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诗仙,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是“光焰万丈长”。李白的诗文那么好,却一辈子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的时候,科举取士,是读书人上升通道。李白“五脏六腑皆锦绣,出口成文,挥翰雾散”,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考取进士,以图实现生平理想呢?seo网站优化软件 李白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而是没资格参加科举。《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唐朝律法明确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士”。把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手工业从业者和商业从业者的家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士农工商”。士就是官员阶级,他们掌握了国家的话语权,制定了工商业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政策。古代的时候,农民的儿子,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农民的儿子,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呢? 古代的人,认为商人逐利,是一个贱业。商人在古代的地位非常低下,只比娼妓的地位高那么一点点。手工业者的地位,只比商人高一点点。历朝历代的律法,都对商人有许多制约。古代的商人出门,甚至不能穿一双同颜色的鞋子。朝廷一度规定,商人出门要穿两只不同颜色的鞋子,来标示商人的贱业身份。 图为辛柏青老师饰演的李白剧照,感谢原作者辛柏青老师 古代的商人再有钱,也被士大夫看不起。举个例子,武则天的爸爸武士彟(音:约),就是木材商人出身。武士彟把全副家当押在李渊身上,资助李渊太原起兵。李渊成为皇帝之后,给了武士彟工部工部尚书的官职。武士彟当尚书之后,被手下的士大夫们看不起。士大夫们耻于在商人出身的武士彟手下当差,武士彟被同僚排挤,官越当越小,最后死在荆州任上。 今天的商人,做大了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儿子,被称为“富二代”。古代的时候,商人的儿子再有钱,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就是这么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富二代。李白非常有钱,他从四川出来闯天下的时候,带了30万钱出来。 30万钱是什么概念呢?唐朝的时候,农民种一亩地,一年的收成,扣掉本钱和租税,最多只能剩下一石粮食。李白生活的年代,100钱就可以买一石粮食。李白带出来的钱,相当于农民种3000亩田一季的收成。 李白为什么那么有钱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李白有个有钱的爸爸李客。李客非常有钱,他生了十二个儿子。李客一下子就给了李白30万钱,其他的儿子肯定也要分家产。李客的资产雄厚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图为寇振海老师饰演的李渊剧照,感谢原作者寇振海老师 李客有钱,但是没地位,就想通过投资,来博取一官半职。这种情况,在古代非常普遍。武士彟就是通过给李渊的风险投资,进入仕途的。问题的关键是,像武士彟这样成功的风险投资案例,那是几千年也难得碰到几次啊。李客到处花钱打点,只给自己捞了一个任城尉的差事。 关于县尉,正史上有个著名的典故。李世民提拔张玄素出任三品官,张玄素赶紧谢恩。李世民问张玄素在隋朝是何官职,张玄素支支吾吾不好回答。李世民后来才知道,张玄素在隋朝就是一个九品县尉。县尉是隋唐时期有品级的官职里面最小的,再小就叫“流外”。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小到没品了。 李客的官职那么小,又是低贱的商人出身,使得李白都不好意思向别人提起父亲的事迹。正史《旧唐书.李白传》里,只是提了一下李客的名字。正史《新唐书.李白传》里,连李客的名字都没有提。说一千,道一万,还是由于李客的商人身份,被士大夫们看不起啊。 李白因为父亲是商人出身,纵然是才高八斗,也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以至于一身才华都浪费了。古代的商人,社会地位那么低,为什么还有许多人成为商人呢? 原因很简单,古代的商人,虽然社会地位低,但是也是相对而言的。许多的士族阶层,虽然社会地位高,但是也没钱。李白的日子,就比许多士人过得潇洒多了。举个例子,李白出川之后,带了30万钱,这些钱,就有许多是散给了穷士人。 图为刘兴盛老师饰演的李白剧照,感谢原作者刘兴盛老师 杜甫是标准的士族出身,他出自著名的高门令族京兆杜氏,他的爷爷杜审言,就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员。杜甫虽然出身士族,但是却经常因为没钱而犯愁。杜甫因为没钱,老婆孩子都养不活,连儿子都饿死了。士族的社会地位虽然最高,但是穷士子也得为生计发愁。李白再怎么不济,也是一辈子“醉酒狂歌”,也比杜甫活得潇洒多了。 古代的商人,虽然地位低下,甚至儿子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但是他们有大量的财富,足以让家人和自己过上优渥的生活。李客虽然只捞了一个任城尉的芝麻官当,但是日子过得非常舒坦。李客光是儿子就有12个,由此可见,李客一个是妻妾成群的土豪啊。 从理论上来讲,农民的地位比商人高,但是这也是理论而已。一旦碰上“去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那样的荒年,理论地位高的农民,卖儿卖女给理论地位低的商人为奴为妾为婢者,可是不胜枚举的。 商人的理论地位确实低,但是实际上却可以过着优渥的生活,所以还是有许多人投身到商业行业。至于手工业者,有句俗话说得好:“灾荒饿不死手艺人。”有一门手艺的人,虽然理论地位不如农民,但是依然有许多农民选择学一门手艺,主动降级成为手工业者。 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的歧视,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年。当时有个名叫载振的贝勒,就是日后的庆贞亲王。载振到西方考察一番之后,得出了“无农不稳,无商不富”的感慨。载振上书慈禧,要求成立商部。慈禧批准了载振的上书,不但成立了商部,还让载振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任商业部长(商部尚书)。从那以后,朝廷对商人的歧视性政策,才逐渐解除了。 |
|
来自: 昵称6205111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