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终末期阶段的并发症,可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血吸虫病等引起。当腹腔内出现过多游离液体(>50 ml)时称为腹水。中国武汉地区的年均肝硬化住院率为23/10万,年死亡率8.5/10万。腹水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占住院肝硬化患者的67.3%;约50%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0年内会出现腹水,有腹水的患者预后差,肝硬化腹水患者1年后病死率为15%,5年病死率可高达44%。中医药治疗对促进腹水消退、预防腹水复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2年公布了《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随着肝硬化腹水中医研究的进展,有必要对该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 治法:疏肝理气,行水散满。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胃苓汤(《普济方》)。 药物: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茯苓、苍术、陈皮、白术、官桂、厚朴、泽泻、猪苓、生姜、大枣。 加减:腹胀明显者,加大腹皮、莱菔子、木香;两胁胀满疼痛者,加郁金、延胡索、苏木。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实脾饮(《济生方》)。 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 加减:湿浊中阻,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竹茹;肢体沉困,小便短少者,加车前子、泽泻。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主方:中消分满丸(《兰室秘藏》)合茵陈蒿汤(《伤寒论》)。 药物:厚朴、枳实、黄芩、黄连、知母、法半夏、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砂仁、干姜、姜黄、人参、白术、甘草。 加减:小便赤涩不利者,加滑石、通草;下肢浮肿明显者,加车前草、赤小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主方:调营饮(《证治准绳》)或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药物:川芎、赤芍、大黄、莪术、元胡、当归、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陈皮、官桂、细辛、甘草、五灵脂、桃仁、牡丹皮、乌药、香附、红花、枳壳。 加减:胁下痞块,刺痛明显者,加丹参、鳖甲;腹水顽固不消,可加益母草、泽兰、水红花子。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主方:附子理中丸(《三因极一病证访论》)合五苓散(《伤寒论》)。 药物:制附片、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桂枝、茯苓、泽泻、猪苓等。 加减:大便溏泻者,加山药、扁豆、砂仁;腹中冷痛者,加乌药、小茴香、荔枝核。 治法:滋养肝肾,化浊利水。 主方: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合猪苓汤(《伤寒论》)。 药物: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加减:鼻衄、齿衄,阴虚内热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茜草、仙鹤草。 利水消肿,除湿健脾。用于臌症,胸腹胀满,四肢浮肿,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针对肝硬化,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腹水复发,可以用以下中成药: 活血祛瘀,益精养肝。用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 软坚散结,化瘀解毒,益气养血。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及早期肝硬化属瘀血阻络、气血亏虚兼热毒未尽证。 健脾养肝,凉血活血,软坚散结。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早、中期肝硬化。 疏肝理气,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滋养肝肾。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脂肪肝、中毒性肝炎等。 活血破瘀,通经消癥。用于瘀血内停证。

项目负责人:张声生 共识意见执笔人:王宪波、江宇泳、张声生 本共识意见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列):丁霞、马群、王凤云、王邦才、王汝新、王垂杰、王春生、王宪波、王敏、牛兴东、叶永安、叶松、田发勋、田旭东、田耀洲、冯培民、朱生樑、朱莹、任顺平、刘力、刘友章、刘凤斌、刘华一、刘启泉、刘建设、刘绍能、刘德喜、江宇泳、孙玉信、苏娟萍、李乾构、李军祥、李佃贵、李勇、李勇、李振华、李培、李筠、李慧臻、杨胜兰、杨晋翔、杨翠兰、时昭红、吴耀南、何晓晖、余泽云、汪龙德、汶明琦、沈洪、张小萍、张声生、张国梁、张磊、陈苏宁、陈涤平、林寿宁、金小晶、周正华、周强、郑昱、单兆伟、赵文霞、赵宇明、赵鲁卿、胡玲、查安生、钦丹萍、姜莉云、袁红霞、贾建伟、党中勤、徐进康、徐健众、唐旭东、唐志鹏、陶琳、黄明河、黄绍刚、黄贵华、黄恒青、黄穗平、常占杰、梁超、董明国、程良斌、舒劲、曾斌芳、谢胜、谢晶日、路广晁、蔡敏、潘洋、薛西林、魏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