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先看这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东方生风, 风气生于东方。 东方对应的是春天,气候温和, 春季多风。 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 木火土金水是地之五行。 天之气生地之五行。 东方属木,东方应春。 Q:东方属木,东方应春。什么意思? A:@冷艳 这是五行规律啦,记住就行。 由天之六气来生地之五行,由天气来生地气,这是一种规律。 “木生酸”,按五味来说、木为酸。 “酸生肝”,在人体五脏来说,酸味入肝。 酸味的药、食有助长、滋养肝的作用。 “肝生筋”,这就是按肝和筋在人体中它属于一个功能活动系统. 那么肝系统就和春、和风,和温暖,和酸,和木相联系的。 在人体中,有和筋相联系的。 肝是木性之脏。 木的特性是柔和,喜欢舒展。 所谓木喜条达,这就是它的特性。 而筋也是柔和的。 如果筋不柔和了就不好了, 筋的活动是需要血来滋养的。 肝又藏血, 所以肝生筋。 下一句, “筋生心”,这就不那么直接好理解了。 意思是说,木生火,肝是木之脏,心是火之脏。 这是五行的相生关系, 下一句“肝主目”,这个好理解,肝开窍于目。 看下面一段。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这句对照上面来看。 东方是五方的第一方, 从整个文章来看,其他四方都没有这样的描述。 历代很多医家认为这段是注解多出来的文字。 不是原文的内容。 继续看下面一句。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这里”神”还是说的自然规律。 春天,东方,肝脏相应的。 它的规律在天就是风。 在地为木, 在人体为筋。 在人体的脏器中就是肝。 这么一个系列。 在色为苍,苍青之色。 在音为角,五音之一。 五音分别是角徵宫商羽,角之音就属于木之音。 在声为呼,发出的声音就是呼叫、呼喊,大呼小叫是肝之声。 这肝之声为呼可不是就像我们所说的以生气了就高呼。 生气了,肝主怒,这种呼属于病态。 比如有的人一睡觉就呼叫,呼喊。 这种就要从肝来论治。 这种需要养肝敛魂,因为肝藏魂。 这个和白天那种生气了的呼喊不是一回事。 这种是因为肝不藏魂了。 “在变动为握”,“变动”就不是正常状态了。 变就是变异、变化,是病态,产生病态的时候就握拳、抽搐, 因为肝主筋、肝主风,风的特性是动。 昨天谈过。 “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这就好理解了。 继续看后面几句。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前面是按照五行相生关系。 这几句是按照五行相克关系。 五行中金克木。 悲属于肺金,金克肝木。 不知大家听过这样一个治法没有。 以情治情, 以情相胜。 这个方法原理就是从这里来的。 一种情绪可以制约另外一种情绪。 @wendily 比如说无聊了,这种情绪,遇到一开心的事,一笑,就不觉得无聊了,找到一个目标,有所期待了,以开心就不觉得无聊了。 另外,比如生气了,发怒了,悲伤了,怎么消去这些情绪呢? 很多突然大声哭一回,哭完了气就消了。 如果老是瞪眼拉脸的,怒气不消。这就是悲胜怒的现象。 下一句“风伤筋”,风和木之气是相通的,肝也属于木,所以风邪伤筋。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对于这段,总的来说,是阴阳五行和天地人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这段说的是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 简化的叫时脏阴阳系统。 在黄帝内经里谈到的藏象, 这个藏,是时脏阴阳的系统, 再简化就是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了, 也就是说是在研究系统的问题,不是具体某一个脏器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