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谈的“疗效”,不是说对某种病有百分之几的疗效,来确定其为适应症,或不适应症的意思。而是在针治某种病时,从临床上来观察这种病的收效快慢。 往往有些患者会问:“医生!你看我的病要针灸多少次会好?”医生在答复这个问题时,总觉得有些困难,既要答复得比较准确,又要避免引起病员的焦虑不安,我们可以从临床上实际观察。 一、未针前中医是以望、闻、问、切来确定病情,依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来作出治病方针的。虽有“针家不诊”之说,认为只需从口头上问明所苦而下针,实际上不应如此简单;还是从望、闻、问、切四诊上来决定取穴和补泻,并可借此作出收效迟速的初步估计。 望患者两目有无精神,面部色泽盛衰老嫩。听声音的强弱。问明病的新久和情况。诊察脉搏的强弱、大小、快慢。然后决定取穴的部位和针灸刺激的强弱,并可预测出收效的迟速。 例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头晕、失眠,如果患者目光炯炯有神,眼球有少许红丝,面色红润,声音正常,脉象弦溢,虽病起已久,仍应在四肢取穴,如列缺、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行间、隐白等,以下肢取穴较上肢多为宜。刺激用较强的手法,并留针。预测可能迅速收效。 如同一疾病,而患者面目少神,精神疲惫,面色淡,脉虚数,则应从头部、背部及四肢方面平均取穴。如百会、风池、肺俞、心俞、神门、三阴交等,针刺头部、背部诸穴用轻而较长时间的手法。收效预测要经多次的治疗。 又如上肢或下肢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间较短,虽痛苦较甚,艰于行动,但面色尚好,精神正常,则医治时可多取局部及远隔部位经穴针刺,用强刺激手法,预测见效较快。 如同样病症,但发病已久,虽患者勉可行动,且所感痛苦较前者为轻,可是在收效上预测,要较前者迟缓,治疗上应侧重局部取穴,多灸少针。 略举以上两例,说明从四诊中不但决定了治疗方针,而且可以预测出收效的迟速。 二、进针时在临证实践上,针刺务求得气,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针刺的感应。 进针后,在捻转提插中间,能够立刻发生酸胀感觉,或如电击似的麻感,由针下向其他方向放散。例如坐骨神经痛针环跳穴,酸麻直至小趾。肩臂痛针曲池,感应直至肩端或指端。只要进针后,一经提插捻转,就有相当重的针感向外放散的,即可预测疗效良好。如果虽有感应,但不显著,放散距离不远的,则可以预测疗效是有的,可是收效较缓,要多针些时日。如果进针后,并不立刻发生感应,要经过一分钟以上的捻动诱引,才激起一些轻微酸胀,也不向他处放射,但限于针的部位,像这样的情况,非长期针治不可,而且还要针药并用。假如始终不能得气,如针破絮似的,则治愈希望很少。 三、出针后出针之后,针感大部消失,没有疲劳或不适感的,预测疗效迅速。如果出针后,仍有余感,或当时虽觉轻快,过后反更疲惫,或是针后当时轻快,过了半天、一天依然恢复原状的,预测收效较缓。 上述三项中,关于针刺的收效,主要是必须建立在针刺的感应上,所谓“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可是感应的强弱和放散的远近,在操作的手法上,针身的粗细上,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进针的深度,或是太深,或是不及,未能恰如其分,就不易引起针感。所以在用针时,首先要注意深度的探索。古人所谓“或进或退,或按或提,导之引之,候气至而方行针”,说明了行针的方法。关于针身粗细的选用,则依照病员体质而定,体质弱的,针身要细些;体质强的,宜用粗针。 关于以抑制为目的而用强刺激,以兴奋为目的而用轻刺激,原则上是不错的。但在临床实际观察上,却不一定如此。当针下发生感应时,刺激轻重同样可以收到疗效,并不因以抑制为目的的疾病,用了轻刺激而病候恶化,也不会因以兴奋为目的的疾病,用了强刺激而病状加剧。所以刺激的强弱,在得气后无需胶柱鼓瑟,主要的是必须得气。通过上述的临床观察,可以对病员作出较确实的答复了。但如遇不易收效的病,答复时既要确实,又应婉转,应照顾到病员的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