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早上好!今天我聊的内容是金匮要略的白虎加桂枝汤证。我们一起大声读一下原文: 原文: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桂枝(三两去皮)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张仲景用“温疟者”开头,说明接下来讲的是温疟。温疟什么表现呢?“其脉如平”,这个平脉,有点问题。但是对于平脉的解释颇多。这个病用白虎加桂枝汤,就是白虎汤加桂枝,说明有白虎汤证,同时也有桂枝证。那么,白虎汤证的脉象应该是洪大或者滑数,有力的脉;桂枝证的脉象应该是浮缓,缓就是弱的意思,也就是有点无力的脉象了。那么,病人既有白虎汤证又有桂枝证,就是说有洪大脉或滑数脉又有浮缓脉,加起来就“其脉如平”了,负负得正嘛。但是我觉得这毕竟是温疟,再怎么平也不能是正常的脉象,要有热像的,所以还是白虎汤证的脉象占优势才对。
张仲景提到的“平”脉,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过5次,如果有遗漏,请朋友们补充,谢谢。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伤寒论》)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金匿要略》)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金匿要略》) “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金医要略》) 另外一条就是今天这一条白虎加桂枝汤证。
文献中对于经方“平脉”的解释大概有两种:1,平和,正常的意思;2,“平”,在古代与抨、拼同音,作弹讲。“平”当是“抨”之通假字,应作“抨”解,大概是形容一种指下有抨弹感,兼有数急之象的脉形。
“身无寒但热”就是说发热无寒了。这个发热无寒的疟疾,在《中医内科学》讲的是“瘴疟”的“热瘴”了,“温疟”应该是热多寒少。但是金匮要略没有“瘴疟”,就提“温疟”,这个我们要知道。
“骨节疼烦,时呕”,骨节疼烦,就是骨头关节疼痛的厉害,烦就是很严重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会骨节疼烦,以方测证,用了桂枝,桂枝什么作用?桂枝解肌止痛,还有降冲逆的作用。所以后面的“时呕”就是气上冲,用桂枝平冲降逆。
那么,我们可以把白虎加桂枝汤证的症状归纳为3组:1,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这是阳明里热,白虎汤证表现。2,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时时想吐。这是桂枝证的表现。3,舌质红,脉浮滑或浮洪兼数。这是里热占优兼有表证。
所以白虎加桂枝汤证应该是温热内蕴兼外感风寒,是一种寒热夹杂的表里同病。里有热而外有寒。治疗以白虎加桂枝汤,在内清热生津止渴,在外解表散寒除痛止呕。这种里有热表有寒是伴有出汗的;如果是出不了汗的话就变成大青龙汤证了。这点我们读伤寒论的时候就应该要掌握的了。
这张方子的临床应用啊大多数用于红肿热痛这种表现的疾病了,也就是中医讲的“热痹”。特别有效。我经常拿它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这种病在漳州很多,多数是壮年人,一般是喝完酒半夜或清晨醒来于单侧大脚趾红肿热痛,行走困难。通常一两副药下去以后红肿热痛这些症状迅速缓解。但是这些患者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否则容易复发。痛风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推荐:1,清淡饮食;2,限制饮酒;3,不吃动物内脏;4,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ml。
病例分享: 36y/m,壮实,平素常于夜间大量饮酒,2014年夏季酒后的某一天清晨突发右侧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走不了路了,口干口苦,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脉滑数。符合口渴+骨节烦疼+脉滑数三大主症,给予白虎加桂枝汤,煎汤频服,2剂后红肿热痛消失。可是这家伙不听劝,好了伤疤忘了疼,第二天晚上又开喝,接下来当然又疼了,他还算聪明,自己按葫芦画瓢,买了2付药吃,很快又好了。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