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僧只是西天取经第三人,这两人比他还早200多年

 快乐老年435 2019-02-01

玄奘法师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在历史上,他是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人,他曾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尽艰辛取回了真经,弘扬了佛学,并且将梵文佛经翻译成了汉语,是一位有着卓越贡献的高僧。但是,你知道吗,还有两个人比他更早的去到西天取经。

唐僧只是西天取经第三人,这两人比他还早200多年

历史上第一位去往西天取经的高僧是在东晋时期,他叫做法显,是现在山西襄丘人,出家前俗姓龚。他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父母担心养不活他,于是就把他送进了佛堂,从小就做了一名小和尚。

经过几十年的修炼,法显对佛学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了一名受人敬仰的得道高僧。但是,研究得越深,发现的问题就越多,慢慢的,他发现当时的经书有很多的漏洞和错误,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过古稀的他萌生了西行取经的念头。

唐僧只是西天取经第三人,这两人比他还早200多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显觉得自己如果再不成行,恐怕有生之年就无法达成夙愿了。于是,在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已经62岁高龄的法显与另外三名僧人一行,结伴四人,从长安出发,向西而行。要知道,他的西天之行,比起大名鼎鼎的玄奘大师,早了228年。

他们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西出阳关,进入白龙滩大沙漠。在古代,徒步穿越沙漠是非常凶险的,但法显一行四人不惧艰险,冒险前行,在经过17个昼夜,步行1500里后,终于走出了死亡沙漠。之后,他们沿塔里木河继续向西而行,又折转南下,再次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后来,法显在回忆中写道:“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行之苦,人理莫比。”

唐僧只是西天取经第三人,这两人比他还早200多年

公元404年,在经过5年的艰苦跋涉之后,法显终于来到了印度佛教发祥地。公元410年,由于他的同伴迷恋印度佛学,久居印度不愿归国,而法显却大志不改,孤身一人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国后,法显被当时江西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慧远接到南京讲法,并翻译经文。他又历时五年之久,翻译了共计63卷,共计100万多字的经书。公元422年,法显在荆州圆寂,享年86岁。

唐僧只是西天取经第三人,这两人比他还早200多年

第二位取经的高僧叫昙无竭,本姓李,也是东晋人。他与法显不同的是,他们一行总共25人,可以算作是“跟团游”了。公元420年(早于玄奘207年),昙无竭一行人从燕都龙城出发,一路向西。他们先到了青海,再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前行,穿过新疆吐鲁番,翻越雪山大漠,险行深渊绝壁。由于他们的路线与法显和玄奘都不一样,多是险峻陡峭之地,所以,同行的25人中,有12人坠崖身亡,有8人途中饿死,最终只剩下了昙无竭等5人。

唐僧只是西天取经第三人,这两人比他还早200多年

历经数年之后,昙无竭等人到达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昙无竭在印度各地虔诚学习佛教文化,探寻佛陀胜迹,寻访名师高僧,在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昙无竭从南天竺搭乘商船,过印度洋、南海,一行5人安全回到了广州。回国之后,昙无竭在江南弘扬佛法,直至去世。他将在西天寻求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翻译为汉语,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在《大藏经》中。昙无竭还将西行一路的游历与见闻写成了《历国传记》,只可惜此书早已失传。

唐僧只是西天取经第三人,这两人比他还早200多年

纵观我国历史上西行取经的三人,法显带回并翻译了佛经6部共计63卷,昙无竭带回了一部,玄奘带回并翻译经、论共计75部共计1335卷。虽然数量上玄奘最多,贡献最大,但是后人也要记住法显和昙无竭,他们与玄奘一样,为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后世永远称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