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代宗命刑部尚书颜真卿前往汾州,准备向仆固怀恩发出最后通牒,命他入朝面圣。 可是,颜真卿不肯去。 并不是他怕死,而是他知道现在去已经没有用了。 早在吐蕃占领长安、代宗流亡陕州时,颜真卿就曾主动提出要去汾州,以社稷有难为由,迫使仆固怀恩入朝,可代宗却担心仆固怀恩趁机叛乱,所以执意不允。 在颜真卿看来,当时那么好的机会没有把握,现在再去召仆固怀恩入朝,他绝对不肯来,所以去了也是白去。 颜真卿对代宗说:“陛下在陕州时,臣若前往汾州,以君臣大义为由命他勤王,他没有理由不来;可如今陛下已经还京,他既无勤王之功,又有兵权被削之忧,此时召他,他如何肯来?而且,一直咬定仆固怀恩谋反的,只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他文武百官都认为仆固怀恩冤枉。臣以为,如今最妥当的办法,就是以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这样不需要发动战争,便可消除潜在的叛乱。” 就在代宗考虑这个建议的时候,一个在汾州担任别驾的官员忽然回到了京师,代宗立刻召见了他。 仆固怀恩像 这个人叫李抱真,是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的堂弟,他知道李抱玉和仆固怀恩之间已经是不共戴天了,而且仆固怀恩确实心怀异志,所以赶紧溜之大吉,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代宗问李抱真如何对付仆固怀恩,李抱真答:“仆固怀恩不足为忧。因为朔方将士日夜思念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怀恩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鱼朝恩杀害了,将士们信以为真,才会服从于他。陛下若能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则朔方将士必定会脱离仆固怀恩,亲附朝廷。”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代宗就没什么好考虑的了。 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确实是釜底抽薪的良策。 然而,还没等代宗将这个办法付诸实施,河东就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仆固怀恩动手了。 仆固怀恩的首要进攻目标,当然非河东节度使辛云京莫属。 他事先买通了辛云京麾下的都知兵马使李竭诚,准备里应外合攻取太原。 没想到辛云京的警惕性非常高,很快就察觉了仆固怀恩的阴谋,遂斩杀李竭诚,并加紧修固防御工事,以防仆固怀恩来犯。 广德二年正月中旬,仆固怀恩得知李竭诚被杀的消息,索性拉起反旗,命其子仆固瑒率部攻打太原。 辛云京立刻出城迎战。由于他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武器精良,士卒用命,所以一战就击溃了仆固瑒。 仆固瑒被打得大败而回,只好放弃太原,转攻榆次(今山西榆次市)。 作为安史之乱余波的仆固怀恩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外寇之兵戈方息,内战之烽火再燃! 代宗李豫感到了一种深深地无奈。 像这种前仆后继、旋灭旋起的叛乱,像这种兵连祸结、内忧外患的局面,究竟要到哪天才是个头呢? 正月二十日,代宗正式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数日后又加授朔方节度使。 郭子仪离京赴任时,代宗满怀期望对他说:“怀恩父子负朕实深!闻朔方将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资治通鉴》卷二二三) 二月初,郭子仪进驻河中(今山西永济市),准备进剿仆固怀恩父子。 仆固瑒围攻榆次半月不下,派人紧急征调祁县驻军,当地守将赶紧把部队交了出去。 士卒们还没来得及吃饭就被迫上路了,一路上牢骚满腹,拖拖拉拉。负责率领这支援军的将领焦晖、白玉压根不想跟着仆固怀恩父子造反,只是迫于军令不得不出征,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现在看见士卒们又裹足不前,他们担心驰援不及被仆固瑒问罪,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对着走在最后面的几个士兵张弓便射。 士卒们纷纷抱怨:“将军干嘛射自己人?” 焦晖和白玉没好气地说:“现在跟着人家造反,终究难逃一死。反正是一死,射死有什么关系!” 抵达榆次后,仆固瑒认为他们来得太晚,指着鼻子破口大骂。 部队中的胡人辩解说:“我们骑马,本来速度很快,都是被那些汉人步兵拖累了。” 仆固瑒不分青红皂白,愤而暴打汉人士兵。 被打的士卒无不咬牙切齿,说:“这小子眼里只有胡人,根本不把我们汉人当人看!” 经此变故,焦晖和白玉愈发忍无可忍。 当天夜里,他们召集了所有汉人士卒,告诉他们反正是一死,不如跟仆固瑒拼个鱼死网破,或许还能为朝廷建功。 士卒们纷纷响应,随即在焦晖和白玉的带领下发动兵变,杀死了毫无防备的仆固瑒。 仆固怀恩万万没想到,自己刚刚揭起反旗,儿子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乱兵手中。 仆固瑒之死,对仆固怀恩至少造成了三重打击:一,白发人送黑发人,诚乃人生最为惨痛的遭遇之一;二,仆固瑒不仅是仆固怀恩的儿子,更是他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如今刚刚起事便痛失一臂,无疑是极大地削弱了仆固怀恩的军事实力;三,仆固怀恩父子刚刚起事,麾下部众就发动了兵变,这足以证明,朔方将士的人心仍在李唐,一旦失去了这支劲旅的拥戴,这场反叛还能有多大胜算? 为此,仆固怀恩一连数日忧惧难安。 仆固怀恩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离开河东,前往灵武(朔方治所),召集朔方军中仍旧效忠于自己的一部分胡人士兵,同时派人去跟回纥、吐蕃等异族联络,请他们发兵,联手对付李唐。 主意已决,仆固怀恩便去向老母亲辞行,不料一进门就遭到了老母亲的一通训斥:“我屡屡告诫过你,国家待你不薄,绝不可造反,可你就是不听!如今众心已叛,灾祸随时可能降临,你说该怎么办?” 仆固怀恩无言以对,只好跪地再拜,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然后起身疾步向外走去。 他母亲也是胡人,生性剽悍,见儿子不言而去,顿时火冒三丈,随手抓起一把刀就追了上去,一边追还一边喊:“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 仆固怀恩回头一看,大惊失色,当即拔腿就跑。 老太太虽然是唐代人,不像宋以后的妇人那样裹小脚,但毕竟上了年纪,所以追了一段路就再也追不动了,只好停下脚步,可嘴里犹自对着仆固怀恩远去的背影詈骂不休。 仆固怀恩当天就带着麾下仅有的三百亲兵离开汾州,向西渡过黄河,仓皇逃往朔方。 当时,朔方的留守将领是浑释之,仆固怀恩事先给他递了一道公函,声称奉朝廷之命,率朔方军归镇,让他打开城门,出城迎接。 此时浑释之已经听说了仆固怀恩反叛的消息,但尚未接到朝廷的正式通报,于是半信半疑地对左右说:“仆固怀恩恐怕是打了败仗,溃逃至此吧?” 浑释之的副将、也是他的外甥张韶向来亲附仆固怀恩,马上接口说:“这也未必。说不定仆固怀恩已经翻然悔悟,所以才率军归镇,我们岂能闭门不纳!” 浑释之犹豫不决。 数日后,仆固怀恩的前锋已至灵武,浑释之不得不开门接纳。张韶马上将浑释之的疑虑告诉了仆固怀恩的手下。 仆固怀恩接到手下的密报后,随即命张韶设计杀掉了浑释之,然后将其部众的指挥权交给了张韶,最后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灵武。 当然,张韶只是仆固怀恩手中的一颗棋子。仆固怀恩顺利入据灵武后,张韶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数日后,仆固怀恩随便找个借口就命人打断了张韶的腿,然后把他关了起来。 张韶大呼冤枉,仆固怀恩冷笑着对他说:“浑释之是你的亲舅舅,你尚且可以把他出卖,又怎么可能效忠于我呢?” 仆固怀恩逃离汾州后,其时正驻守沁州(今山西沁源县)的朔方将领张维岳大喜,立刻赶到汾州,杀了焦晖、白玉等兵变将领,将其诛杀仆固瑒之功据为己有,然后上报郭子仪。 郭子仪像 郭子仪马上派部将卢谅前去汾州核实情况,张维岳遂重金贿赂卢谅。 郭子仪得到卢谅的回报后,当即上表朝廷,为张维岳请功,同时将仆固瑒的首级传送京师。 二月初,郭子仪率部进驻汾州,数万朔方将士欢欣鼓舞,纷纷喜极而泣。 得知仆固瑒被杀、仆固怀恩逃亡的消息,群臣纷纷入宫向代宗恭贺。 代宗李豫却惨然不悦,说:“朕未能推诚立信于臣下,导致为国建功的人走到这个地步,有什么好祝贺的?” 随后,代宗派人前往汾州,把仆固怀恩的母亲接到了长安,并且好吃好喝供了起来。 当然,代宗李豫可不是想帮仆固怀恩尽孝的。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这老人家已经成了代宗的人质。 虽然朝廷在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提供了极为优厚的待遇,但老人的心境可想而知。 一个月后,仆固怀恩的母亲就在无以排遣的抑郁和忧愤中一病而亡了。 代宗下令以礼厚葬。朝野上下听说此事,无不替仆固怀恩感到悲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被代宗李豫客客气气请到长安当人质的不止仆固怀恩的母亲,还有另一个平叛功臣的母亲。 谁? 李光弼。 在当时的唐朝天下,要论威望、功勋和军事才能,唯一可以和郭子仪相提并论的,并不是仆固怀恩,而是李光弼。 然而,自从吐蕃入寇之后,代宗李豫对李光弼的防范和怀疑,已经丝毫不亚于前些时候对仆固怀恩的猜忌了。 理由很简单,在代宗李豫看来,吐蕃入寇,朝廷下诏命各地勤王,你李光弼却自始至终按兵不动,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宦官程元振专权跋扈,使你对朝政感到失望而引起的吗? 不,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 李豫想,这些年来你李光弼转战四方,自以为功劳在仆固怀恩之上,可最终平定史朝义的功劳却落进了仆固怀恩一个人的手中,你李光弼心里面,难道就没有辛云京式的酸葡萄情结? 恐怕是有的吧? 再者,说到底你李光弼也是一个契丹人、一员蕃将,而且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云京对仆固怀恩的怀疑,在你李光弼身上也照样可以成立。 既然如此,朕当然就要采取一些手段,预防你变成仆固怀恩第二了。 也许正是居于这样的想法,所以吐蕃退兵后,代宗李豫马上把领兵驻扎在徐州的李光弼调往洛阳担任东都留守,表面上示以优宠,实际上夺其兵权。 果然不出代宗所料,李光弼的反应和当初的仆固怀恩如出一辙。 他以保护江淮地区的粮食转运为由,始终待在徐州,拒绝赴任。 保护江淮粮运? 这样的借口是何等牵强啊! 代宗在失望之余,内心不免生出更深的担忧和疑虑。 当时,李光弼的母亲住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于是代宗便频频派遣宦官前去 “慰问”,以此向李光弼施加压力,目的是促使他服从调遣。然而李光弼却不为所动。 代宗一狠心,断然把李光弼的母亲和弟弟从河中接到了长安,表面上礼遇甚周,并安排李光弼的弟弟在禁军中担任职务,但谁都知道,这是天子攥在掌心里的政治筹码,目的是以此要挟李光弼,防止他像仆固怀恩那样起兵造反。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代宗李豫与功臣李光弼之间的君臣关系实际上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随时有可能破裂。 对此,李光弼的心里当然不会好受。 自己戎马一生,对天子和朝廷忠心耿耿,为国家出生入死,屡建殊勋,不料到头来却成了天子的眼中钉和肉中刺,这叫他情何以堪? 可是,让李光弼放弃兵权,去洛阳当一个不大不小的东都留守,他实在是不甘心。 更何况,就算他老老实实到洛阳去上任,天子对他的猜忌也不见得会就此消除。 更有可能的是,解除兵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随便找个罪名贬谪流放,到最后很可能就是兔死狗烹! 自古以来,“功高不赏”几乎是每个功臣的必然结局,他李光弼又岂能独免? 所以,李光弼只能硬着头皮和代宗死扛。 这一扛,很快就扛出病来了。 而且这病来势凶猛,一下子就把李光弼击倒了。史称 “光弼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及惧朝恩之害(实际上是惧怕代宗之害),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皆不禀命,因愧耻成疾。”(《旧唐书·李光弼传》) 李光弼很快就病入膏肓。 临终前,左右问他有何遗言,李光弼只说了一句话:“我久在军中,不得奉养母亲。既为不孝之子,夫复何言!” 很显然,最让李光弼抱憾的事情,就是一生为国尽忠,却不能为母尽孝;而最让李光弼至死难以释怀的事情,就是一辈子替朝廷征战沙场,到头来居然连累母亲成了天子和朝廷的人质! 广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带着诸多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终年五十七岁。 当然,李光弼的身后事是极尽哀荣的。代宗不仅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 “武穆”,而且为李光弼操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他派遣宦官鱼朝恩到李光弼母亲的府上吊唁,命京兆尹第五琦负责丧葬事宜。 葬礼举行那天,代宗还专门下诏,命宰相率文武百官护送李光弼的灵柩,并一直护送到了延平门外。 仆固怀恩借张韶之手除掉了浑释之,紧接着又收拾了张韶,把留守灵武的朔方部众悉数收入麾下,于是兵势复振。 眼看一场战乱已经迫在眉睫,代宗深感忧虑。 为了避免战争,代宗不得不采取了高姿态,不仅对仆固怀恩留在河东的家属厚加安抚,而且专门下诏吹捧仆固怀恩,称其 “勋劳著于帝室、及于天下”云云,还说:“朝廷和你之所以产生猜疑和误会,都是因为一些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仔细考察爱卿的内心,事实上并无反叛之意,还是让君臣之间的大义和深情恢复如初吧!只不过河北既然已经平定,朔方也已有了新的任命,所以就解除你的河北副元帅和朔方节度使之职,但是太保、中书令、大宁郡王等官爵,则全部保留。盼望即刻来京,不要再有猜疑。” 看着这道假惺惺的诏书,仆固怀恩冷笑不已。 都到这个时候了,还跟我来这套?你当我仆固怀恩是吃素的? 回鹘疆域图 广德二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联军共计十万人悍然入寇,一时间京师震骇。 该来的还是来了。 代宗一想起去年吐蕃大军入侵长安的那一幕,心中犹有余悸。 这一次,长安能守得住吗? 边境战报传来,代宗紧急召见郭子仪,问他有何御敌之策。 郭子仪胸有成竹地说:“仆固怀恩不会有什么作为。” 代宗颇感意外,问他何故。 郭子仪说:“仆固怀恩虽然勇悍,但为人刻薄寡恩,将士并不拥戴他。况且,怀恩麾下将士都是臣的旧部,他们必不忍与我刀刃相向,所以臣料定,仆固怀恩难以有何作为。” 代宗闻言,大为欣慰,随即命郭子仪率部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以御西来之敌。 九月下旬,仆固怀恩率回吐联军逼近邠州(今陕西彬县),当时的邠州守将是邠宁节度使白孝德。 他立刻派人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即命其子郭晞率数万人马驰援邠州。 十月初,仆固怀恩的前锋进抵宜禄(今陕西长武县),被白孝德击退。 数日后,仆固怀恩率大军进抵邠州,开始攻城,白孝德和郭晞据城力战。 十月六日,仆固怀恩意识到邠州不易攻克,遂带着大军绕过邠州,直逼奉天。 朝廷闻讯,立刻宣布京师戒严。郭子仪麾下诸将纷纷请战,郭子仪说:“敌军深入我方腹地,急于速战速决,我军应坚壁以待,绝不主动出击。敌人认为我们怯战,戒备自然松懈,届时才有机会将其击破。如果现在马上出击,万一失利,军心势必离散。胆敢再言出战者,立斩!” 七日夜,郭子仪在乾陵以南选择了一个险要地形,命士兵构筑了一座坚固的营寨。 八日拂晓,回吐大军进抵奉天。仆固怀恩原以为郭子仪没有戒备,到此一看,才发现唐军早已严阵以待。 而且,城外的营寨与奉天互为掎角,无论回吐大军攻击何处,必然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如果兵分两处,同时进攻,又担心被唐军抓住破绽,各个击破。 尤其是像回吐联军这种临时凑在一起的部队,在协调、配合方面本来就存在问题,一旦分兵,形势肯定更为不利。 因此,当回纥人和吐蕃人见到郭子仪给他们摆下的这个阵势后,顿时大为惊愕,观望良久后,终究不敢进攻,遂不战而退。 郭子仪抓住战机,命部将李怀光率五千精骑追击,一直追到了麻亭(今陕西彬县南)。 十月十三日,回吐大军退到邠州。仆固怀恩很不甘心,再次对邠州发起进攻,但强攻七八天,始终未能攻克。 此时回吐联军粮草已尽,仆固怀恩无奈,只好于二十一日率众渡过泾水,向西而遁。 仆固怀恩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就这样无果而终了。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再度纠集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等数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吐蕃军团从北路进攻奉天(今陕西乾县),回纥军团继之,仆固怀恩率朔方军殿后;党项军团从东路进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吐谷浑及奴剌军团从西路进攻周至(今陕西周至县) 郭子仪向代宗紧急奏报:“胡虏全是骑兵,进军速度如飞,绝不可掉以轻心,请皇上下令凤翔节度使李抱玉、滑濮节度使李光庭、邠宁节度使白孝德、镇西节度使马璘、河南节度使郝庭玉、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等各部,火速出兵,扼守各个军事要地。” 代宗随即颁下诏令。 然而,除了李忠臣部接到诏令即刻开拔之外,其他各藩镇都反应迟钝,并未及时出兵。 如果不是接下来发生的这个重大意外,致使整个局势为之逆转,大唐王朝很可能又要继两年前的吐蕃入侵之后,再次经历一场严峻的战争考验,而西京长安也很可能再次陷落,代宗李豫也很可能再度狼狈出逃。 所幸,这个意外发生得非常及时——仆固怀恩死了。 就在多国联军一路向长安猛扑过来的中途,仆固怀恩忽得暴病,旋即被转移到后方,于这一年九月初八死于鸣沙(今宁夏中宁县)。 仆固怀恩一死,多国联军顿时失去联结的纽带,开始各自行动。 而仆固怀恩所率的朔方部众则数易其主:先是被仆固怀恩囚禁的张韶逃出监狱,纠集旧部夺取了指挥权;紧接着将领徐璜玉又杀了张韶,接管了朔方军;没多久大将范志诚又杀了徐璜玉,再次夺取了指挥权。 九月十五日,吐蕃十万大军突然进抵奉天城下,京师再度震恐。 吐蕃人正在城下列阵之际,奉天守将、朔方兵马使浑瑊趁其立足未稳,突然率领二百骁骑冲入敌阵。 浑瑊一马当先,左砍右劈,吐蕃部众大为惶骇,无不披靡。片刻之后,浑瑊就抓获一名吐蕃将领,挟着他策马奔回,随行的二百骁骑无一伤亡。 城头上的唐军将士见此情景,顿时士气大振。 十六日,吐蕃军开始大举攻城,浑瑊率众死守,数日内与吐蕃大小二百余战,斩杀五千余人。 吐蕃人见唐军如此悍勇,只好拔营而去。 就在浑瑊力拒吐蕃的同时,唐军的各路兵马已纷纷进入战略要地驻防:郭子仪率朔方军进驻泾阳(今陕西泾阳县),李忠臣进驻东渭桥(今陕西高陵县南),李光进进驻云阳(今陕西泾阳县北),马璘和郝庭玉进驻西渭桥(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李抱玉进驻凤翔,宦官骆奉仙与将军李日越进驻周至,同华节度使周智光进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 最后,代宗李豫亲率禁卫六军屯驻禁苑。 为了鼓舞士气,代宗于九月二十一日下诏,声称要御驾亲征。 皇帝调门很高,说要亲征,可有人却一心只想着逃跑。 这个人就是禁军统领鱼朝恩。 自从听说吐蕃的十万大军在攻打奉天后,鱼朝恩就开始计划逃跑了。 他准备挟天子逃往河中,又担心百官反对,决定以武力威逼,迫使百官就范。 某一日早朝,文武百官在宫门外站立多时,眼见上朝的时间早已过了,可宫门却迟迟不开。 就在众人大惑不解之际,门忽然开了,只见鱼朝恩一脸阴沉地走了出来,身后跟着数十名刀剑出鞘的禁军士兵。 这唱的是哪一出? 百官面面相觑,不知所为。 紧接着,众人听见鱼朝恩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布:“吐蕃屡屡进犯京畿,天子车驾准备巡幸河中,诸位意下如何?” 百官大为错愕。 可他们都知道,鱼朝恩这句话不是设问句,而是陈述句;他不是在征求众人的意见,而是在宣布他的决定。 一瞬间,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姓刘的给事中忽然大步走出队列,面对鱼朝恩厉声道:“敕使(当时对宦官的统称)是想造反吗?现在京师周围大军云集,您不想同心戮力抵御敌寇,却想裹挟天子弃宗庙社稷而去,不是造反是什么?” 此言一出,鱼朝恩当场语塞。 他又惊又怒,可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一句反驳的理由,只好拂袖而去。 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元人胡三省在这个地方写了一句批语:“给事中刘君,身立庙堂,刚正不阿,有如此英雄表现,史书中居然连他的名字都没有,不知道唐朝设立史馆是干什么用的。” 诚哉斯言!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虽有秉笔直书、不畏强权的传统,但这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能按照这种精神行事的史官恐怕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的。 大部分史官,拿的是皇帝的俸禄,看的是大官的脸色,在作历史记录时,或许都会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行规,那就是:乌纱帽大的,不仅要录其言,载其行,更要留其名;至于乌纱帽小的,能把你的事迹如实记录就算对得起你了,你还想要什么? 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做梦去吧! 从永泰元年九月中旬到下旬,关中地区一直暴雨倾盆,这给吐蕃军队的行军造成了极大困难。 眼看各路唐军已经在长安外围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加上天气如此恶劣,吐蕃人只好放弃攻打长安的计划,掉头攻击醴泉(今陕西礼泉县),准备最后捞一把就走。 与此同时,党项军队则在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和蒲津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渡口)一带烧杀掳掠,数日后引兵遁去。 九月底,吐蕃军队劫掠了大量财帛和数万男女后,开始向北撤退。 行至邠州时遇到回纥军团,吐蕃人马上又打起了长安的主意,遂与回纥合兵一处,掉头围攻泾阳(今陕西泾阳县)。 由于仆固怀恩已死,吐蕃与回纥谁也不服谁,都想当老大,结果差点翻脸,遂分开扎营,相互戒备。 此时驻守泾阳的是郭子仪。 回鹘人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将对手分化瓦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机会。 郭子仪即刻遣使前往回纥军营,希望与回纥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攻击吐蕃。 回纥人看着来使,半信半疑地说:“郭公的确在此吗?你在骗我吧?若真在此,何不出来一见?” 使者带回了回纥人的话,郭子仪对左右说:“如今敌众我寡,不能跟他们硬拼。当初,回纥曾数度与我们结盟,我现在亲自前往回纥大营,和他们再续前盟,定能不战而下。” 诸将闻言,一致要求郭子仪挑选五百精骑作为护卫。 郭子仪说:“这是害我。”随即跃上马背。他儿子郭晞拉住马缰阻拦他说:“回纥人是虎狼,大人是帝国元帅,岂能拿自己的命去赌?”郭子仪说:“今天如果跟他们开战,不仅我们父子会同死沙场,国家也会陷入危险之地。我诚心诚意前去会盟,他们若能接受,则为四海之福;若不能接受,我身虽死,全家亦可保全。”说完狠狠一鞭抽在郭晞手上,厉声喝道:“走开!” 随后,郭子仪只带着数名亲兵出城,来到回纥大营外喊话:“郭子仪前来拜访。” 回纥人一听,顿时又惊又疑。 咱们不过就这么随口一说,没想到他还真来了。 回纥大元帅药葛罗(登里可汗之弟)更是不敢相信。 他马上命大军列阵,然后骑马立在阵前,搭弓上箭,一脸警惕。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只见郭子仪单骑驰入营中,一边策马向药葛罗走来,一边 “免胄、释甲、投枪”,也就是把身上的头盔、铠甲和武器全部扔掉了。 回纥诸酋长面面相觑,异口同声说:“真是郭子仪!”随即纷纷下马,毕恭毕敬地向郭子仪行跪拜大礼。 郭子仪翻身下马,就这样手无寸铁地走到药葛罗面前,说:“你们回纥有大功于唐,唐朝待你们亦不薄,为何背弃盟约大举来侵?这是弃前功而结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的愚蠢行为!仆固怀恩背叛君王、离弃母亲,又能给你们带来什么好处?我现在只身前来,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只不过我的部下必与你们死战!” 药葛罗万万没想到郭子仪会走这步险棋。 如今人家孤身前来、手无寸铁,光这份胆识就足以令人敬畏三分;而自己则如临大敌、剑拔弩张,首先在气势上就输给了对方。 换句话说,双方虽然尚未开战,但第一回合,郭子仪已经不战而胜了。 药葛罗干笑几声,一脸尴尬地说:“怀恩欺骗我们,说天可汗已经驾崩,说您也已去世,国中无主,我们才敢前来。而今既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又在此统领大军,而怀恩又已经为天所杀,我曹岂敢与令公开战!” 郭子仪知道,眼下自己虽然在道义上占了上风,但仅凭道义是无法让回纥人退兵的。 说白了,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诱之以利! 这一次来,郭子仪已经给回纥人准备了一份厚礼。 当然,这份厚礼不是现成的,需要回纥人跟唐军联手去取。 因为东西在吐蕃人那里。 郭子仪说:“吐蕃人凶残无道,趁我国内乱之际,侵我边塞,焚我州县,掳我财帛子女。此次,吐蕃所掠之财不可胜计,马牛杂畜满山遍野,运载财物的队伍长达数百里,这是上天赐给你们的礼物,不取岂不可惜?站在你们的角度替你们考虑,我个人以为,没有什么比这更有利的事情了。” 药葛罗一听到 “所掠之财不可胜计,马牛杂畜满山遍野”这句话,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对啊,与其跟唐朝为敌,一个州一个县的辛辛苦苦去抢,还不如把吐蕃人抢来的东西一股脑儿全给劫了! 奶奶的,如此省心省力的大好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药葛罗越想越美,赶紧一脸正色说:“我被怀恩所误,差点铸成大错,实在对不住令公。请令公给我一个出力的机会,我一定击败吐蕃人,以此将功赎罪。” 郭子仪单人独骑、三五句话,就把来势汹汹的回吐联军给摆平了。 唐回双方把盏盟誓,握手言和。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战役就此烟消云散了。 吐蕃人得到唐回结盟的消息后,大为惊骇,当天晚上就拔营而逃。 唐回联军合力追击,在灵台(今甘肃灵台县)西郊大破吐蕃军队,斩杀万余人,夺回大量财帛,并救回被掳掠的男女四千人。 随后,仆固怀恩麾下的一些骁将自知难有作为,遂陆续归降朝廷。 至此,仆固怀恩之乱宣告终结。 “郭子仪单骑盟回纥”的一幕,从此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战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