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中包括唐僧共有几人取经?历史上玄奘之前哪些高僧也曾取经?

 博士论西游 2022-04-24

(博士论西游第七九五讲,选自《西游谜中谜》(625)第十章――太宗年号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在历史上,东汉明帝曾派人到西域取经东归,前秦苻紧、后秦姚兴让人到龟兹请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讲法;在西游中,沙僧告诉观音,他在流沙河中曾吃了九个取经人。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和西游中,有很多皇帝愿意派人到西天取经!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太上老君所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即东土是否有人愿意前住西天取经。不过,如果没人愿意“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前去取经,即使皇帝派遣,取经也不可能顺利完成,太上老君利用取经行动达到重控佛派的目标也无法完成!

那么,在西游世界和真实历史上,到底有愿意取经之人吗?答案是无庸置疑的!在西游中,包括唐僧在内就有十个人前往西天取经,只不过,除了唐僧取经成功之外,其他九个人刚到流沙河就被沙僧吃掉了!

在历史上,除了由皇帝派往西天取经人之外,更多的高僧大德不辞辛劳、历尽艰险,凭借心中坚定的信仰,自行前往西天取经,即使是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他当时离开长安前往西天,也不是官方所派,而是突破朝廷禁止西行的命令,一个人走上了西行之路。

在三国时期,俗家姓名为朱士行,法名为八戒的和尚,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去西天取经的汉地高僧,他到达天竺之后,手抄《大品经》六十万字,由其弟子将其回到洛阳,自己就在天竺终老。

而除了玄奘大师之外,最为著名的西天取经僧人,则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大师:

法显大师俗家姓龚,三岁出家为僧,因汉地“经律舛缺”,大师“誓志寻求”,于东晋隆安三年,即公元399年,在大师六十五岁高龄之时,与僧人慧景、道整、慧应、慧嵬自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法。

次年,法显大师在张掖又遇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又遇慧达,一行十一人共同西行,其中,智严、慧简、慧嵬三人因故返回高昌,未能西行,其余七人翻越葱岭,到达天竺。

随后,慧达、宝云和僧景参访佛迹之后返回中国,慧应病逝于弗楼沙国的佛钵寺,仅存法显、慧景、道整等三人的取经团队,继续向南行进。在翻越小雪山时,慧景不堪严寒,受冻身亡,悲伤之中的大师与道整仍奋然进行,来到了罗夷国。

他们二人先后游历了摩头罗国、僧伽拖国、拘萨罗国等国,最终来到了摩竭提国的巴连弗邑。法显该地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

道整仰慕当地的僧人威仪,发誓留下,不愿回国。孤身一人的大师仍继续前行,寻求佛经,后在狮子国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大师完成了取经求法任务,开始了东归故土的艰苦历程。

东晋义熙七年,即公元411年,七十七岁高龄的大师搭上了东归商船,取道南洋,遭遇了数次风暴,逃过海盗之劫,次年回到祖国,辗转来到位于南京的道场寺,与他人合译佛经六部六十三卷,并著《佛国记》。

大师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著《佛国记》,不仅是一部杰作的传记文学,而且还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