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中天中华史

 vug 2019-02-01


从国庆假期结束开始,每天利用坐地铁时间看这套书,目前出的18卷全部看完。是一套适合路上看的书,虽然易中天写历史的笔法、角度被很多人诟病,但不是人人都能读史记、资治通鉴,甚至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我都好几次要看,但还没看到过50页。一贯的易中天风格,幽默风趣轻松,但史观很正,适合当成故事书看。希望易中天老师快点把剩下的写完,我会追着看下去。


祖先

我敢打赌,初看这本你肯定大跌眼镜,居然编出女娲的妈是夏娃、夏娃是蛙、伏羲是羊。看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方神话大串烧我差点弃书,然而耐着性子看下去,也还能看。易中天其实在以世界的视角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寻我们从哪里来。从图腾的改变延伸出男权对女权的更替,靠母系多生育来延续的氏族再到利用工具和技术的父系部落,横向对比世界,其实人类进化大抵都是这个历程。其实这些本身就是神话故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论证还是非常有趣。

其实史观还是很正的,比如易中天老师强调

中国文明不是5000年,而是3700年


国家

横向与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世界的国家史辩证的来叙述中华国家史。

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巫术没有变成科学(希腊),也没有变成宗教(印度),而是变成了伦理和艺术,即礼乐。图腾则既没有变成神(埃及),也没有变成法(罗马),而是变成了祖宗。从生殖崇拜(女娲、伏羲),到图腾崇拜(炎帝、黄帝),再到祖宗崇拜,(才成就了家国体制),这就是我们走过的道路。

中国人最大的身份认同是祖宗崇拜,“祖”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一个壮硕的丁丁。


奠基者

商周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产物: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心理、乐观态度),三大精神(人本、现实、艺术),四种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堪称体大思精、尽善尽美。而周的灭亡也是这种封邦建国的体制而至,伦理等级太甚严,天子的权力太分散。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不同的是我们的文化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的则是个体意识,这也导致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其次是中华民族的现实精神导致我们注定没有宗教信仰,一直秉承信则灵的观念。

这里还有几个有意思的科普

  • 后土和后稷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神。后土就是土地神,他的祭坛叫社。后稷则是谷神,他的祭坛叫稷。社和稷连起来,叫社稷。社稷和宗庙,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建筑物,甚至是国家政权的代名词。

  • 城市称之为国,城市周边的农村和城市统称为邦。

  • 革命一词原指革除天命。

  • 神祇原为天神和地神。

  • 牺牲最早均为名词,指祭祀物。


青春志

这本看完我都乱了,从小看历史春秋战国都很乱,小国太多、人名难记、各种生僻字,看完前面忘记后面。

本书可以看到古人对待人性的态度,对待礼节的态度。男女之间的交往自由、古人中君子、贵族的意义,军事中的礼仪邦交,人们对待鬼神的态度。古人多情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样不缺。就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爱情为朋友热血沸腾,朝气蓬勃。

中国人对鬼神的态度,北方把鬼神崇拜化作伦理道德,南方把鬼神崇拜变成艺术审美,所以南方人相对更接近希腊。总之,都是有鬼神无宗教,有宗教无信仰。


从春秋到战国

春秋是贵族,战国时平民;春秋是君子,战国是小人;春秋是英雄;战国是赌棍。从礼乐崩坏的春秋到唯利是图的战国,从封建制到帝制的时代转变,从分权时代到中央集权的大变革。

这是最坏的时代:礼崩乐坏、生灵涂炭、社会动荡、道德沦丧、流民失所、群雄并起、各位霸主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最好的时代:士人有自由,有地位,有锦衣玉食,有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和平台,有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奇货可居、变法革新的各色人物,有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鸡鸣狗盗的激情和活力。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中华思想史上最灿烂的一段,不管是哪家,提出了自己治国做人的政治纲领都是为了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实现救世。

儒家认为人性向善,提倡仁爱,要用礼乐去规范与教化,而君子当养浩然之气;道家认为天下大乱来自欲望,主张愚民政治:君主无为无欲,久而久之,民众也会没有思想,像动物一样;墨家主张兼爱、公平正义,但遇到不同意见的解决办法是尚上,自然走向专制;庄子主张自由,无政府主义,很难实现;法家则认为不可以相信人,教化无用,要以严刑峻法来治国,自然走向苛政。


秦并天下

本书大部分篇幅其实写项羽和刘邦,秦为什么二世而亡;成功为什么是刘邦不是项羽

铁血的秦以迅猛之势统一六国,又在历史的刹那间土崩瓦解。成是顺应天势。败也是因为大一统的帝国开天辟地,秦始皇用武力获得了从未有的权力,却不会使用权力,这也是留给汉的警示。项羽像一只威严的虎王,勇猛而孤独,充满英雄气质,刘邦则是一只领着群狼和豺狗的头狼,阴险狡诈,满满的粗鄙和庸俗。项羽充满魅力,是靠他个人的勇猛、多情、残暴和孩子气,但这些都抵不过刘邦一个“利”字,靠利将哪怕鸡鸣狗盗之徒都聚在了一起,项羽败得理所当然。 从此,中国率先进入了帝国时代。


汉武帝的帝国

本卷主要写汉武帝设立的一些制度,对后续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设立内朝并最终取得了绝对的行政权;开创了察举制、兴太学,英雄不问出处;颁布推恩令,化解了中央与地方割据的历史性难题;收归盐铁和铸币,为中央确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尊崇儒学,让中华民族的情绪逐步走向舒缓;此外,他的丝绸之路、年号、刺史制度、罪己诏,都影响数千年。


两汉两罗马

横向对比两个极其相似的王朝,汉为中华帝国奠定了基础,使中华成为世上最稳定的帝国;罗马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原型,共和精神(三权分立)和法治观念;希腊留下了独立、自由、平等的观念,在日后会卷土重来,影响深远。基督教在罗马的身上长出来,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人人皆有罪,平等和博爱便诞生了,中华没有信仰,神佛都是为实用主义服务的,要说信仰那便是儒教:天人合一,规范皇帝,使之不至于太过分;三纲五常,规范常人,不至于以下犯上。


三国纪

前半段写的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写的是曹魏,蜀汉,孙吴的权力争斗。刘备有世家大族背景,曹操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而孙权啥也没有却是最后一个灭亡的。本书讲的不是文学形象也不是民间形象,而是历史形象。

左右三国兴衰的皆是士族。三国都没有解决好与士族的关系,三个非士族的政权在与士族的斗争中,蜀国坚持,最早灭亡,魏国放弃,也难逃灭亡,孙吴妥协,苟延残喘到最后,败给另一个士族政权


魏晋风度

魏晋士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一群先锋艺术家,不男不女、披头散发、嗑药喝酒、成天瘙虱子吹口哨、当官不干正事、聚众吹牛逼等等,号称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又加上皇族遗传了司马家阴险狡诈的宫廷秘斗基因,附送外族崛起入侵,整个两晋混乱不堪、乌烟瘴气。于是,儒家被废弃,国家被分裂,为后期的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和更后期的隋唐文化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为中华帝国走向第二阶段做足了准备工作。

周朝制度病了,便有了春秋战国;汉代文化病了,便有了魏晋南北朝。司马家原封不动的把魏篡汉的路子走了一遍,而后政治混乱不已,四分五裂,司马家口是心非:“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儒学因其官化而走向教条和僵化,变成让人讨厌的东西。上流社会便抛弃儒学,远离官场,热衷于玄学与清谈,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这也许便是魏晋风度。士族当政,因为官位来得太容易,便玩世不恭、不作为、腐化无为,而清谈误国,上层社会充斥着无能之辈,这样的朝代不亡才怪。士族注定是文明的过客,政治需要新制度,文明需要新生命,民族需要新血液,中华的历史,势必走向南北朝。


南朝北朝

南北分立,北方汉化,南方试错。北朝民族斗争,南朝阶级斗争,南北成败皆为隋唐铺路。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正好对应着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儒(汉)释(南北朝)道(魏晋)三家也储备足够、奠定了基础,秦汉第一帝国、汉文明获得了新鲜的血液,文明、文化的革新当真令人向往——虽然中间的历程太过痛苦。

五胡入华,积极学习汉人文化,日益强大;东晋偏安一隅,士族政权日益腐败。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佛教兴,道教亦兴,南朝作为一次失败的实验证明了士人阶层无法带领汉人走向繁荣,五胡入华,为中华带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整合儒释道;兴科举,广开仕途,新的帝国即将来临。


隋唐定局

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朝代可能就是唐了,唐装、唐人街。唐也是中华文明最阳刚,最开放与包容的时候。胡汉混血给中华文明带来了新生,创立了沿用到清朝的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更是让普通百姓子弟有了上升阶梯,给社会阶层流动增加了新鲜血液,让天下读书人为科举白了头,但稳定了社会。

易中天老师总结:

  1. 农业帝国原本就有的扩张性,隋唐又是混血王朝,更兼挟中华文化之优势,以开放的姿态和兼容的心态面对现实。是隋唐创造出世界性文明的三大原因。

  2. 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一个王朝和国家,越是政权不稳统治动摇,就越是对内拼命钳制,对外顽固排斥。相反,如果相信自己的政权稳如泰山,自己的文化浩如沧海,那就会打开所有的门窗,对外来文化一视同仁地照单全收。


禅宗兴起

从禅宗切入把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禅宗)做了一个横向对比,从发源、发展到分裂分化的进程进行比较。

  • 君士坦丁为巩固政权,推基督教为国教,之后教廷与政廷时而倚靠时而对峙,共同书写了漫长的历史篇章。 阿拉伯在宗教的旗帜下南征北战建立帝国,先知穆罕默德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领袖;既是宗教的创传者,也是帝国的缔造者。即使帝国衰亡,文化早已渗入,政教合一的原则延续至今。

  •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区别:没有教士阶层,没有教义机构,没有教会组织。因此阿拉伯帝国不存在颠覆上层建筑的基层力量,这在其创始之初就已经确定下来。伊斯兰教则在麦地那乌玛建立后就自上而下地传播,并非基督教那样先在基层发酵,然后才自下而上地夺权。

  • 宗教在中华历史上一直没有太高的地位,只有中国化后的佛教能有一席之地。中国化的方向就是儒学化,儒学化的佛教就是禅宗。隋唐起科举制度的出现,一改以往士族垄断政坛的局面,为寒门庶族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寒门也可以做官,正如文盲也可以成佛,众生平等的观念使禅宗和庶族一起挑战传统的血统观念和门第观念,两者惺惺相惜。与此同时,士大夫和知识界的心境开始变得平和,思想和文化也开始倾向于内省。


女皇武则天

流水账记录武周一朝,告密成风,残忍无道,杀人如麻,忠良被害,弄臣当道,玩弄权术。武则天从一个木材商的女儿到中华唯一女帝,凭的就是这股残忍和血腥。


安史之乱

盛唐由盛转衰几乎在一夜之间,玄宗早年的励精图治与老年的昏聩奢靡,判若两人。安史之乱将充满危机的帝国推向了深渊,中晚唐的挣扎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帝国的气象也从慷慨悲歌尚气任侠滑落到轻颓卑弱破败消极,宦官乱政弄得朝野乌烟瘴气,文官党争也使帝国耗尽了最后一丝崛起的希望。最后黄巢为帝国掘好了坟墓,朱温则亲手埋葬了李唐。

最后一章是亮点,介绍唐文化中最绚烂的诗歌,浪漫不羁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意境幽远的王维,还有有李贺这样的鬼才。

最后易中天老师总结了具有大唐特点的五种人

  1. 女人: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杨贵妃;

  2. 胡人: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

  3. 军人:封常青、郭子仪、各藩镇

  4. 阉人:高力士、吐突承璀、王守澄、仇士良

  5. 党人:牛增孺、李宗闵、李德裕、郑覃


大宋革新

军阀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为了赵家王朝永世长存,进行了大胆革新,以重塑政治制度甚至社会价值观。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立下不杀士的祖训,后继者也历代恪守。宋是文人最好的时代,无聊出身一朝中第便登堂入室。读书人可以畅所欲言,即使无法金榜题名或仕途不顺,吟诗写词也可以闻名天下在歌楼妓馆逍遥快活。留下灿若星辰的宋词。

农村不抑兼并,城市不设宵禁,发展海外贸易,善待民营经济,同时鼓励文化创新和科技进步,这些政策和策略让大宋迅速地富了起来。GDP总量、人均GDP都是世界第一。

军事上不如汉唐,一是军改重文官而轻武官,文臣将兵;频繁更换将领率领的军队,避免结党等,大大扼杀了军人的上进心,使其集体走向腐化,士兵变得萎靡不振。二是没有牧场。西北和东北牧场在安史之乱以后就不属于中原王朝,华北牧场又被石敬瑭出卖,河套地区则归了西夏。于是,马成了稀缺资源,冷兵器时代根本无法抵挡蒙古铁骑。


王安石变法

神宗作为大宋系统的运维,发现系统资源有点不够用了。想重构,于是找来了架构师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架构师,只是性格有点问题,专制独断。对不同意他方案的人打压,把互联网公司开明轻松的风气搞成国企一样的官僚、专制作风。政治斗争从观点之争、意气之争变成了权力之争、党派之争,直接把北宋带向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