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肝硬化系由持久、反复的肝组织损害,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增生,肝质地变硬,导致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肝脾肿大,腹水等。属中医的“水臌”、“膨胀”等范畴,乃因肝脾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以致水气内停,以腹满胀大、胁下疼痛为主要表现。 一、诊断 1.初起脘腹作胀,腹膨大,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 2.继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脐孔突出。 3.常伴乏力,纳呆,尿少,浮肿,出血倾向等。可见面色萎黄,黄疸,肝掌,蜘蛛痣。 4.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5.腹部B超或CT检查,可见腹腔内大量积液,肝脏缩小,脾脏增大及门脉增宽。X线食道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检查符合漏出液。 6.本病要与腹腔内肿瘤及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二、治疗 1.气滞湿阻 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理气化湿。 用方1、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制苍术12克,茯苓皮、丹参各15克,制厚朴、陈皮、泽泻、赤芍各12克,柴胡、广木香、制香附、川芎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2、利肝隆冲剂:每日3次,每次1袋,开水冲服。 2.寒湿困脾 主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脐腹痞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食少便溏,尿少。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 治法:温化寒湿。 用方1、厚朴温中汤加减:茯苓皮30克,附子(先煎半小时以上)、川厚朴、槟榔、木瓜、广木香、陈皮各9克,草豆蔻、干姜、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2、桂附理中丸:每日3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 3.湿热蕴结 主证: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溏垢,两目、皮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用方1、中满分消丸加减:炒黄芩、焦山栀、茯苓皮、猪苓各15克,制厚朴、炒积实、制半夏、炒白术、泽泻、片姜黄各9克,砂仁(后入)5克,生大黄(后入)、干姜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2、舟车丸:每日3次,每次1克,温开水送服。 4.肝脾血瘀 主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肋刺痛,面色熬黑,面颈胸臂有血志,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用方1、调营饮加减:当归、赤芍、妙玄胡各12克,炙鳖甲(先煎)、川芎、生大黄(后入)、荨芳子、陈皮各9克,载术、桑白皮各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2、大黄虚虫丸:每日3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 5.脾肾阳虚 主证:腹大胀满,早轻暮重,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食少便溏,小便短少不利。舌质淡紫,脉沉弦无力。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用方1、实脾饮加减:茯苓皮、大腹皮各15克,附子(先煎半小时以上)、制厚朴、白术、木瓜、草果仁、广木香各9克,干姜、甘草各6克,红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2、附子理中丸:每日3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 6.肝肾阴虚 主证:腹大胀急,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暗,唇紫口燥,心烦失眠,牙龈出血,鼻衄时作,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用方1、六味地黄丸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山药、茯苓皮各15克,当归、丹皮、五灵脂、赤芍各12克,川芎、枳壳各9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2、六味地黄(浓缩)丸:每日3次,每次8粒,温开水送服。 三、防护 1.避免强烈精神刺激。 2.饮食勿饥饱失度,勿嗜酒或过度肥甘。发病时采用低盐饮食,在尿量特别少的情况下,给予无盐饮食。内热明显者,辛辣之食尤在所忌。 3.患黄疸、积聚等病,必须及早加以治疗,防止病情迁延转化。 4.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侵,引起高热,而发生他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