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刻意练习》&《认知天性》&《终身成长》有感

 标准生活 2019-02-01

读了三本书,三本书有不同的感受,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的,发现后面一本总是前面一本的升级版,不断打破思维边界,知道了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学会东西,人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

《刻意练习》是最基础的版本,里面提到所谓的天才都是通过刻意训练而得来的,做到有目的的练习,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3、练习包含反馈;4、需要走出舒适区。

刻意练习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心理表征,当大脑和身体不断适应新的极限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我们进入了能力攀升期呢?那就是心理表征,它是一种与我们的大脑中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比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看到”那幅画。还有国际象棋大师都是记忆高手吗?不是,而是行棋的规律和秩序符合他们的心理表征。多年的训练使得棋手只需要看一眼,就能辨别出棋子的规律,不仅是棋子的位置,也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处理棋子的方式,就是心理表征的一个例子。

刻意练习能够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将杰出人物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的正是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多年的练习,杰出人物对本行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心理表征,它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走势,能够预想到更多不同的结果,并迅速对其进行过滤,提出最有可能的行动。

刻意练习遵循一万小时法则,一万小时法则和刻意练习是一致的,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变成行内杰出人物,都需要付出许多艰苦卓绝的努力。

刻意练习讲究三F原则,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专注做一件事,并及时反馈和纠正它。

能够让人们坚持练习的,是动机。你要保持动机,那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的理由。杰出人物,会通过做好良好的规划,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提供练习的能量,把练习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来弱化停下来的理由。然后利用自身的渴望与自我认同,以及争取社会支持方式,增强前进的理由。

刻意练习是“唯天才论”的否定者,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可谓是最好的诠释。

刻意练习并不复杂,总结其关键词:目标明确,专注投入,及时反馈,不断挑战舒适区,找到行业优秀导师,强化动机,坚持练习。

《认知天性》被称为“后刻意练习”,是《刻意练习》的升级版,本书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心智模型”,心智模型里面,你的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你不知道你学过的知识会在什么时候被派上用场,尤其这种要命的时刻,根本没有去查谷歌的时间。所以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让它最后能够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而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练习起来,能够做到这些,你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者掌握了某项技能。

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在这个毫无挑战的过程里,你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地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最终,很多孩子会在考试时“原形毕露”。

《认知天性》与《刻意练习》并不矛盾,前者强调的是在后者的基础上不要采用“重复”性的学习方法,不是死读书,例如重复阅读。前者强调知识链与记忆结,什么意思呢?下课后,你有没有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遍今天所学的概念与定义,以此来回顾知识?看完一本书后,有没有试过把书合上,自己来复述一遍书的内容?在接触新知识时,你有没有试着把他们和已知联系起来,或者找找书本外的例子?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对不起,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这个打结,就是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为什么很多人都反感检索呢?因为检索是对大脑的审判,有时候你能想起来某个知识,但有时候怎么都想不起来,这种挑战无疑会给你带来痛苦。但是,“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要耗费脑力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那些不花力气,没有挑战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也许明天字就消失了。

学习的三个步骤,第一个是编码,形成心理表征,是一种短期记忆。第二,是巩固,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上文提到的“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其实都止步于巩固,而没有继续到第三个步骤-检索。第三,是检索,学习、记忆、以及遗忘会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若想让学习成果更牢靠,我们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同时不断地自我检测,会“逼迫”我们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检索线”,这样才算形成心智模型,日后使用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后刻意练习”时代到来,1.频繁的重复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2、间隔练习有奇效。包括”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

“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改变正确的表达形式会带来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加努力地构建一阵合理的解读。这些增强我们学习效果的干扰,叫做“良性干扰”。例如,字迹模糊的文章就比字体清晰的文章更能让人们会议起来文章的内容,还有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时,学生就要下功夫弄清楚课程的主旨,还需要把不一样的东西对应起来,这能让他们更好地会议内容。

智商会影响学习效果,但是智商是会变的,所以应该动态监测智商,而不是静态看待智商。

终身学习对大脑有益,大脑是会变化的,尤其是通过学习,大脑中整合记忆的区域---海马体,会产生新的神经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学习,大脑越聪明的道理。

如何放大你的智力,第一,抱有“成长型心态”,不给自己设限,第二,有执行力。第三,像专家一样思考。

《终身成长》中提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做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的评估非好即坏,他们的评估结果,有些被夸大,有些很模糊。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相信能力可以培养,所以对自己的现有水平,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评估。同时,由于以学习为目标,他们也需要对自己的现有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希望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人应该永远要成功的。这让他们极力掩饰不足。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而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如果他在某件事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他们的失败,是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即便失败是痛苦的,但它不能对你下定义。把失败看成机会,拥有“反脆弱”心态。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只有无能的人才需要努力,如果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说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他们欣赏天赋,更崇尚努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无论看待自己或他人,他们都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对他们而言,经营公司不是为了突显优越,而是为了促进自己、员工和整个企业的成长。

下图是固定型心态和成长型心态的主要区别:

这三本书是一套合集,并且层层递进,刻意练习强调了目标明确,3F原则,坚持到底。认知天性强调了“检索”的重要性及建立心智模型。终身成长则强调了成长型心态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自己的成长型心态,来面对周遭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