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遇上阴阳五行,解说未知的五行学说!

 qlxzwx 2015-08-17

??

小编导读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即或是很多非中医人士,提起《黄帝内经》,也能略说一二,甚至是津津乐道。说到五行,您肯定一点儿都不陌生,当古老的五行学说遇上中医,碰撞出来的火花,却令很多人费解,觉得五行学说很抽象。五行学说与中医那丝丝缕缕的瓜葛,就让《黄帝内经》来慢慢解读吧!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渊源于远古时代。大约在夏代就出现了“五行”的名称。到了春秋时期对五行的记述日渐增多,主要指生活生产中时刻不离的五种物质,如《尚书·大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古人运用生活中最基本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五材,依照五材之性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来说明事物的变化规律。而真正比较深入地认识五行的特性及其相生相胜的关系,并加以概括、抽象成为哲学范畴则是在战国时期。如《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阴阳家邹衍首先提出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的五行相胜次序。在《管子》《吕氏春秋》中,五行与春、夏、长夏、秋、冬相配的顺序来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次序已经形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意思是说,天之四时对应于人的五脏五气。四时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行则水为寒、火为暑、金为燥、土为湿、木为风。故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其在于人,有五脏化五气,心气主喜,肝气主怒,肺气主悲,脾气主忧,肾气主恐,以生喜怒悲忧恐。“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意思是在方位是东方,在四时为春季,在六气为风,在五行为木,木主酸味,是五行五味归于天地之气。“酸生肝,肝生筋”。肝者人之脏,筋者人之体。人有五体,而五体复有所生,故筋生心;五脏各有所主,肝开窍于目。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用五运五行与天地人三才相合的理念把自然现象与人体生理功能归纳在一起:五行中的木,在东方生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体为筋,在色为青,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情志为怒,都属于人体肝脏所属所主。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在情志方面,肝主怒,故怒伤肝;悲为肺之情,肺在五行属金,故悲能胜怒(金克制木),是情志相胜;风伤筋,燥胜风,是金之燥可以克制风木,是伤于气者以气相胜;酸伤筋,辛胜酸,是酸味伤筋,辛味可以胜酸。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是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合化于五行土金水木火。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进一步说:“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衰之变,此其常也。”五运化气,更立其岁,甲己土胜,乙庚金胜,丙辛水胜,丁壬木胜,戊癸火胜。故各有所胜,其中有盛衰虚实之变,是其常理,实际是天干合化把阴阳和五行融为一体。天干合化五行是阴阳和五行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气化功能。天干合化五行是古人观察天象得出的结论,是宇宙运行的一种规律。按广义全息理论概念:一个大系统中存在很多相对独立的小系统,人是宇宙这个大系统之中一个相对的小系统,所以人体包含了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这就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天人相应”理念。

《内经》依据五行的属性,结合具体事物的不同形质、形态、功能、作用等,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事物进行明确的归类。于是,不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天象、颜色、音声、气味及动植物等,便成为五个不同的同构系统。同样,对人体的脏腑、形体等组织结构,音声、肤色、脏腑功能、形体动态、精神活动、气质禀赋等生理心理现象及各种千变万化的病理变化和现象,也归纳为五个不同的同构系统,并与自然界的五个系统作了相应的联系。这使复杂多端、漫无头绪的万物及其现象,尤其是人的生理、病理现象等都成为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并成为有条不紊的整体。

五行学说在《内经》中运用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根据五行相生相胜关系来探讨自然界事物之间、人体内部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生,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助长的意思;相胜(即相克),有相互约束、抑制、克服之意。认为事物之间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不是孤立的和不相关联的,而是彼此有机地联系着的。

联系就是既相互资生、促进、助长,又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相生,意味着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消长,功能之间的相互协调;相克,则意味着事物之间的相互斗争和更胜。因此,相生和相克是对立统一的,是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从而推动事物在平衡协调中发展。当然,生克制化的平衡协调是动态的,是相对的,一旦五行中的任何一方出现生或克的太过或不及,就会使它所生、所克和生它、克它的其他四方均发生不及或太过,从而导致整个生克制化的平衡协调遭到破坏,事物的生化和运动也就遭到破坏甚至毁灭。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乘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

中医学理论运用五行来探讨人体的动态平衡和疾病进退演变规律。五脏中,每一脏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是以相生、相克、相反、相成来保持稳态的平衡。在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下,这个稳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而出现乘我、我乘、侮我、我侮的失调关系,这就是病态。对被破坏关系所出现的偏差和病态,进行补偏救弊,抑其太过,补其不足,旨在重建五行生克制化的平衡协调关系。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如下图所示:


五行相生相克图

五行学说辨证法,既从整个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上,又从各个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指导着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具体应用,是中医学辨证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行本于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和核心,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则是它的衍化和逻辑补充。《景岳全书·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就是阴阳五行规律内在的辩证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