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蒂文·斯洛曼 菲利普·费恩巴赫《知识的错觉》笔记

 顿悟渐修 2019-02-02
◆ 推荐序 无知怎么破解?没人知道

>> 行为经济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的论证已表明,人类的大多数决策都不过是情绪使然和拇指法则的产物,而非来自理性的分析

>> 人类鲜有独立思考的时候。相反地,我们会采取群体思考的方式。正如族人共同养育后代,发明工具、化解纷争、治愈疾病也都需要群策群力。

>> 让智人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地球的并非我们的个人理性,而是那无与伦比的群体思考力。

◆ 前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 思维的功能可以是对世界的表征——在我们的脑中构建一个按要素对应现实世界的模型。思维还赋予我们语言能力,使人际沟通成为可能。

>> 解决问题与做出决策的能力也是思维的产物。

>> 我们有理由相信行动是先于思维而存在的。即使是最原始的有机生物体也具备行动能力。在演化早期出现的单细胞生物也会进食、移动和繁殖。它们有所行动;它们用行动改变世界。

>> 想要在新环境中有行动能力,需要具备对世界运行规则深层次、规律性的理解,而非拘泥于表面的细节。

>> 自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在其团体、氏族或社会内部已发展出了各有特色的专职领域。

>> 合作由此而生。社会性、群体化生活的主要好处便是易于分享我们的技能和知识。

>> 思维的本质是缜密地使用无论源自内在还是外在的知识。由于无法精确地划分知识来自内在还是外在,我们便生活于知识的错觉之中。

>> 对理解力局限性的认识应使我们更加谦卑,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

>> 社会问题有复杂的因和难以预测的果,我们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了解某一情势的内在含义,甚至连专家的意见都显得微不足道。

>> 相较于欣然接受复杂性的存在,人们更倾向于跟从一个或另一个社会信条而人云亦云。因为我们的知识是与他人缠绕在一起的,知识共同体塑造着我们的信念和态度。

>> 知识的错觉对社会的演进和技术的未来走向也影响深远。随着技术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个人已无法完全理解。现代化的飞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飞行由飞行员与可控的自动化系统协力完成。关于操纵飞机的知识储存于飞行员、仪器设备和系统设计师身上。知识的共享是如此天衣无缝,以致飞行员或许根本意识不到他们彼此间理解上的差异。

◆ 我们究竟有多无知

>> 兰道尔使用了几种巧妙的手法以测量人们的知识量。

>> 他估计了成年人的平均词汇量并计算出储存这些信息所需的字节数量,并用这一结果推算了成年人的平均知识量,其结果是0.5GB。

>> 兰道尔计算了人们究竟掌握多少信息,即人脑的知识库到底有多大。假设人们在70年的寿命中这一习得知识的速度始终恒定,他所尝试过的每一种测量方法大都指向同一个答案:1GB。

>> 一味追求大存储量的记忆体是徒劳的,因为我们的记忆不可能穷尽这个世界。

>> 人脑不像电脑一样只依赖一个中央处理器,用写入和读取记忆的方式思考。

>> 人们的思考还依赖于他们的躯体,他们身处的世界,以及其他人的心智。

>> 据丰田汽车称,现代汽车约包含三万个部件。[插图]但它们真正的复杂性并不在于部件的数量,而是这些部件有多少种设计方案以及有多少种组装方式。

>> 人造物的复杂性同自然界的复杂程度比起来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 复杂性随着多细胞生物的出现而成倍上升。

>> 试想一下神经系统,连一只海参都有18 000个神经元。

>> 果蝇和龙虾

>> 大概有超过10万个神经元来处理信息。蜜蜂有将近100万个神经元在工作。

>> 老鼠约有两亿个神经元,猫有近10亿个,而人类则在1 000亿个左右。

>> 大脑皮层是大脑最近才被开发的部分,有大约200亿个神经元,其复杂性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

>> 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

>> 他的著名言论之一是关于区分无知的几个层次:知道自己知道,这指的是我们对自己已知什么心知肚明;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说,我们对自己不知道什么有自知之明;还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指的是我们对未知的愚昧无知。

>> 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这样诠释混沌理论如何将复杂性引入历史研究:“一开始没来由的小小异动引发的后果如瀑布般倾泻而出,回首一切,恍然间有种命中注定之感。起初哪怕只是轻轻一推,历史的车轮就会驶入不同的轨道,从这一点开始即分道扬镳。始于微不足道的改变,终于大相径庭的结局。”

>> 古尔德对过往事件的不可避免性的观察结论,正是对人类无知的深刻洞见。

◆ 一个好大脑

>> 动物与植物之间

>> 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动物能够做出一些复杂精巧的动作,它们能够以多种方式应对所处的环境。

>> 一旦动物发展出神经元和神经系统,其行为的复杂性骤然猛增。

◆ 明察秋毫的大脑

>> 马蹄蟹

>> 每只眼睛由被称为小眼的约800个感光细胞组成。

>> 巴洛的发现表明马蹄蟹视觉系统的侧向抑制机制对求偶交配至关重要。巴洛制造了一些形状、颜色各异的注水泥套管,并在交配季节将它们置于海滩上。就像捕蝇草一样,事实证明,雄性马蹄蟹也不够聪明。它们不断地试图和这些注水泥套管交配。

>> 马蹄蟹还是很容易上彩色水泥块的当,因为它所针对的反应目标的属性太过单一。

>> 面部处理系统从每个我们所见的角度精密地提取了一张面孔的深层属性,我们可以据此从其他人脸中辨识出某一个。

>> 人类可以侦测到瞳距或口、鼻、目纵向相对位置的细微变化。

>> 上述对人脸感知的解释同样适用于所有知觉类型。变得聪明即意味着有能力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洪流中攫取更深层、更抽象的信息。

>> 更深层、更抽象的信息之所以大有助益,是因为它们能够被用于从无限可能的排列组合中提取出那些我们感兴趣的部分,而不用管这些兴趣点是怎么产生的。

>>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仰赖这种抽象信息辨别事物,却浑然不觉。

◆ 富内斯的诅咒

>> 事无巨细的记忆阻碍了对更深层本质的聚焦,即那些能让我们辨识出新、旧情形相似之处并做出有效行动的通则。

>> 智慧生物比之竞争者更有机会生存下来,是因为它们更善于采取那些能在短期和长期内受益的行动。

>> 这对理解知识的错觉至关重要:储存细节无益于有效行动;通常,全局概貌才是我们需要的。

◆ 因果推理大师

>> 思考的目的是在当前给定情境下选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这要求我们能洞悉、识别那些深藏和贯穿在不同情势之中的恒量。

>> 正如人们不相信联系是任意的(巴甫洛夫想象中的人类行为),人们也不是按照逻辑演绎做日常推理,而是用因果分析。

>> 学习的精髓在于,我们精进的能力不会立竿见影,而是在多年以后才凸显其价值。

>> 我们所擅长的因果分析不仅针对客观实物和社会流变,还包括精神和心理层面遇到的问题。

◆ 推理的正向和逆向

>> 因果推理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也是心智的主要任务,但其各个面向也有难易之分。我们的推理有正向和逆向两种。

>> 正向推理是思考如何由因导果。

>> 逆向推理是由果推因的推理。

>> 对人类而言,正向推理,即由因导果,比诊断式的由果推因更容易一些。例如,医生更容易推测一名胃溃疡患者有腹痛症状,而不是由腹痛得出他患有胃溃疡的结论。逆向推理也比正向推理更耗时。由果推因的逆向推理或许很难,但人类也正是因此而与众(动物)不同。

◆ 讲故事的能力

>> 讲故事是我们对一系列事件建立因果意识的自然本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处都能看到故事。

>> 讲故事要求我们做一些唯人类之能力所及的事。这需要我们运用对世界因果机制的理解,建立对整个世界的思考。

>> 想象另一种世界是人类思维重要的一部分。它被称为反事实思考,你可以体会到,这取决于我们进行因果式推理的能力。

>> 反事实的思考能力使得人们能够同时做出非凡和平凡的行为。

>> 人类最伟大的一部分发现皆源于反事实的思维实验。

>> 心理学家指出,故事建构了我们从个体自我到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

>> 我们讲述关于过去的故事,我们追忆往昔并赋予它们浪漫色彩。我们讲述关于未来的故事,我们畅想未来并赋予它们奇幻色彩。我们还讲述关于现在的故事,我们建构出自我并开始白日做梦。所有这一切都是关于挖掘原因和预见结果的。

>> 故事被用于在人群中传播因果信息和教训,同时也被用于分享经验、组建集体式的共同记忆,并表明和宣称一种态度。当一个共同体认同一段特定的故事时,他们也正在接受故事暗含的立场。

>> 故事通常属于一个共同体,而不是某个人,而且这些故事与其共同的信仰体系密切相连。

>> 故事或许是独立客观存在的实物,但要讲述它们需要个体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认知系统。我们已看到,认知系统中有关因果的表现和推理能力是有限的,仅凭我们个人无法应对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这无疑是为什么故事倾向于简化,且有时过度简化。

◆ 两种思维

>> 即使并非所有直觉都与激情有关,我们的冲动也与某些特定的直觉相伴相生。因此,直觉和激情是不一样的,但非常相近。直觉和欲望二者能够相互配合,也都能与慎思相对抗。

◆ 直觉、慎思与解释性深度错觉

>> 错觉是直觉的产物

>> 。我们思索事物如何自发而不费吹灰之力地运行。但是当我们深入考虑我们拥有的知识的时候,错觉就不堪一击了。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不是每个人都会被错觉所击败。

◆ 第五章 身体记忆卡和世界存储器

>> 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所主张的人类智慧二元论之遗风。笛卡儿认为人类的心智并非物理存在之实体,它完全不同于物质性的肉体。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表示我乃能思者,反映出他的自我认同,即以智识证存在,源于思考能力,而非肉体之躯。

◆ 大脑,心智的一环

>> 思维不止活跃在脑内的舞台上,它还负责调动储存在大脑、身体以及世界各地的知识以成就智慧的行动。换句话说,心智并非附属于大脑的一部分。恰恰相反,大脑是心智的一环。大脑及其他相关部件都是受心智操控,用来处理信息的工具。

◆ 狩猎共同体

>> 心智的一项关键特质:其演化历程不是个体独自奋斗之路,而是群体协作的过程。连思维的演化都是彼此相依,结合在一起的。

◆ 智力爆炸

>> 现代人类的大脑重量大约是其祖先原始人类的三倍。[插图]人类学家把这种脑容量的猛增称作脑化(encephalization,其中“encephalic”意即与大脑有关的)。

◆ 共享意向性

>> 人类具备一项其他机器或动物的认知系统均不可企及的能力:与他人共享对某事的注意力。

>> 黑猩猩和其他猿类也是高级动物,但它们无法共享人类的意向。猿类可以循着人类的视线看人之所视,但对游戏中人类所指之事物就无法领会了。它们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游戏中特指的那样物品上,也不知道人类正和它们聚焦于同一件东西。

>> 手势是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手势传递信息(指指点点或动作模仿)、表达共鸣(张开或抱紧手臂)或提出请求(向某人招手或点头示意)。9个月大的人类婴儿会用手势将他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关注的事物上去。相比之下,黑猩猩和其他猿类的手势仅供操作之用,向同伴示范动作或对要求做出回应。人类用手势来共情,猿类用手势来把事情做完。

>> 孩子们为了获得参与感而想要参加游戏,黑猩猩则无法领会参与的意义所在。

>> 共享意向性的能力支持的或许是人类最重要的才能:储存并将知识一代代传递下去的能力。这便是人类学家所谓的文化累积。

>> 知识的传递由我们的社会脑通过语言、合作以及劳动分工逐渐创造出文化。这是人类制胜宝典中最关键的绝招之一。

◆ 作为常态的团队合作

>> 语言、记忆、注意力,所有的心智功能皆通过认知劳动的分化分配到整个社群中。

◆ 模糊的知识边界

>> 在一个知识共同体当中,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的权限。

◆ 为共同体而生

>> 人类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至少当我们保持一致时,我们表征的是同一片小小的世界,即使各自持有不同的信息碎片。这反映了集体性知识的第二个特性:共同体中持有不同知识片段的成员之间必须能包容共存。

>> 我们有关事物的知识须结构化,以便我们期望借由他人补全的部分能填对地方。

◆ 知识共同体的代价与好处

>> 知识的错觉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知识共同体当中,而且我们无法区分哪些知识是内化了的,哪些根本不在我们脑袋里。我们自以为那些有关事物运行规则的知识是印在自己脑袋里的,而事实上我们从周遭环境及他人身上获取了很多。

>> 我们知识库的绝大部分都存储于这世界和我们的社群里。多数人的理解力仅限于意识到知识就在那里。高级的理解力通常还包括知道可以去哪里获取知识。

>> 知识的诅咒即我们倾向于认为吾之所想即人之所想。在知识的错觉中,我们倾向于认为人之所思即吾之所思。这两种情况的共性是,我们都分不清谁到底知道些什么。

>> 由于我们混淆了内化的知识和可获取的外在知识,我们远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知何其浅薄。

◆ 思想的延伸

>> 基因演变与技术变革共同串联起我们的演化史。

>> 我们的前辈从使用边缘锋利的石块起家,之后的几代人发现了火、打造了石斧和刀,接着是鱼叉和长矛,然后有网、钩子、陷阱、套索、弓箭,最终发展到农耕。以上各项技术变革都伴随着其他促进现代人类形成的变迁:文化、行为和遗传基因的改变。

>> 大脑都把我们使用的工具看作身体的一部分。故此,技术没什么非自然之处。相反,运用技术恰恰是造就人类的要件之一。

>> 我们生活在一个分享知识的共同体当中,每个个体都无法分辨出知识到底储存在自己还是别人的脑袋里。这引发了深度错觉:当我对个人理解力进行自评时,他人的想法也被纳入其中,因而,我对自己的理解力的自我评价比实际上更好。

◆ 无法共享意向性的技术

>> 机器是工具,而非追寻共同目标的真正伙伴。

>> 与自我意识如影随形的能力之一是反思能力。人们能够随时观察并评估自己的行为,能够后退一步审视自己所为以及环境现况。他们甚至可以审视一部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意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部分)。

>> 人类的关键作用在于监督,待在那儿避免大祸临头就好。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在于,没人拿得到能掌握和控制现代复杂技术的全部知识。

◆ 与系统一起工作

>> 众包的力量和协作平台的成功,显示出真正的超级智能不是那些能够打败人类的未来机器。超级智能是在用知识共同体改变世界。

◆ 错误的因果模型

>> 辐射是能量的发射,可见光和微波都属于辐射线。放射性是不稳定原子的衰变,会放射出对生物造成损害的高能辐射。

◆ 解释你的立场

>> 通常当人们在谈论政治时,他们并没有调用因果性的解释。大多数有关政策的讨论都是关于我们的信仰和作为:谁站在我们这一边,这项政策受什么价值操控,那天的新闻里是怎么说的。

>> 因果性的解释可能相当困难,但它有着远超于学习机会之外的益处。因果性解释的美丽之处在于,它需要解释者跳出自己的信念体系。

◆ 价值还是后果

>> 另一个左右人们观点的关键因素也至关重要:有些特定价值在我们看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经过多少讨论、争辩都无法动摇它们。

◆ “无知”的选民

>> 领导者也有责任了解自己的无知,并有效地利用其他人的知识和技能。强而有力的领导者会让身边集聚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真知灼见的人,以此利用知识共同体。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汲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 群智及其影响

>> 风险投资人看重的是团队而非想法。

>> 马丁·路德·金是一代伟人。但或许,他的最伟大之处是他鼓舞了人们一同努力,排除万难,去实现社会种族观念的变革与追求法律的公平正义。

◆ 发现你的未知

>> 真正的教育包括让你明白有些特定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恐怕不在少数)是你不知道的。懂得留意你的未知,而不是盯着已知的部分。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放下一些傲慢身段,接受你对自己的未知一无所知这一点。


              2019.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