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很多篇关于要怎么复习的文章,都是在讲“如何在预习上要花时间去理解,找到不清不楚的地方,等待上课时的重点听解”云云。 不是说这个方法没有道理,道理是通的,但是时间不等人。 你需要知道“预习—>上课—>复习—>练习&测试”的流程中,上课是最重要的,然后是复习和练习测试,预习是整个学习流程中的“小头”。 也就是说,在预习上花大把时间不值得。 一我们首先要了解预习的目的。 课前的预习不是为了“先熟悉内容,找读不懂看不明白的地方”,而是为了“把握感觉”—为了抓住上课内容的全貌,让老师的讲解(我的知识输入)变得简单容易起来。 怎么说呢,举个例子。 你要开始阅读一本新书,你会不看标题,不看前言后记,不看目录而直接懵懂地进入从头开始阅读的环节吗? 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 上述的步骤其实就是在把握全局,了解作者意图,理解文的构成—其实这花不了多少时间,却是非常必要的步骤,因为经此一步,你在阅读时的理解程度会完全不一样。 之后才是细细阅读的开始。 预习就是为了做之前前面的这件事。 二所以,预习无需长时间,求快速,一门课程5分钟即可。 方法如下:
总之预习时记住要抓全貌,不要围绕懂与不懂的细节纠缠,关键在于先要把课题和主题是什么搞清楚。 当然,如果像我们的一个学生,每天3点半早起学习,时间充裕,预习上多花点时间阅读理解,不懂查询或者划线,等待上课时的分解,这样做自然也很好。 三为什么说“预习—>上课—>复习—>练习&测试”的学习流程中,上课是最重要的环节,必须全力听讲思考? 因为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视点出发,预习、复习多半用到的只是视觉,看为主。 但是上课不一样。 上课是老师讲授,你要听,要记笔记,有时候还会读上一读,然后你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转,要思考,还会有随时可能要回答问题的压力。 可以说,上课是把学习记忆的基本,听、记、看、想、说等的五感全开,并且人为制造紧迫感的最佳学习时段。 所以,上课不好好听讲绝对是大损失。 四我的朋友也开了时下热门的小学课程辅导提高班,他的一节课的时间定位是50分钟(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点长)。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