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胜拖延症,从这4招开始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Bobo

对经常拖延的人来说,这本书让人眼前一亮。书名就承诺了“7天摆脱拖延症”,所以书里给出的方法都非常简单实用。如果你想甩掉拖延,却不知从何下手;或者试了一些方法,却收效甚微,那应该看看这本书。

下面,一起跟随本书作者、日本心理学专家佐佐木正悟的脚步,开启摆脱拖延症之旅。

进行加减运算

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数值化。比如我们每天坐地铁或公交车上下班时,会遇到不同的情况:拥挤、刚好有一个座位或者很空旷等等。假设高峰值是100,那我们就可以凭感觉判断当前的拥挤程度是哪个数值。

除了拥挤状况,心情、目标、工作干劲……这些看起来跟数值不沾边的事情,也可以数值化,然后通过加减运算,让行动更有节奏感和吸引力,从而阻断拖延。比如我们制定好一个目标后,可以把它的数值定为100,每天减去10,花10天就可以完成。也可以把目标数值定为0,每天加10,花10天就累积到100。

减法好还是加法好呢?要分人。如果你属于目标指向型,即喜欢全力向一处的感觉,那就用减法;如果你属于获取意义型,即喜欢从持续发展中获取意义,觉得数字越大越好,那就用加法。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那就两个都试试。

断开结束与开始

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都是起床困难户,为什么呢?因为要从温暖的棉被底下爬出来,来到相对冷的被窝外。这个过程有一个行动的转换:结束舒服的状态,开始辛苦的状态。同时完成两件有挑战的事,拖延就在所难免了。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分开进行,先集中精力搞定“结束”,不要试图“开始”任何事情。举个例子,小晨周六还有些工作要做,但她一上午沉迷于电视剧,迟迟没开工。她面对的两个难题分别是:结束轻松快乐的电视剧,开始处理烦人的工作。那么,她可以先专心结束看电视剧这个动作,不去想接下来要做的事。等过了十几二十分钟,再开始思考工作的事。

我们难免会有维持现状的惰性,一步一步来,先好好结束,过一会再好好开始,给行动转换一个过渡的时间。

③ 

改变任务时段

每周五下午六点前,小晨要提交一份用户数据分析报告,但她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做。每周五下午三点左右,她总会很焦躁:“我的数据分析还没做,6点就要交了!”

为什么小晨总是拖延呢?因为她总是在截止时间前几个小时才考虑报告的事,所以“周五下午”就变成了数据分析的固定时间,只有到这个时段,她才能想起这个任务。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完成,却又觉得“今天算了,晚点再说”的任务。事实上,让我们产生这种想法的工作,通常总是在同一时段被我们想起,而我们想起的时候,往往都是不想做的时候。

如果我们在同一时段尝试做某件事并以失败告终,不妨换个时段试试。比如小晨周五上午没有做报告的心思,那调到周四晚上试试。再比如,有的人入睡前想看书,但怎么也看不下,那起床后、午休时、乘坐公交地铁时,都可以试试。管他结果如何,先换个时段试试。

 ④

记住不做的理由

我们每天面临的信息诱惑和任务诱惑非常多,如果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做,那八成会耽误了要紧事,陷入“被动拖延”的泥潭中。

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得制定一条原则:说不做的事,坚决不做。这样一来,我们面对要做的工作时,就不会因为分散注意力而拖延。这说起来容易,但我们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去做,怎么办呢?

本书作者的建议是,把不做的理由铭记心间。比如我们决定每天刚上班的前两个小时,不玩手机,不聊天。为了更好地执行,我们需要想清楚不这么做的原因:浪费高效时间,不利于快速完成主要工作。知道自己不做什么,并记住不做的理由,才能忍住不去做。

总结一下,拖延是一个老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对它太过熟悉,就放任不管。打起精神,战胜拖延症,我们定下的新年目标,才更有可能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