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月廿九说酒道酿

 风吟楼 2019-02-03

    一些年的腊月是小进,没有腊月三十,廿九夜就是除夕夜。

   中国农历历法是以“朔望月周期”来计算一个月的天数;“朔”所在日为初一,是人们完全看不到月亮的时刻;“望”所在日为十五,就是满月的时刻。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朔望月周期”有长有短,农历一年中就出现了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分法。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观测和科学推算加以确定。


   除夕前一日的腊月廿八或廿九日,叫小除夕,今年腊月廿九为小除夕。老习俗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俗语称作“二十九,去打酒”。

    由于在过去的几天中,食物都已经准备就绪了,接下来就是准备酒水了。对于成人来说,在新年大餐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旧时代,许多人承受不起买瓶装的酒,只能用自己的瓶子去酒家里买酒,那里的酒会放在一个大容器里。所以以前“买酒”叫“打酒”。

   酒的历史伴随着人类饮食文化史,因而,传流大量有关造酒的古老的神话和传说。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记有丰富的酒事资料,但是却找不出谁是酒的发明者的确切证据,所以只好去读一读那些传说了。

“猿猴造酒”之说。《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有记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类的祖先是猿猴。古猿猴群居深山老林,野果自然发酵产生酒味。猿猴偶而尝之,发觉味美,便贮藏野果,酝酿成酒。称其“造酒”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是即使猿猴能“造酒”,它与人类酿酒也有着质的区别。因为,它们不可能有意识、有目的地酿酒。所谓猿猴酒充其量是一种带有酒味的野果。科学研究表明,除了猿猴,大象也能醉酒,蜗牛会被啤酒和葡萄酒诱惑。然而,这些反应只不过是动物寻求刺激的一种本能罢了。


“酒星造酒”之说。宋《酒谱》载:“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其实,酒星只是华夏先民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和酒的起源及酒星造酒风马牛不相及的。其余还有“上皇兴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种种传说。确切地说,酒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并不是哪个时代、哪位伟人一下子发明创造出来的。酒的出现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发展的过程。猿猴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它并不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只有在发明了人工酿酒之后才产生了中国的酿酒文化。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酿酒了。可以说,欧洲是葡萄酒的故乡,中国是米酒的故乡。以粮食酿酒大约始于农耕时代,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那时,先人们贮藏粮食引起发霉发芽,产生了天然的曲药。发霉发芽的粮食浸在水里,便发酵成了酒,这便是天然酒。属于天然酒的还有“美人酒”。明人的《偃曙谈馀》说:“琉球造酒,则以水渍米,越宿,令妇人口嚼手搓,取汁为之,名曰米奇。”当时很可能是由妇女在哺乳婴儿时,发现咀嚼后的粮食能够发酵成酒而创造“于美人口中含而造之,一宿而成”的造酒法。


自公元1840年至今,是中国传统酒的变革期,经过长期的白、黄、果、葡、药几类酒的竞相发展,又于西方先进酿酒技术完美结合,使中国酿酒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产生了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和泸州大曲,山西汾酒和竹叶青,陕西西凤,河南杜康,江苏洋河大曲,北京莲花白,江西沉缸,广东肉冰烧和珍珠红等等,不胜枚举。酒的产生衍生出了酒具、酒俗、酒诗文等酒文化,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谷,年复一年地收;酒,年复一年地流。数千年来,在偌大的国土上,几乎可以说,无处不酿酒,无人不饮酒。酿了数千年的酒,饮了数千年的酒。酒必有诗,诗必有酒,中国的诗是酒的诗,中国的文学是酒的文学。


  从《诗经》的“宾之初筵”(《小雅》)、“瓠叶”(《小雅》)、“荡”(《大雅》)有“駜”(《鲁颂》)之章),到《楚辞》的“奠桂酒兮椒浆”(《东皇太一》)、《短歌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文选》、《全唐诗》到《酒词》、《酒颂》;数不尽的斐然大赋、五字七言,多叙酒之事、歌酒之章!屈子、荆卿、高阳酒徒、蜀都长卿,孔北海、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贺、王昌龄、子瞻(苏轼)、鲁直(黄庭坚)、务观(陆游)、同叔(晏殊)、耆卿(柳永字)、尧章(姜虁),文翰林(征明),袁中郎(宏道),归愚(沈德潜)、板桥(郑燮)、随园(袁枚),渔阳(王士祯)、北江(洪亮吉)、龚定庵……万千才子,无数酒郎!

 在潮汕,因酒能行气暖身,人们视糯米酒为补酒,用于时年八节、冬天进补、妇女坐月子时炊炖益气,如“蛋酒”、“炖鸡精”都是“月内”专利,故有俗语:“不要谝老娘唔识食蛋酒”,但祭祖拜神就要选用高度白酒。

 糯米酒一般呈黄褐暗红之色,农家自酿自用,方法简单,就是将糯米炊熟放冷,装入深钵或陶瓮,加上酵母,封缠湿布,加物压紧,日至开封而酒成,本地人将这种土酿方法称之为革酒”。或许正是这种原因,潮人对于饮酒不叫“喝酒”而称之为“食酒”。这是用珍贵的粮食“革”出来的补品,与糜饭一样是用来“食”的。正因为珍贵更必须慢慢的品,于是,才有更儒雅的说法“啉酒”。

事实上“饮”的古文字是一个会意字:左下方是一个酒坛(酉),右边是人形,左上方是人张大嘴巴伸出舌头向酒坛饮酒。“食酒”并不是土话,《论语·乡党》中就“有沽酒市脯不食”之句,《汉书·于定国传》也有:“余病痞不能食酒,至是醉焉。”至近代还保留此用法。又如《水浒传》第十八回:“兄弟好村!你不要做声,只顾食酒罢了。”斯文点说,喝酒就叫做“啉酒”,小口喝,有品赏的意思。啉,饮(酒)也。如:“来去啉二杯(去喝两盅)。'这也是个古语词,《广韵》平声覃韵:“啉,酒巡匝曰啉。”《集韵》平声覃韵:“啉……一说饮毕曰啉。”在某些场合可以豪放点,小口连着喝,这是家乡说的“哷酒”,至于“干杯”就要“咶”了。

潮人细腻,“食酒”为补,“啉酒”为礼,“哷酒”为雅,“咶酒”就算豪放吧。“有礼之会,无酒不行”,小除夕酬酒,当啉之!

 切切:啉酒不开车,违礼更违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