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战下的神与性解放-----评《 水形物语 》

 老貓不吃肉 2019-02-01

胖胖的吉尔莫·德尔·托罗又带着他的怪兽来了,顺便还捧回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小金人。

墨西哥电影三杰终于都圆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梦。

许多人说《水形物语》是部浪漫的爱情电影,但第一眼看到那张令人沉沦的海报,我只体会到一种难以描述的情色。

也许是那只掉落的红色高跟鞋让人浮想联翩,也许是紧密纠缠的身体太过于陶醉;

又或者仅仅是“鱼人”与“水”的字样,就足以让人捂脸偷笑。

《西厢记》里说:“小生到得卧房内,和姐姐解带脱衣,颠鸾倒凤,同谐鱼水之欢,共效于飞之愿。”

女主人公Elisa登场不久便脱去睡衣,她将身体浸泡在水中,短暂放松之后哗啦啦地叉开双腿,行为举止一气呵成,没有一丝羞怯尽情享受。

这个看似柔弱,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单薄女主,以开放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包容度。

潮湿阁楼里的蛋形计时器、沸腾的鸡蛋、赤裸光滑的肉体,还能有比这更明显的性暗示么?

以至于当看到Elisa灵巧地剥开水煮蛋的外壳,我竟真觉得有几分挑逗。

泡在水里湿漉漉的鱼人,像浴缸中的欲望浮出水面。

在传统的性心理学当中,性与权力,密不可分。

从水罐中的两栖鱼人怪物,到被供奉信仰的神一般的存在。

《水形物语》中对鱼人的定义有着的可循的转变,这种转变由众多角色共同完成。

不难发现,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压抑、孤独甚至残缺的。

冷战的大背景让所有人活在沉闷之下,而神灵撕开铁幕的一角,赐予每个人发声的权力。

Elisa是彻底沉默的,她相貌普通,工作卑微,在巨大的机构当中微不足道。

影片中唯一的发声,是她试图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心中难舍的爱意。

这个片段中,Elisa哼着爱丽丝·费伊的《你永远不会知道》,与鱼人化身为《海上恋舞》中的罗杰斯和弗雷德。

因为爱与理解,她不再是边缘人,而是舞台中央的主角。

好友Zelda不仅仅是少数族裔的代表,更是活在男权绝对控制下的女性象征。

她和Elisa相互映照,一者客观残缺,内心却大胆自在;另一者虽可以发声,但话语权的缺失让她无法自由表达。

Elisa与鱼人之间“不合常理”的情愫使她逐渐觉醒,最终突破了多年默守的规则。

有意思的是,当得知Elisa与鱼人彻底跨越了种族界限,她没有大惊失色,反而将重点放在了“咋样实现跨越”。

二人关于鱼人之性的讨论也颇令人玩味。

隐藏繁衍的兽性,与外在圣洁的神性融为一体。

鱼人具有男性的特征,却拥有更强的体魄与更纯洁的灵魂。

Dr.Robert既是间谍,也是一名生物学家,政治的服从性与科学的探索性彼此矛盾。

他是夹在在国家霸权下,自身难保的微弱个体,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孤独与不安定是他最大的恐惧,当看到鱼人被当做毫不怜惜的玩物,自我投射的巨大愤慨给予他笑对死亡的勇气。

Giles是位年老的同性恋者,他仰慕家庭餐馆的服务生,哪怕生活捉襟见肘仍频繁光顾。

对他而言,外界的目光也许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衰老,是还未触及他人目光就已经退缩的自我否定。

只有神不会衰老,鱼人恰恰赐予Giles的是青春和活力。

在走向神坛的过程中当然会出现阻力,上级领导Strickland承担了这一任务。

Strickland有着极端的控制欲,他无时无刻不沉迷于“定义”他人。

模仿着神的举止,本质上庸俗而低劣。

他有一双儿女,妻子得体时髦,笑意盈盈拿着商家大肆宣传的派,再难吃也叫做“流行”。如果再养上一只狗,真是完美又虚伪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他手持黑色长棍,用手指戳刺对方的伤口,行为上直接的侵略性,充满粗暴又强烈的男性象征。

Strickland对Elisa产生的欲望,归根到底不过是对统治地位的迷恋。

渴望通过毫无反抗之力的弱者,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而弑神,是身为人,最无上的权力。

托罗拍摄《水形物语》的灵感,来源于1954年的黑白电影《黑湖妖谭》。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只史前鱼怪爱上并掳走了一名科考队员女友的故事。

当时年仅6岁的托罗认为故事的结局一定是大团圆,鱼怪会和他心爱的女人在一起。

没想到,怪兽沉入湖底,人类抱得美人归。

托罗不觉得鱼怪可怕,只是感到悲伤,他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水形物语》在这种想法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与填充,人设与造型都有着诸多的借鉴。

不过这一次,怪兽活了下来,而人类在臣服中死去。

无论是《美女与野兽》还是《小美人鱼》,许多跨物种爱情故事的最后,非人类的一方往往会脱下怪兽的标签。

《水形物语》拒绝了将神灵屈尊降为人。

Elisa坠入爱河却能自由呼吸,伤口像与生俱来,不再是一种缺陷,反而成为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标志。

怪兽即使不变成人也可以获得真爱。

因为我们知道,其实生活里有些人,根本不如兽。

好莱坞经典歌舞片的浪漫,搭配现实符号的残酷。

剥去纯粹爱情故事的包装,《水形物语》讲述的其实是少数族群在神的引导下反抗霸权,咋样从本质上跨越界限的故事。

“The shape of water”到底是啥?

是神,是鱼人,是无处不在的理解和包容。

托罗的“物语”很简单。

从来是爱而不是恐惧,让我们跨越人与神的界限。

作者:藜照

首发于公众号素人看电影

个人公众号:8点30聊片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