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大祛风中药:荆芥,防风,紫苏叶

 mjx1234图书馆 2019-02-02
张机书友会 2018-11-06 08:47:12

荆芥

辛,温,入肺、肝经。祛风解表有专长。《神农本草经》(以后简称《本经》)云其“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其气轻扬,专走肌肤,不似防风祛风能深入骨肉。我认为荆芥具有解毒、止痒、利咽喉三大作用。

1.解毒

本品辛温,发散风寒,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无论风寒、风热,都可使用。凡一切感冒,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咳嗽,鼻塞等症,均选用之,以其能解表邪,解病毒也。

观《摄生众妙方》之荆芥败毒散,治疮肿初起,便是解毒先例,不过彼用于外科,我用于内科而已。

2.止痒

《医宗金鉴》消风散,治皮肤病痒,首列荆芥散风止痒。荆芥内服或煎汤洗浴,对皮肤痒症皆有显效。

既能止外痒,当然能止内痒。感冒咳嗽,患者多先觉喉痒。同时才迸发咳嗽。荆芥擅长止痒散邪,服用后,咽喉痒除,咳嗽也随之缓减。是借鉴成方,由外及内的思路。

3.利咽喉

《三因极一病证方沦》荆芥汤,治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咽之痛甚。组成荆芥汤的荆芥、桔梗、甘草三味药,《医学心悟》止嗽散全都收入,我又推而广之,用治瘖症。凡外感咳嗽,伴有声嗄或失音,或发音困难者。认为是风邪结而不散,属于“金实不鸣”,必用荆芥汤祛风散结,利咽喉。屡用多验。

防风

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擅长祛风胜湿。《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本品解表散寒。兼能除湿,多用于风湿痹痛,不宜用于风热各证。

1.疗风寒外感、湿痰内泛之咳嗽

我的经验方为防风平胃二陈汤,以防风泻肺中实邪;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满宽胸,亦降气逆;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的综合功效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无一味直接止咳药而咳可止。

2.治胸痒

咳嗽喉痒者用荆芥,咳嗽胸痒者用防风。胸中作痒而咳,是肺之气管中有风,非荆芥可散。我用防风深入托出而散之,非常有效。如属上焦津液亏乏或阴虚火炎而致胸痒干咳者,当忌防风之辛散。

3.解流行感冒病毒

凡属流行感冒所致的咳嗽、头痛、肢体酸痛等症,服用防风后,周身出汗,病毒解散,咳嗽因而减轻。防风也治咽喉不利,喉间有痰水上泛而咳。但不宜于咽喉干燥的患者。

紫苏叶

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宽中行气。《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紫苏之苏,有舒散之义,故凡气弱表虚而无风寒外感者以及出血证,均应慎用。

1.治咳血

《洄溪医案·痰喘》记载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咳血症,又感冒风寒,竟成痰喘,不能平卧,日夜俯几而坐。徐大椿诊断为“小青龙证”,迳投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等品而效,谓“急则治标”。咳血症又因风寒痰喘,不避辛温发散而效,并未动血,对我启迪较大。

在临证中遇到外感风寒咳嗽,痰中带血者,试用苏叶5~6g,蘸醋以后,炒干。入煎剂,既散风寒。亦止痰血,取效较捷。是取苏叶“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以代麻、辛、桂、姜,取醋之酸收,以代小青龙汤中之五味子也。如率投阴柔药止血,则留邪,病必纠缠。

2.治喘嗽

《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主药,治疗痰涎壅盛,咳喘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之证。据临证观察,斯证多因外感风寒所诱发,所以我喜用苏叶,不用苏子,取其散寒、宽中行气,用桂枝不用肉桂,取其走肌表而无须温肾纳气。对于“风寒咳嗽痰涎喘”,疗效益佳。乃变原方之降为散矣。

按:荆芥、防风、紫苏叶,均属辛温表散之品,惟同中亦有异。荆芥轻扬走肌肤,止咽喉痒;防风祛风胜湿,入肌肉,治胸中痒;苏叶味辛入肺,色紫入血,外散皮毛,内舒胸膈,解郁利气。

三味俱能解毒,然亦各有侧重。荆芥长于解疮痒之毒;防风长于解流感之毒;苏叶善治鱼蟹之毒。用药时应加区别,不宜混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