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随”就是逆顺的意思,其名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小针解》对此解释说:“迎而夺之者,泻也;追(随)而济之者,补也。”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人体的气血往来有逆有顺,因而针刺的方法也要掌握逆顺。逆其经气,以泻除其病邪,就能使邪盛的情况转化为虚;顺其经气,以补益其正气,就能使正虚的情况转化为实。由此可以理解,迎随是针刺补泻法的总则,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难经·七十二难》进一步解释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这是从营卫气血的运行和分布情况分析迎随逆顺的意义。表示如下: 气血的运行有顺有逆,分布部位有深有浅,功能变化有盛有衰。表现在穴位上,既有上下位之间的方向关系,又有内外层之间的浅深关系,这也就是《灵枢》所说的“逆顺、出入之会”。《难经》所说的“往来”和“流行”,也是指营卫气血的这种走向、浅深关系。根据这种情况采用或顺(随)或逆(迎)的方法就是补泻法。《流注指微赋》所说的“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盛)沉(衰)”,《标幽赋》所说的“要识迎随,须明逆顺”,都是指这一意思。“逆顺”表示了经脉气血的走向,而“升沉”则概括了气血的盛衰、浅深。补泻的方法(迎随)主要就是在不同的深度和不同的方向上运针,都有个逆其气或顺其气的关系,即都有迎随关系。所以“迎而夺之”、“随而济之”成为各种补泻法的总则。 迎随既然是补泻法的总则,因而各种补泻法都可以称作“迎随”。《难经》中就把子母补泻的取穴称为迎随,何若愚以“补生泻成”的深浅补泻称为迎随;《医学入门》将各种补泻法统属于迎随,也就是说,无论是以配穴或是以提插、捻转、浅深、方向、呼吸等法来分补泻的都可称作迎随。迎随的方法就是各种补泻法。 临床上有专指针向的顺逆补泻法为迎随,这可说是狭义的“迎随”其方法是以经脉的循行走向为依据,针芒顺经而刺为随(补),针芒逆经而刺为迎(泻)。这只能看成是前述广义的迎随中的一种方法,前者可以包括后者,而后者不能代替前者。从“识其大者”来看,认识广义的迎随是最关重要的。以针向顺逆说迎随有其片面性。因为各穴的针刺方向并不是都能依经分顺逆斜刺。临床上的斜刺主要用在针向病所和循经导气,而不能将此说成“迎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