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海洋科技大学园 2019-01-31

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献身科技事业的高水平研究队伍,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希望所在。

经过30年来的改革实践,我国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通过以竞争择优为主的经费配置方式改革,各类创新主体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改革导向和激励机制,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各类创新主体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得到优化,为新时期全面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革以前,我国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独立科研机构。经过改革,已经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科技系统结构布局得到重大调整。通过改革,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竞争择优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绩效评价等现代管理手段的使用力度不断加大。政府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持续进行,项目全面实行招标,竞争资助机制不断强化;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对科技发展的引导、支持和规范作用加强;科研机构普遍推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加大了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科研机构内部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局面基本打破;竞争择优和分配激励政策,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创业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改革,精干了科研队伍,科研院所数量大幅度减少,从改革前的5000多家,减少到目前(截至2009年9月,下同——编者注)的3775多家。

转制院所

在改革中,全国共有1300多家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其中376个中央级技术开发院所实行企业化转制,从体制上解决了大批应用开发类院所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的问题,基本建立起科技型企业的运行机制。据2007年对中央级转制科研机构的调查统计,85%以上的院所建立了企业会计制度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90%以上的院所加入了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在转企的同时推进了改制,以产权多元化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中央级转制院所下属企业全面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并有20多个企业成功上市。江苏、浙江、宁夏、武汉、沈阳等地开发类院所全部一步到位改制为股份制企业。

根据对247家中央级转制院所的调查,2007年这247家中央级转制院所科技经费收入为153.18亿元,其中来自政府部委的纵向科技经费为26.1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倍多;来自行业企业的横向科技经费为127.04亿元,是2000年的4倍;完成科研项目7205项,较上年增长13.38%;获得国家级奖励38项,较上年增长15.15%;申报专利3674项,获得专利授权1775项,较上年增长12.20%,在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占55.66%。

转制院所发挥其技术和人才优势,在行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计划和行业重点研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并积极向行业企业推广和扩散,有力地促进了行业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据统计,2007年247家中央级转制院所共转让技术成果1800多个,受益企业达1.5万家。

科技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或企业集团。转制前,各科研院所也兴办了一些科技产业,但受事业单位体制的制约,科技产业做不大,“小富即安”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化转制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规范管理制度,科研院所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本管理加强,效益大幅度提高。据统计,2007年247个中央级转制院所总收入1065亿元,实现利润81.7亿元,上交税金48亿元,均为2000年的4倍以上。在中央级转制院所中,有100多家总收入超过1亿元,有10多家收入超过20亿元。如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改制而成的高科技上市公司,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35亿元,利润总额近17亿元,上交税收5亿元,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50强。武汉邮电科研院所转制后发展成为业内知名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以超高速率、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光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一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品远销37个国家和地区。

公益类科研机构

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工作自2001年开始启动,到2008年底,65个部门所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实行分类改革全部完成。先期启动改革的中国气象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6个部门所属科研院所已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通过了有关部门组织的联合验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就。

在学科结构调整上,按照强化国家目标和突出学科优势的原则,各院所加强了重点学科,淘汰落后学科,扶植新兴学科。通过结构调整,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更加优化,学科结构更加合理,新设了一批新兴学科,如地质科学研究院将原有87个研究领域和方向整合为5个重大研究领域和学科群,加强了资源环境和地学前沿学科建设。职能处室撤并1/3以上,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减少了一半。中国林科院院部及非营利研究所内设机构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精简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院部职能处室经两次精简,机构数由19个减少到8个,下降58%,编制由255人减少到77人,下降70%。科技人才层次明显提高,学历层次和年代结构趋向合理。根据2008年对96家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调查,2007年拥有硕士、博士学历的科技人员合计达58.5%,45岁以下科技人员的比例已达到71%。

根据对中央级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对公益科研的投入在持续加大,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07年,96家公益类科研机构总收入为106.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国家新增基本科研业务费、修缮购置专项经费、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增拨离退休人员费等合计为19.19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8.01%,全年总收入增加额的69.15%。96家公益类科研机构纵向科技经费收入为34.13亿元,较上年增长59.5%;横向科技收入为14.38亿元。96家公益类科研机构共完成科研项目4477项,获得国家级奖励33项,申请受理专利475项,授权专利258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190篇,分别比上年增长9.95%、13.79%、34.94%、22.27%和8.68%。在授权的专利中,发明专利占69.37%,还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60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国家科技规划、科技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新核素合成、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防科技方面,中国科学院曾参与“两弹一星”攻关,艰苦拼搏、协同作战,开拓了许多国际上新兴、国内完全空白的科技领域,研制成功一大批新型材料、特种元器件、精密仪器和测试设备,在核武器研制、核燃料工业的开拓、弹道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和反导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中国科学院率先在我国开拓出一批新型科学技术学科核心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领先的重要成果,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安全、国防战略需求和国防科技发展前沿,在航天航空、新概念武器、军事海洋、军事信息、反恐和军用新材料、元器件等技术领域,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体及配套任务、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及有效载荷和VLBT测控任务等;自主研制成功“创新1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

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和“曙光”、“深腾”系列超级计算机、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高性能碳纤维技术攻关及工业规模生产、煤制乙二醇技术及其规模产业化等,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6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研究生。

建院60年来,中国科学院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丰富了对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认识,显著提升了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许多来之不易、十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明晰战略定位,不断凝练创新目标,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认知规律,不断前瞻,适时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努力发挥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国家队和引领我国科技发展“火车头”和“思想库”的作用;三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革新科技管理体制,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发挥科技改革探索者的作用;四是始终坚持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以人为本,以事业的发展凝聚人,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以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人,以合理的待遇激励人,以创新实践培养造就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队伍;五是始终坚持联合合作,开展与地方、企业和研究型大学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高科技产业化,促进知识转移与技术扩散;六是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新知识,有效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交流合作中共同发展,提升自主创新的起点和水平。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现已进入第三阶段。改革的目的是增强研究所核心竞争力,凝练并提升创新目标,探索建立科技布局自主调整、人才队伍动态优化、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联合发展、资源配置与科技评价自觉适应发展要求的机制,逐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研究所分类管理的科学基础,通过典型先行、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带动全院研究所快速发展。

2008年,中国科学院共申请专利5616件,专利授权266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6.94%、21.30%。在申请专利和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分别占85.8%、78.8%。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2007年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24 045篇,比2006年增长6.5%。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964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

地方科研院所

各地方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大部分地方开发类院所转制基本完成,对公益类院所进行了改革试点。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方已有近800多家应用开发类院所完成了企业化转制,占地方开发类院所总数的80%以上。江苏、浙江、宁夏、重庆、青岛、沈阳、武汉、广州、杭州等地,转制院所全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各地方也参照部门属公益类院所的改革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启动了地方公益类院所的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和初步成效。如宁夏农林科学院整体改革基本到位,采取体制改革中走在了地方农业院所改革的前头。该院的基本思路是整体推进分类改革,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6个研究所已整体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经过逐步调整,目前一个精干高效的非营利科研机构和由其投资参股、控股的若干个科技型企业组成的新的宁夏农林科学院的框架初步形成。改革后的宁夏农科院科研经费较大幅度增长,科研实力有所增强,宁夏农科院主持的项目“宁夏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及沙产业开发”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争取到的经费超过2000万元,尤其是2007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89项,其中国家项目27项,比上年提高80%。吉林省农科院经过3年左右的改革调整,以内部调整和重组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形成了“一院两体”的架构,即在一个农科院的总体框架下分设研究开发和科技产业化两个主体,两个主体通过两条纽带联结:一是资产纽带,省政府授权农科院对其投入企业的国有资产享有出资人权益;二是技术纽带,科研主体向产业化主体提供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反哺研究开发。改革后吉林农科院创新活力和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支撑和引导了吉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

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适当、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高水平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特别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鼓励、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加快大学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快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优化大学内部的教育结构和科技组织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据初步统计,2008年,在全国理工农医类高校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为39.2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为20.1万人年,这些高校共获得科技经费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共承担各类科技课题30.9万项,其中研究与发展课题25.8万项。当年投入课题经费505.5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22.3%,应用研究经费占41.4%,试验发展研究经费占14.0%。

2008年,全国理工农医类高校共出版科技专著2881部,比上年增长10.67%,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9万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8408项,当年实际收入19.8亿元,申请专利4.1万件,比上年增长36.7%;获得专利授权1.9万件,比上年增长26.7%,其中获国外专利授权82件。

在2008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中,高校的两位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6项,占授奖总数的47.1%;全国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30项,占授奖总数的81%,其中,有3个项目共同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全国高校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69项,占总数的38%。

教育部作为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重大专项的论证规划工作,高校已经成为民口重大专项共性技术研发的主力军,共有150余所高校不同程度地参与重大专项的研发。

2008年科技部共批复立项“973计划”74项,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并任首席科学家的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8.1%。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共批准立项35项,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7.1%。

教育部十分重视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伴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教育部自1991年起建立高校开放实验室,1999年正式建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共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36个,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成的高校研究实验基地结构体系。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成为高校基础研究的中坚力量,培养、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稳定基础研究队伍的重要基地,产生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开展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强地方高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划,遴选一批高校实验室作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把推动并规范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统一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向教育部科技司申报。同等条件下,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高校倾斜。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为一至两年,建设期满,由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验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由高等学校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直接管理。目前全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有156个。

2008年,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生物产业发展、信息和产业升级等领域,有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8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立项,新批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一些重点高校面向科技重大专项,成立了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新型飞行器联合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复杂油气地质构造研究中心。为推进国际热核反应堆(ITER)计划工作,成立了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协调和组织有关高校做好人才培养培训和共同参与ITER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等方面的筹备工作。

2008年1月,国家开始进行“211工程”三期建设,目标一是要继续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使更多的重点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二是突出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三是加强高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四是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创造有利于发挥人才创造性、多出重大成果的条件;五是认真做好建设规划,加强项目论证和评审,强化稽查和审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继续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目标是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目前,“985工程”二期建设进展顺利。“985工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广纳贤才,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突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宗旨,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设平台和基地共计372个;围绕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和实验室等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条件支撑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学校的对外开放,丰富国际合作交流的内容,坚持务实、高效和长久的合作,逐步提升国际化水平;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机制。

这些计划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适当、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高水平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0年来,通过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被SCI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量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成功探索了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国情出发,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按国际可比指标SCI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高水平大学在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对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辐射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立足国情,从实现资源共享、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通过10年建设,从无到有,初步构建了中国独有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及时了解世界学术信息,共享学术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提高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推动了高等学校转变资源建设观念。

随着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已有英国、法国、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北京大学已与世界上49个国家的20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并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与IBM等15个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研究中心。近年来,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访问北京大学,剑桥、耶鲁、哈佛、牛津等著名大学校长先后成为北大的座上客。复旦大学每年邀请80多位外籍专家长期来校参与教学、科研,邀请500多位外籍专家进行短期访学,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受聘为复旦大学名誉教授、名誉博士。清华大学在与海外130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重点与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10多所一流大学开展合作,联合举办培训班、研修班,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本学科领域世界著名大学学习进修等。

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解决了办学部门“条块分割、条条分割、小而全、大而全”的问题,优化了布局结构,资源得到共享,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一些高校通过合并,形成“强强联合”,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推动了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一批大学成为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技术企业孵化的重要基地,也为我国科技领域下一步发展与改革工作探索和积累了经验,奠定了一定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