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科院学术论坛暨“品质课程”与“引擎计划”项目2018论坛 议 程 主题:进入学科深处的学校课程变革 时间:2018年10月17日(周三)13:30—16:30 地点:上海市黄浦区五爱高级中学3号楼1楼剧场(制造局路666号) 主持:袁赟,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课程部主任,特级教师
一、论坛开幕(13:30-13:45) 领导致开幕词:核心素养时代的学校课程变革,陆勤(上海市教科院党委副书记)
二、论坛微报告(13:45-15:45) 微报告一(13:45-14:05):项目学习:进入学科深处的创意 报告人:崔春华(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 微报告二(14:05-14:25):跨界学习:学校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报告人:娄华英(上海市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校长) 微报告三(14:25-14:45):学科课程群: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关键 报告人:路光远(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院长,特级校长) 微报告四(14:45-15:05):I-BUS课程:理念、要素与实施 报告人:吴庆琳(上海市普陀区江宁学校校长,特级校长) 微报告五(15:05-15:25):全面转变教学方式的课程统整 报告人:张人利(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特级校长) 微报告六(15:25-15:45):进入学科深处的学校课程变革框架 报告人:杨四耕(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 三、领导讲话(15:45-16:30) 1.纪明泽(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2.杨振峰(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 【观点】 项目学习:进入学科深处的创意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崔春华
何为项目学习?有学者认为,项目学习需要复杂的任务,在基于挑战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进行设计、问题解决、决策或调查活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项目学习最终以产品或者陈述等形式结束(John Thomas,2000);也有人认为,项目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2007)。 项目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早在100多年前,杜威等人就提出“做中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可看作是项目学习的鼻祖;当前,在国内外,项目学习再一次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项目学习为什么引发众多人的关注,受到热捧?主要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素养要求密切相关。 学校要开展项目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真正推动课堂教学转型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需要营造一个开展项目学习的良好生态,包括课程、课堂、教师、评价、资源等。关于项目学习,不少学校更多地是聚焦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目前,课程教材主要还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编制,强调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课程设计与项目学习强调的“在情境中学习,学习在情境中”很难适应。因此,项目学习不仅需要教师有教学设计思维,还需要教师有课程设计思维。 那么如何基于项目学习进行课程设计?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出,一切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让知识保持鲜活,避免知识的惰性化,同时必须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他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因此,从课程设计的角度,适应项目学习的课程需要把割裂的知识重新关联起来,把课程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课程活跃起来,而不是使课程惰性化。课程统整是课程设计的理论。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设计主要可以从“学科+”和“生活+”两个维度进行课程统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