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规》10:人之智与生俱,能自觉能自悟

 道德经学用 2019-02-02

我有一个上海的朋友,她分享了自己儿子中考的经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静能听到智慧声音”的案例。

 

她儿子初中三年的成绩都很一般,常年处于中下水平,而且一不留神还会触底。

但中考成绩一出来,居然与班里的学霸比肩,能进上海的“八大金刚名校”,这让老师和同学都直呼“不可思议”!

 

朋友分析说,这是因为儿子这次考试,跟别的同学不同的是,一路都有道德经的相伴!

 

她儿子已计划就读国际高中,原本可以不用参加中考,但孩子说“我想经历一下”。

所以,她和儿子商量:能否在考试前,争取能诵读道德经100遍?

 

一来,诵读经典可以让你心态平和、生发智慧。

二来,可以做个试验,如果学习传统文化能令你成绩有所提高,你以后就可以跟人分享读道德经的益处,让更多人来读道德经。

 

于是几乎每天上学路上,孩子就在车上读《道德经》。每天,他复习功课时,妈妈也不再催促他、帮他检查,而是在旁边用读经来默默陪伴他。

 

送考那几天,他们母子都如往常一样,朋友每天送他到学校口,回身就去参加国学公益读书会活动。

就这样,母亲很放松,孩子也很放松。

最后,中考成绩出来以后,孩子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整,成绩居然真的逆袭了!

 

朋友很开心,对孩子说:

我要把你这个“中等生逆袭”的故事分享出来,让家有考生的爸妈和孩子也有机会来读道德经,在以后备考过程中多一些信任、少一分焦虑,多一分宽心、少一点担忧。以便轻松、顺利地过关,就像你一样。

 

而孩子对妈妈说:

妈,你能不能不要太强调《道德经》啊?要多强调一下“静心”!

“静心”,才是关键!

 

听了孩子的话,朋友非常佩服儿子的智慧!

确实,只有静心,才能在备考时全神贯注,孩子关注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分数。

只有静心,孩子才能不带着负担地走进考场,确保思路清晰、稳定发挥。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清净为天下正!”

有了静心,孩子和家长能够顺利地应付一场中考;有了静心,我们也能够无惧人生的每一场“考试”。

 

在《父母规》中有这样一段话,告诫父母要护孩子之智:“人之智,与生俱,能自觉,能自悟。揠苗助,徒且误,定静虑,智慧足。”

 

古人说:“静能生慧。”

其实,在教育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成年人只是孩子智慧的“接生婆”——孩子的智慧,不是父母或老师能给予的,我们起到的作用只是一座桥而已。

 

有一个小故事,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

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父亲说:“以这只是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孩子们,特别是有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就像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能对人一生有帮助的是内心的觉醒、品质的亮化!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里面应有尽有,只要我们的内心觉醒,自己的才能和天赋自然会显现。

否则,强求一个人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学习负担,只能适得其反。

 

《学记》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到位:

今之教者,呻其佔(shān)毕,多其讯(suì)言,及于数(sù)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yì)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意是说,如今的老师啊,只知道照本宣科,不容领悟就生硬灌输,一味追求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育缺乏诚意,不能因材施教。

因此违背常理,导致学生厌恶学习,进而怨恨老师,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即使完成了学业,所学也会很快忘记,教育之所以不成功,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父母能给孩子最佳的教育,是修养自己的耐心和爱心,认识到“人之智,与生俱,能自觉,能自悟”。

如果孩子是一条鱼,就让他进入大海,任他遨游;如果孩子是一只小鸟,就给他蓝天,让他飞翔……

 

我们要做的,只是修好自己而已。

当自己宁静了、和谐了、利他了、包容了、充满爱了,孩子自然会成长为孩子应该成为的样子!

 

我们要作把狮子从石头中唤醒的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感悟生命的神奇——这就是教育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逯欣心

201922日,第34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