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左丘明收录 公元前656年)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 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 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 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 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 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准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春秋时代的使臣 白话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齐桓公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 因此即使牛马发情互相追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齐国先君太公说:‘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天下九州的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齐国先君可以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县。你们楚国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的祭祀供应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向楚国征收贡物; 周朝先王昭王南巡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先王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河神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楚国的陉这个地方。 鲁僖公四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楚国的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齐国先君与各国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国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左丘明 《齐桓公伐楚》的作者介绍 《齐桓公伐楚》一文收录于《左传》,《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 左丘明约生于周敬王十八年(约前502年),约卒于周惠王元年(约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左丘明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忠于历史,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当世和后世几千年人们广泛赞扬,留下了万古流芳的美名。 左丘明 《齐桓公伐楚》历史背景和作品分析 《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齐桓公伐楚》在记述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直接记述过程,而是把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这样使读者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读者看到了各具特色的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成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作为政治家的管仲,熟悉历史、谙于事故的外交才华;齐桓公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都让读者过目难忘。 《齐桓公伐楚》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特色的外交辞令,但并不做作、生硬;即使针锋相对,咄咄逼人,也没有疾言厉色,语言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表现出作者左丘明纯熟的历史典故掌控能力和高超的语言文字驾驭功底。 诗赞左丘明云: 述行领盈视,论备分在目, 言胜获都尽,记奔靡横前。 盟誓慷慨余,谲诈欺诬见, 恩惠煦如春,纪严凛若霜。 兴邦滋无量,亡国凄可悯, 腴辞润简牍,美句入咏歌。 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工侔之造化,思虑涉鬼神, 著述罕未闻,古今亦卓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