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诗化人生的魅力

 江山携手 2019-01-31

【中国散文名篇赏析】苏轼《前赤壁赋》魅力四射的苏东坡
    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的读书人日渐增多。读什么书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许多人尤其文化人都会选苏东坡。为什么呢?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从书架上取出任何一本东坡诗文阅读,当然是最爽心悦目的精神享受。究其原因,首先是东坡卓越的文学成就,其次是苏子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早有定论,勿容赘述。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说到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林语堂先生也说得够意思了,说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东坡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一生多舛,屡遭贬谪,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是之故,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样的人,总是关心世事,始终抗言直论,不稍隐讳的。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东坡的成就非凡无比,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旷古奇才。他的诗作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是唐宋八大家的佼佼者;他的绘画有“一灯分焰,照耀古今”之说;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苏轼)之列。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旷世奇才,是因为东坡诗化人生放射出的迷人的魅力。这魅力如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豪放、有梦幻的觉醒,有执着的坚忍。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身处逆境仍保持胸襟开阔,乐观不变。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魅力,是诗化人生的魅力。这魅力,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为他倾倒,为他爱慕。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能够做到自然心态入世、超然物外为乐而卓然不群,自有他非同一般的功业观、人生观,也自有其一套独特的人格价值观。正是如此,他才得以在起伏不定的人生境遇下保持一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态度,形成了不为外物所动的遗世独立的人格,并以其源自生命本真的满腔热情与开阔的胸襟拥抱世界,体味快乐人生,赢得世代人民的喜爱。苏东坡独特的人格价值观即他的文化生命的核心,是成就他“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的强大魅力。那么,苏东坡的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是怎样形成的呢?
    已经有许多的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或曰真率、或曰旷达、或曰豪爽,似乎都在个性上寻找答案。这种从东坡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并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的长处,在于能够发现较深层的心理动力。但这种离开审美的意味只顾一味地深掘探奇,难免有些钻牛角尖。对时过千年的古人做心理分析(其实是一种揣摸),实在有些牵强,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从东坡留下来的作品中去寻找答案。说实话,喜爱苏东坡,应该是喜欢苏东坡的诗词文赋的结果。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不争的鉴赏观。苏东坡的诗读多了,我们才发现,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是从他的诗文里放射出来的,自然我们也可以在他的诗文中找到放射魅力的源头。最有说服力的一阕词《浣溪沙》抄录如下: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阙词, 东坡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二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这阙词也作于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以后的艰难时刻。毕竟是旷世奇才的东坡,居然在政治受挫、经济困难的时候,申请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还常和朋友到郊外去玩。此词写他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就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菜的嫩芽,然后自己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因为试吃野菜感受平凡的清欢,而倍感人间更有滋味。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东坡对平静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美好,或者一个只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就算得感受到“清欢”了。“清欢”之所以为东坡所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体味,是一种崇高精神的追求。东坡的“清欢”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种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一生无求,那是讹言,但像东坡这样能够由“清欢”体会到人间真味的人却又难得。正如东坡的另一首诗写: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坡凭着东栏看着栏杆外的梨花,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东栏的那枝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有一种惆怅之美,但是人生,看得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才能够在清欢里体会人间有味,而且特别是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体会到清欢的滋味来。所以,东坡在“乌台诗案”之后才能够顺利地实现思想转变,完成人生功业,独善人格风范。即便是最后的几年,苏东坡被改贬天涯海角的琼州(澹州),地荒人稀,生活极端艰苦,仍然能坚守平常心态,随遇而安,坚持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坚持传播文化知识,同时获取又一次的创作丰收,还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的自负与自豪。可以这样说,东坡的真率、旷达、豪爽的诗样人格,都是从“清欢”里衍生出来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体味到的“人间真味是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又很难说出确切的内涵。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就有千百种人生的感悟和追求。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我们也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的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王国维的却是“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我们只是感觉苏东坡的全部诗文里,满纸都写着“清欢”两个字。奇人东坡体味到的“清欢”境界很高,我们凭的只是凡眼,却只能识别一二,根本无法作周密的破解。只是从他的诗文中淡淡地感觉到,在东坡的“清欢”里,自然流露出来的是东坡的自然之心,超然物外和随缘自适的人性风采。
    正是苏东坡的自然之心,才使得他一次次地渡过人生的一道道难关。即便是对他打击最大的“乌台诗案”之后,虽然几至丧命,但他终以自然之心振作起来,开始了他“东坡居士”的生涯,还以高昂的生命热情唱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谪居惠州,东坡也有诗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远贬海南,又有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流露旷放通达、随遇而安的自然心灵。
    苏东坡谪居黄州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初到黄州,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过百五十。”此时的东坡的生活正如他《东坡八首》前言的小序所说:“余至黄二年,日工资以困匿,帮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情帮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在这种情况下,东坡居士呈现给人们的形象似乎该是贫病交加,颓然自伤的,然而事实上人们看到更多的却是一个快活而满足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着实满足于黄州的风物,充分享受黄州农人怡然自得的生活。在黄州,他写下了许多田园山水诗句,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赞美黄州的自然风光,并陶然自乐于其中。又如《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度问野人家。

此词上片写初夏晴日,枣花盛开,簌簌地落在过路人的衣巾上。收茧正忙,村南村北响起缫车声。村头的老柳树下一个穿着粗布衣的农民正在席地卖黄瓜。这些平常之景,在东坡笔下显得极富农村的生活情趣。下片写问茶,因为酒困路长只想瞌睡,又因日高天热,使人口渴,于是随便地想向农家要口茶喝,便去敲门。为官的东坡,一点都没有官架子,洒脱旷放的性格和平易近人的作风跃然纸上。因为田园风光的清新,农家生活的淳朴,东坡居然发出“何时收拾耦耕身?”和“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感慨。
东坡喜欢登山临水访胜,《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一词,表现超然物外的“真者之乐”: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屑。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蹋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东坡在黄州以诗明志,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体现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如《临江仙·夜归临皋》叙及自己乘舟醉听江声之时的感慨,结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显得胸怀博大。《定风波》一词通过途中一件平凡小事,写出有关随缘自适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一题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其中“余独不觉”,暗示出因雨趣而独享“清欢”之乐。不是吗?风雨骤至,穿林打叶,声声入耳,词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多么自然安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掷地有声,而且语出惊人,一向都坚持披领蓑衣任恁烟笼雨打,使“清欢”之境界达到巅峰!
    东坡居士既以自然之心入世,又得以享受超然物外的清欢之乐,加上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使得他展现给人们的最富魅力的部分,就是他的诗性人生了。由于独特的人生观、人格价值观的形成,苏东坡才得以实现政治角色向文化角色的转变,坚持清欢的人生价值目标,使得他不管身在何处,处在何种位置,都能以诗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看到常人难以看到的自然、人事之美,享到“清欢”的人间真味。东坡以诗人的才情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艺术追求达到人生追求同样的新境界,留给世代人们无穷的精神享受。

诗“清欢”词也“清欢”

历代的文论家都拿一个“妙”字概括东坡的诗词,现在可以拿“清欢”来鉴赏苏东坡的诗词了。把“清欢”作为一个审美标准固然有些不洽当,但因为苏东坡的诗词的独具一格,唯“清欢”一说方能概括其风格特点,否则就完全等同于辛弃疾、张孝祥了。
    浏览苏东坡的全部诗词,无不充溢着“清欢”的气息。无论是表现“悲歌黎元”的、抒写登山临水的,还是谈道论理的、感慨政治失意的,都能够以平常心、自然情,追求“天工与清新”,无不洋溢着淡淡“清欢”的“人间真味”。比如读关心民疾的《浣溪沙》,苏东坡也是从描绘农村美景和淳朴的农家生活着笔,表达内心深处对清欢生活的憧憬:

麻叶层层寝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这首词写谢雨途中的见闻。上片写农事活动, 写得何等的自然清新! 得雨后, 村外麻叶层层发光, 来到村头就闻到阵阵茧香, 是谁家在煮茧使得满村飘香呢? 走进村来, 隔着篱墙就听到缫丝女娇媚的谈笑声。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叩访。须发斑白的老翁拄着藜杖,他正喝过一点酒,醉眼迷离;村民正在捋青,准备捣麦少后用来充饥,看来青黄不接时,农民生活仍有困难,于是询问:豆子几时能黄熟可收?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的气息,表现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的深切关怀。我们从东坡行笔描绘景物,躬身询问村民自然和自在的情感流露中,体会更多的当然是东坡那殷殷“清欢”的喜悦之情。
又如东坡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晴也好,雨亦奇,浓妆淡抹都相宜。没有“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无一处不美景”的独特视野,没有坚持追求“清欢”之人生,“清欢”之艺术,捕捉不到晴也好雨亦奇的感受,也想不到拿西子来比西湖的比方,写不出西湖的神韵来。“浓妆淡抹总相宜”,正好是苏子“清欢”心境的真实写照。
    还有,那么多流传至今而且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诸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纔岩。”、“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那首中秋词的绝唱里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无不洋溢东坡居士自然之心、超然物外和随缘自适的“清欢”真味,真可谓诗“清欢”词也“清欢”。

探究东坡居士诗化人生的魅力,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欢愉就日渐失去。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卫生堪忧的啤酒屋里去吃炸蜗牛;是到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店去豪饮一番;以及到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这些乌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勿宁是可悲的事。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清欢的生活,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苏东坡能够在清欢里体会人间有味,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为我们树起了一面旗帜。我们何不像苏东坡一样,回归自然,随缘自适,自然就能享受到人间真味的清欢了。苏轼散文的诗意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