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GIF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孩子的嘴巴里,藏着他的未来来自有书00:0009:42 文 | 有书君 · 主播 | 杨杨 会表达的孩子,都大有未来。 我小时候很讨厌过年,因为家里会来客人,我也要和父母去别人家拜年。 从小我就是个内向的孩子,不会表达,见到生人就胆怯。 每次长辈们让我喊“叔叔阿姨好”,我都支支吾吾,头也不敢抬。 长辈们总是很没有面子,回家后就会批评我。 没有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导致长大后的我,表达能力非常弱。 这种情况一度让我非常自卑,生活中交不到朋友,在学校老师不重视,工作后也是说任何话都没有存在感。 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个例,当年和我有着相同境遇的孩子还有很多:
无一例外,有这样情况的孩子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没有得到正确引导! 父母不理解,也没有意识到,孩子表达能力差,并不是天生这样。 孩子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因为性格不好不聪明,只是他表达能力差,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只有父母给予孩子正确引导,教他们如何“好好说话”,孩子才不会在需要表达的场合露怯! 生命天生拥有表达的欲望,尤其是内心极其丰富的孩子。 哈佛大学首位女校长吉尔平·福斯特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
表达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而然随着年龄成长就会的,无论是沟通、演讲、辩论,都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而家庭教育中,无数父母不仅忽略这点,相反还总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大多家长并不在乎孩子的想法,总是觉得“孩子而已”,不用太当回事。 正是这样的想法,扼杀了无数孩子的想象力,和内心的表达诉求,还大大影响了孩子未来! 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孩子就会自信,会有好性格,从而在未来拥有竞争力。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孩子老练成熟的说一些话,那种腔调像极了成年人。 但这是好的表达力吗?并不是。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孩子的“皮”,却没有一个孩子说话的“里”。 他们成熟的话语太像是被父母灌输和“逼出来的”。 一个孩子好的表达,一定是发自内心,带有真实的情感,热切的想法,稚嫩却不失态度。 我的小表妹今年9岁,却已经拿过全省的少儿演讲比赛亚军。 虽然侄女和我年龄相差几轮,但我却很喜欢和这个小东西聊天。 年龄小,却有着很多个体思考和人生思想,和她聊天经常会忘记对方还是个孩子。 侄女之所以这样,和父母的教育脱不开关系,随便举两个例子。 小时候侄女爱听童话故事,爸爸妈妈就耐心给她讲。 但有天妈妈告诉她:“从今天开始,你不能只听故事,你也要讲。” 开始几次的朗读,让侄女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并不适应,不敢说话,讲起来也是口语混乱。 妈妈就鼓励她:“你讲的很好,妈妈很喜欢,还想听到更多。” 这样“被需要”的感觉,激发了侄女的表达欲。 她开始变的自信。敢说,也不怕说错,因为她知道下次自己会改正并讲的更好。 同时妈妈鼓励她,出门在外要勇敢和别人讲话,学会主动交谈,做一个倾听者或表达者。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说家,父母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的表达欲,给他畅所欲言的机会。 所有埋藏在内心不敢表达的话,最后都会积压成痛苦。 湖南台去年热播的《少年说》一经推出,就饱受争议。 孩子们在高台上大声吐诉着压抑在心中的话,刺痛了电视机前所有的家长以及青年们。 因为成绩下滑被停掉舞蹈课泣不成声的小彭: 无论多努力都得不到妈妈认可的小袁:
担心父母夫妻关系的王同学:
如果不是有这个节目作为桥梁,这些心里话,可能孩子们永远都不会说出口。 那些歇斯底里的诉求,都有着美好的出发点,但却因为不敢表达和不会表达,变成了深埋孩子们心底的刺。 而大多人成年后的困惑和障碍,往往都是童年时期亲子沟通不良的后果。 病因说着简单,做起来却难上加难。有太多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发脾气后又迅速进入自责的情绪中。 这一切都是因为家长不知道正确的引导方法,和沟通方式。 今天,有书君专门请到资深儿童心理专家,李煜玮老师,来给各位家长们排忧解惑,教大家和孩子沟通时的正确方法。 22天恶补孩子的表达弱项,用“专业有效的表达技能训练”和“有效实用的场景演练”,让你的孩子轻松学会表达力。 👇立即购买 9堂基础能力训练 全方位解决孩子的表达难题 仅需99元 22天改变看得见 第1天:不再吃字吞音,说话清楚多了 课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课程详情
长期担任知名企业和国家级涉外领事活动的高端主持工作,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资深儿童心理专家,将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其特定时期的表达问题相结合,研究出一套游戏化的儿童表达力训练课程,有趣又有效。
开设线下“语言魔法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故事会”等趣味活动,带领学生快乐学习,有效帮助众多儿童走出表达困境。 👇立即购买 - 广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