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迷失」的灵魂

 轻舟乙苇 2019-02-01

写给「迷失」的灵魂


一本没有读完的书,自然写不出书评。

一出没有看完的戏,自然写不出影评。

一场没有结束的人生,我们却热衷于寻找意义——自然是找不到的啦。

木心先生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 那才尴尬狼狈。

人生并非「寻找」意义,而是去「创造」意义。

三十多年,鲜有人与我谈及这个话题。每每聊起人生,听到更多的是关于迷惑与守望。中国人信奉孔子,熬到 40 岁可以不惑,熬到 50 岁知天命。人生的意义仿佛是时间问题罢了。

后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生活历练远比我丰富,甚至本该知天命的人,依然困在人生的意义中。这类人形形色色,都有共同的困境——感到当下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三岛由纪夫曾说,我们心中某些隐蔽的愿望,一经实现,往往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金钱,名望,快感,当我们被世俗的成功穿过,内心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满足。谁也说不上问题出在哪里。

「大概想多了吧」——我们一头扎回生活的汪洋。


写给「迷失」的灵魂


空虚感迟早把我们拉回来——几千年前古希腊人智者把「认识你自己」刻在德尔菲神庙上,这个问题无人能逃避。

好吧,如果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那创造不就得了。

可我怎么知道创造什么人生意义是想要的呢?

是啊,拍拍脑瓜,「喂,我到底想要什么?」脑瓜里空谷回音,「我他喵如果知道想要什么,还迷茫个啥!」

我们年纪越大,越看不懂自己。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我是谁?

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有段话蛮有启发性: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进入社会前,我们听父母和老师的话,成为他们想让我们成为的人。

进入社会后,我们听媒体和金钱的话,成为他们想让我们成为的人。

无缝衔接,从来没机会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人——这是问题的根源。


写给「迷失」的灵魂


三年前我心中的迷失感突破天际,作家伊坂幸太郎用一段话将它扎破。

他在《Lush Life》中疑惑:人类更是如此,几十年过着同样的生活,重复同样的工作。你知道人类是怎么说服自己接受这种就连原始生物也会厌烦的、持续的无趣生活的吗?大家告诉自己「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然后就莫名其妙地接受了。这实在太奇怪了,我无法理解大家到底了解了人生的什么以至于决定人生就是这样了。

我再也不希望稀里糊涂地活下去了,我必须直面「我是谁」这个问题!

过去三年的每一天,我以审视者的角度老老实实记录自己的边界。

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吸收什么,思考什么;被什么而打动,被什么而启发。

只要我没有睡着就不断捕捉和记录,记事本未曾有一天是空白。

时至今日,接近 20000 小时的内省后,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阶段性的答案。

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人果然像一条永恒流动的河流,下一秒的自己是全新的。如今的我跟三年前判若两人。

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远比答案更重要的东西!

我比过去清醒了。

我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我明确知道自己看重什么,无视什么。

我明确知道自己渴望什么,追求什么。

最宝贵的是:我获得了随时随地审视人生的习惯,以及前所未有的存在感。

如果以前我像「一滴水消失在水中」那样活着,现在我则是「水中的冰块」,有了边界和形状。


写给「迷失」的灵魂


「我是谁」这个问题最大的奥秘在于:

答案每个瞬间都在变化,但尝试回答它能给内心带来真正的宁静。

而一旦停止思索这个问题,内心很快又充满杂音,人生再次被世界裹挟。

这是我创建「一秒钟滋养」的初衷:我将保持对生活永不停息地审视,用触动我的想法,触动迷失的灵魂。

我深信「自我认知」是每个人殊途同归的使命,也深信这是我们感受幸福的唯一法门。

愿每个与我同行的的朋友,都找到值得度过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