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观点认为心力衰竭易损期为从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出现至出院后3个月之内。2014年9月,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联合颁布《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运动康复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 A类推荐。但是对于心力衰竭易损期的运动康复并没有颁布专门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比例明显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脏外科手术后的患者低。
2015年,美国的真实世界注册研究显示,在105619例心力衰竭出院的患者中(48%为HFrEF,52%为HFpEF),只有10.4% (12.2%为HFrEF, 8.8%为HFpEF)接受心脏康复的转诊。而在转诊至心脏康复的病人中,更倾向于较年轻、男性、更规范的治疗、更少合并症、PCI术后、CABG术后的患者。所以,有更多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人并没有机会进行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治疗。在中国,虽然没有相关的注册研究数据,但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
2017年的HF-ACTION study(Heart Failure-A Controlled Trial Investigating Outcomes of Exercise Training)是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的里程碑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入选了2331例患者,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运动康复可降低15%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住院,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心肺适应性(VO2max和6分钟步行试验)。2016年ESC指南所引用的一项系统回顾分析(33个临床研究,4740例HFrEF患者)提示:运动康复可降低总体住院和心衰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对生存率却没有影响。
运动康复虽然已公认是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重要部分,但仍有不少问题存在争议:1、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如何?2、心力衰竭患者的理想运动方案是什么?3、是否不同病因、不同类型的心衰患者有不同的获益;4、心力衰竭易损期患者的运动康复应该如何开展并且确保其安全性、依从性?
1、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的获益的临床研究是非常有限的,目前只有一项临床研究(Belardinelli R,2012年)显示连续10年的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获益,提示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主要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减少。
2、运动康复的运动处方遵循FITT原则(Frequency / Intensity / Type / Time),FITT的确立需要针对病人提出个体化方案,心力衰竭的患者运动耐量差异大,更需要个体化处理。VO2max和METS是两个最重要的运动方案制定参考指标,还有目标心率和Borg指数。中等强度持续锻炼(MCT)是传统的运动方式,2016年,Spee RF的临床研究提出高强度间歇锻炼(HIIT)同样有效、安全且患者能耐受,同时能改善生活质量。还有临床试验提出HIIT通过改善左室重构、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内皮功能,从而比MCT更能提高VO2max。但是,2017年发表在Circulation的SMARTEX-HF Trial并没有得出相似的结论。然而,HIIT仍持续得到关注,2018年的一项系统回顾提示,HITT能明显提高Peak VO2,但是强度恢复≤40% Peak VO2或频率≤2次/周是无效的,然而理想的HIIT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目前的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中,同质性疾病通常为HFrEF或缺血性心肌病,对于大部分的临床试验,入选的患者多数有较大的异质性。近年来,HFpEF的诊断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暂无明确的药物能证明能改善其预后,故运动康复对于这部分患者可能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HFpEF的运动康复临床试验,直至2016年只有8个较高异质性的RCT(278例患者)有相关的报道,并不能得出较为确切的关于死亡率和再住院的结论。但是,HFpEF患者通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很可能会从运动康复中获益,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一组亚群。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多个小样本量的RCTs提示运动康复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左室重构、提高VO2peak及内皮功能。2个小样本量的RCTs提示运动康复可改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运动耐量(VO2mean)。但是,ExTraMATCH meta分析没有显示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从运动康复中获益。对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亚群研究则更为鲜见。
4、NYHA I~III级稳定性心力衰竭均可接受运动康复及心肺运动试验(注意排除运动康复及运动试验的禁忌症)。在心力衰竭易损期,患者在出院前应该开始运动康复指导,但无论在欧美发达国家或我国,早期运动康复的比例非常低,2018年欧洲的一项临床研究提示,HFrEF的在院运动康复率只有17%,,出院后的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运动康复率为97%,临床医生对安全性的顾忌可能是主要原因。为提高心力衰竭易损期患者院内运动康复的安全性,除了严格掌握运动试验及运动康复的禁忌症外,还应注意可能增加风险的情况(如过去1-3天内体重有增加或需要使用静脉利尿剂、静息心率≥100bpm、运动时收缩压降低、运动时出现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存在合并症而限制运动耐力)以及掌握停止运动试验或运动锻炼的指征。传统的运动处方制定会参考运动试验的Peak VO2 和AT值,笔者认为,如果患者既往反复心力衰竭发作或心脏明显扩大、心功能差,在心力衰竭易损期的在院运动康复,可参考无创心排的每搏阈作为运动方案制定的参考,可能更为安全。只要易损期院内早期的运动康复能安全地进行,会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可能让患者度过易损期进入稳定期,有望降低患者在易损期的事件发生。
目前有关心力衰竭易损期运动康复有效性随机对照试验一般样本量不大,入选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所以可能还需要更多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和更进一步的分层分析,才能得出更可靠的结论和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