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宿值日:被误用一千二百多年的表?

 明陽书斋 2019-01-31

(承接上文)

让我们带着问题,溯本求源,先了解下古印度历法的特别之处。

首先,每日的开始,是以清晨日出之时为准,那时没有精确计时方法来告知几点几分,而是以“天还没亮,但隐约能看得清自己手上的手纹”作为标准,即以当地真太阳时的日出时间作为一天的开始。经由现代天文观测我们可以得知,某地的日出时间并不等于天亮,所以上述这种以隐约看清手纹为准的方式,看似有一定弹性(比如各人视力优劣差异等),实则与现代天文观测的日出时间差距不大。也就是说,古印度历法中完整的一天,指的是从当天日出到第二天的日出之前这段时间。

其次,计算月份分别有“黑算”、“白算”两种方式。所谓的黑白,是古印度对朔望月周期的描述,即从月晦(朔日)到满月(望日)为“白月”,而从满月(望日)到下次月晦(朔日)为“黑月”。也就是说,满月之日是古印度历法确定月份的标准,没有之一,这来自对月亮运行周期的直接观察,在学术传承上,源于古老的吠陀占星学。所谓“黑算”的方式,是以满月的次日作为一个月的开始,即满月当天是月末的最后一天,这可能是受到佛教中满月代表圆满的观点影响,因佛陀成道圆满时正是满月之日。而“白算”的方式,则是以满月当天固定作为十五,再分别向前后推导其它日期。从历史习俗来看,黑算方式主要为北印度地区采用,而南印度则采用白算方式。但无论黑算还是白算,其观测和计算基准点,都是满月望日,这是统一标准。

27宿值日:被误用一千二百多年的表?

再者,古印度计算年份的方式,是以春分点作为一年的开始,这也源于吠陀占星。然后再用27宿中的12个来为月份命名,即角月、氐月、心月、箕月、女月、室月、娄月、昴月、觜月、鬼月、星月、翼月,分别对应一月至十二月。因此古印度的一月,对应的是中国农历二月,即角月等于卯月。

由于月亮公转轨道不规则,于是观测它的运行速度会时快时慢,这就导致两次满月之间的时间并不完全等同,有时长些有时短些,其平均值是29.53天,这就是朔望月周期;12个朔望月周期为354.36天,与理想的360天一年有明显差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农历通过设定大小月以及闰月,而藏历则采用设定重日、缺日以及闰月的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求得与太阳公转周期的相对融合。

因此,人类目前的任何一种历法,但凡要追求“阴阳合历”,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历法,就是因为发现旧有历法的明显缺失之处,便由当时的高人进行修订,再通过皇家法令颁布通行。例如,唐朝李淳风所制的《麟德历》,在使用了40年后出现日食时间不符的问题,朝廷遂诏令唐密的一行大师重制新的历法。

27宿值日:被误用一千二百多年的表?

目前坊间流行的27宿值日表,是来自于《宿曜经》当中所描述的方法,这部经书由梵僧不空大师于唐代所译(759年),是汉译佛经中涉及宿曜占卜内容最多的一部。但是这套方法应当要以古印度历法为依据,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农历重朔日,而印度则重望日,简单粗暴地把以印度历法为基础的27宿值日套用到中国历法,问题是很大的,比如中国农历的满月望日,可能是十三到十七之间的任何一天,误差为±2天左右,民间俗话说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在描述这种历法计日跟天文观测脱节的现象;而印度历法最重要的基准点就是每月的满月望日必定是十五。

27宿值日:被误用一千二百多年的表?

同时,古印度历法是数字计日和27宿计日并存,两者互为表里,数字计日是为了记录和描述的方便,27宿计日才是指导生产劳作和吉凶占卜的载体。因此在《宿曜经》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事实上是忽略了本质的27宿计日,而强调表面的数字计日,并且一直误用沿袭了一千多年而不觉。所以,这张27宿值日表,不能用中国农历来对号入座,至少,应当用古印度望日定十五的原则来重新推算每月日期,并且要以日出为一日之始来界定每日的交接。

在深入研究宿曜占法时,我们发现,望日配十五,仍然不是究竟之法……具体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