效可以加强药物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对于卒中2级预防提倡的是戒烟限酒,正说明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大黄蛰虫丸的能耐很大,文献报道:她具有抗缺血能力,改善微循环;降酶护肝,抗肝纤维化;保护肾功能;降低血脂水平等等诸多作用。可广泛用于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闭经,子宫内膜结核或异位,子宫肌瘤;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同时对肝硬化、肝腹水也有辅助治疗作用。肾病综合征,此外,对于改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具有显著作用,其活血及改善肝纤维化作用十分明显。用药后皮肤过敏者停服。孕妇禁用。 经方才叔祝大家新年快乐 大黄蛰虫丸是张仲景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血证的经典方子。瘀血和血瘀其实就是一回事。瘀塞不流通,血瘀为血液流通不畅,凝滞于经脉之中,或渗溢于经脉之外的体内各处,当然也包括血行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流停滞等现象。《素问》有“经有留血”、“人有堕坠,恶血留内”的说法;《金匮》也有一句讲“内结为瘀血。”《血证论》“离经之血为瘀血。”《证治准绳》及《皇汉医学》“污秽之血为瘀血。”《医林改错》“久病入络即瘀血。”《医学入门》“暴吐紫黑成块者,瘀也。”等等。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瘀积于经脉之外、组织间隙者,古人习称“恶血”或“败血”,瘀阻于经脉内或器官内者,古人习称“蓄血”,实际上概称“瘀血”。可见,瘀血包含两种情况:一是血液循环障碍;二是体内出血。
比如寒,《素问》讲:“寒独留,则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还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说明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易影响血流畅通。因寒冷使周围循环阻力增加,致气滞血瘀。您看冻伤时轻者局部循环阻滞,重者损伤部位的毛细血管可以发生血栓。
再比如热,您看温病的血分证。叶天士说:“夏月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证,神昏谵语,看去小便清长,大便色黑必是。”您看高热脱水是不是会引起循环障碍?
再看阴阳亏虚也是瘀血证的原因。古人讲过:“阳虚血必滞,阴虚血必凝。”脏腑本身功能和结构上的异常,可造成瘀血。您看心力衰竭引起的循环障碍和休克便是。
情绪的原因也会引起瘀血,“思则气结”嘛。正因为气与血关系密切,所以气病后可以形成血瘀,比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嘛。《三因方》有一段话这么讲:“或因于大怒汗血并湿,停蓄不散,两胁疼痛皆由瘀血在内。”就是说情志气逆能影响血的周流畅行,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如情志异常变化能影响心脏病的急性发作和脑栓塞的出现。
还有外伤,产后等也可以引起瘀血证。 瘀血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又经常与气病交织互见,千变万化。古书《医学入门》有一段话做了描述:“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踡挛、痹痛、隐疹、搔痒、好忘、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瘾闭、遗溺等证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大概症状体征有:疼痛,发热,口渴,健忘,心悸,失眠,积聚包块,痈肿,溃疡,面容黧黑,肌肤青紫,皮肤粗糙甲错,黄疸,出血,咳喘,月经不调,昏迷,抽搐,癫狂,瘫痪,麻木,脉涩……。
瘀血证治疗大法是活血化瘀,对于活血化瘀法的运用有三个高手不得不提,唐容川,王清任,张锡纯。这三位高手几乎是把活血化瘀法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学习《中医内科学》就会发现,只要提到王清任,是不是都和瘀血有关,耳熟能详的血府逐瘀汤就是他老人家搞出来的。以后再来进一步聊一聊血府逐瘀汤。
经方治疗瘀血证,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活血化瘀药常配伍以理气、温经、化痰、利水、清热之品,或佐以扶正,或峻药缓攻、不伤正气,或攻补兼施、刚柔并济。主要是由于瘀血病机复杂,除去新停之瘀血可攻可下之外,其他均非单一活血化瘀法可以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配伍以求对证治疗,才能够保证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