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蔚县释迦寺大雄宝殿保护修缮工程的思考

 anywherexxx 2019-01-31

释迦寺历史悠久,即使在古建筑多达579处的蔚县,仍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雄宝殿作为寺内最具代表性,也是综合价值最高的古建筑,尤其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本期文章说说在对建筑单体的保护修缮工程中,如何对多种可能的保护措施进行权衡、取舍。

清源蔚县文章合集可在文末扫描二维码查看。

前言

CHCC综合四所承担的蔚县释迦寺保护修缮工程自2017年4月启动现场调研,设计方案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并河北省、张家口市文物局批复,目前已经提交施工图设计。项目组对勘查到的病害如瓦面破损、青砖酥碱、油饰剥落等问题,均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修缮措施,将进入后续的工程实施。


由于文物重要性以及对其干预的不可逆性,确定保护采用的措施需要严谨的思考和充分证据的支持。这不但体现在修缮设计中对要实施的保护措施都有详细的规定,即使那些没被选取的“措施”,也是经过严密的比较、思考、论证才不选的。


本文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这些通过论证的“措施”虽然不适合,但并不意味着能在制定方案时就被轻易地排除考虑。实际上,这些“不实行”的措施论证、选择过程有的更为复杂。也许看过文章后,您会对我们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


释迦寺的历史与价值

释迦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县城南关,寺内现存的中路三殿即为本次保护修缮工程的对象。三殿中又以大雄宝殿形制最高,规模最大。

图/大雄宝殿在中路三殿中的位置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歇山布瓦顶,内屋架构造严谨,槫栿节点均设斗拱,殿内不设前内柱,以使前部空间宽阔完整,现五椽栿下支撑柱子为后期添加,前檐均做隔扇,余三面砌墙,室内现存精美的天花藻井。

图/大雄宝殿室内天花藻井


历史背景

据清光绪年间的蔚州县志记载,建筑始建于元,初为庵,明洪武年间改扩建为释迦寺,初具今日的规模。通过对寺内现存的碑文和既有史料的解读,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梳理如下:

● 元为庵,具体规模不详。

● 明初洪武年间,指挥使周房建庵为寺,即今日释迦寺之前身。

● 明代大雄宝殿添造天花藻井。

● 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重修。

● 1985-1987年,修缮三殿,补配瓦件、吻兽,修补台基、门窗。

● 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国保单位。

● 2004-2005年,文物本体维修保护。


除了碑文题记,大雄宝殿自身的建筑风格和面貌也向我们道出了其年代印记:

1. 柱头卷杀明显,接近宋《营造法式》做法。

2. 檐柱无升起,但均做侧脚。

3. 斗栱四铺作卷头造,较为简单,明、次间均只设两朵。

4. 内部构架槫栿粗大,结构严谨,槫栿节点均设铺作、攀间,下设驼墩,栿用月梁形,脊槫不用叉手,整体既有宋《法式》特征,又具有明代以来节点简化的趋向。

5. 天花藻井斗栱细密,与细做槫栿的露明造做法不符,应为后期加建。井口枋多处与铺作后尾冲突,以致砍斫华拱以适应藻井搭接。按藻井中团龙造型与明灵岩寺藻井亦相近。

6. 刘敦桢在《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一文中述及河北三处元代或近元代建筑,提到普拍枋的一个细节:普拍枋出头处做海棠瓣内凹曲线,释迦寺亦属于此类。

图/大雄宝殿外檐铺作


价值综述

释迦寺大雄宝殿内的檐柱、内柱卷杀及侧脚明显,梁栿均带有月梁造型,用材比较硕大,有较为浓重的宋元时代风格,大殿上屋架的建构做法已开明清建筑梁檩简明节点的先河,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是研究宋至清式建筑技术转型的关键参照,体现了重要的历史及科学研究价值;


殿内的明代藻井色彩绚丽,小木做工精良,无论从工艺做法还是空间设计,都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反映了明代中期佛教建筑室内装修的审美特征;


据考证,释迦寺在清代为蔚县名刹,香火极盛,在当地具有极高的宗教威信。虽至当代寺院范围大大缩减,但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知名的元代建筑遗构,仍是国内外文博领域和文物爱好者关注的焦点,寺院的兴废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释迦寺的调研测绘在传统的手工测量基础上,加入了摄影航拍、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测量等科技手段,这些对于理解建筑本身的形制和发生在建筑本体之上的病害残损有一定辅助作用:一方面使人为的猜想得到了验证,同时也为修缮方案制造了疑问和难点,借此文章,简单说一说我们在探索和解决大雄宝殿修缮相关问题时的思考。


发现问题

初勘时,大雄宝殿的室内现状保存还是比较好的,大木结构未见明显的损伤或歪闪。

图/大雄宝殿室内


前面提到,这次勘察使用的科技手段,三维激光扫描就是其中之一,根据扫描结果可以相对精准的观察大木构架有无倾斜、有无沉降等人眼难以判断的问题。


在校核柱头柱脚的点云切片绘制侧脚时发现两根后内柱有后倾的现象,而横剖面的点云切片进一步验证了这个事实,同时也表露出整体槫架出现了前檐低于后檐的情况。

图/大雄宝殿柱头(彩色)、柱脚点云切片叠加


图/大雄宝殿当心间东缝横剖面点云切片


可以很容易观察到:大雄宝殿的大木构架发生了歪闪变形,整体向后檐倾斜。当然这仅是现象,并非最终结论。因为并不确定这种变形是否会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又是否会对修缮措施产生影响,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剖析目前发现的问题。


剖析问题

三维扫描技术作为一种科技测量手段,在后期应用时需要建立多个站点后再将数据进行拼合,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那根据切片观察到的大雄宝殿大木构件整体向后檐倾斜的问题,是后期拼合数据产生的技术缺陷导致的吗?而仅从一个剖面的切片上,是否就可以下定建筑向后檐倾倒的结论?


针对这种情况,也为了进一步探究前后檐槫架发生的位置和原因,我们沿平面每一间铺作的位置切了六个横剖面,结合当心间东西两缝一共八个进行比对,发现前后檐下平槫标高的差异在当心间最为明显。

图/大雄宝殿横剖面点云切片


图/大雄宝殿横剖面点云切片


功夫不负有心,我们终于发现这种下沉最严重的情况发生在当心间的下平槫位置,反映到剖面图上即为下图中红圈所指。

图/大雄宝殿横剖面图


找出发生残损最为严重的区域位置后,项目组尝试分析了这种变形的可能原因,大致归纳如下:

1.  大雄宝殿在设计建造之初,大木构架的设计安装并不精确;

2.  历史上某一次重修时,屋面施工不当造成屋面荷载不均匀;

3.  前檐柱侧脚过大,导致前檐整体下垂;

4.  前檐下平槫之下的斗拱局部变形,表面有损伤;

大木构架上屋架节点较多,这其中的某一环节发生变形或是损伤,极有可能“牵一发动全身”,影响到整体大木构架的状态。


解决问题

经过上述分析,终于可以将发现的“问题”定义为这样的勘察结论:大雄宝殿的大木构架整体向后檐倾倒。


而修缮方案的制定其实又是对于勘察结论的一次分析与辩证:这种形变是否一定会导致结构的不安全;换言之,打牮拨正、落架大修,是否适用于释迦寺大雄宝殿。通过计算和测量,虽然下平槫在前后檐的差异达到十公分,但是合三间的通长之比仅占0.8%。现行的古建规范中,对这种情况的残损极限点评定界限为1/120(0.83%),显然大雄宝殿这种倾倒尚属安全范围内,这为不落架大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是否要针对倾倒问题对大木构架实施整体的拨正以及如何拨正,又要根据大雄宝殿自身的特殊情况来决定。


前面的价值综述提到,现存的天花藻井是大雄宝殿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藻井自身搭接复杂,斗拱、枝条、面板上均绘制有彩画。如果真要因为这种尚在安全范围内的形变对大木进行整体拨正,那么室内现存的精美繁复的天花藻井势必会被拆卸,拆卸后是否能够完整恢复到现有状态,以现有的操作条件看来恐怕较难,在一系列价值的权衡和评估下,这里想要借用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这个难题的答复:“修旧如旧,带病延年”。

图/天花藻井仰视照片拼接图


大雄宝殿现有的屋面瓦件破损较为严重,椽望檐口整体糟朽。整体屋面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时新做瓦面,价值较低,因此修缮时要求全部揭瓦,瓦面揭开后也为进一步检查上屋架槫栿节点连结的情况创造了条件。那时也许还会发现新的问题,但是目前看来,这是我们能够做出的最为理性的回应。


结语

释迦寺历史悠久,即使在古建筑多达579处的蔚县,仍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雄宝殿作为寺内最具代表性,也是综合价值最高的古建筑,尤其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从保护修缮工程的角度看来,“不作为”或者说“克制”,是比“拆除、落架”更为难得的修缮手段。我们修更是为了保护。在论证充分、证据充足的条件下,适当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许是对文物更大的尊重。

图/释迦寺三维扫描全景图



致谢:

本次修缮得到了民间组织East Sun Foundation的鼎力支持,这是释迦寺的幸运,也为我们今后的文保工作提供了开阔的思路。泱泱华夏,散落在未名乡野间的还有更多的“释迦寺”等着我们去发现和保护,中央和地方的支持固然是这些佛殿庙宇最夯实的后盾,但民间的力量亦是为老房子添砖加瓦的最有活力的源泉。


项目名称:蔚县释迦寺保护修缮工程

起止时间:2017年4月——至今

项目委托方:蔚县文物事业管理所

项目承担方: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综合四所

进展程度:施工图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