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茶,把生活泡出情怀 家里的茶沏好了, 快回家吧! 唐·周昉《宫乐图》 如同深植血脉的基因,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守望,因为它总是和家如影随形,令人魂牵梦萦。 家,就像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温暖而安妥的襁褓。 当锅中煮起香甜的腊八粥时,当蒸笼里热气腾腾地蒸起年糕时,当红彤彤的腊肠挂在太阳底下时……年味渐浓,乡思渐浓。 味觉是牵引着人们回家最直接、最深刻的诱因。1700多年前,秋风吹起了张翰心底关于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记忆,便决绝地结束了宦游,罢官返乡。天真浪漫的味觉乡愁,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张翰是幸运的。在那为仕途功名而奔忙的遥远年代,背井离乡的结局,有时是衣锦还乡,有时是卸甲归田。但,更多时候是死生契阔,一去不返。 一杯香茗亦可让游子思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燎火委虚烬,儿童衒彩衣。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每逢佳节,喜庆欢腾不仅无法冲淡游子心头浓郁的愁云,反而更添几分乡愁。 每当孤单落寞汹涌来袭时,身在异乡的文人墨客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端起酒杯,痛快地浮一大白。甚至,他们自欺欺人地以为:“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相比之下,宋祁要淡然超拔得多: 故岁时光漏中去,新正甲子卷中开。 迎新送故只如此,且尽灯前蓝尾杯。 ——宋祁《甲申首岁》 灯下展卷,饮酒守岁,过年也不过如此吧。 酒是消愁药,茶是清醒剂。酒与茶的优劣是非,早已被评说了好几千年。 “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这是淳真质朴的友情。 “薄酒一谈一笑胜茶,万里封侯不如还家。”“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这是知足常乐、闲适自在的人生姿态。 “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酒固道广,茶亦德素。”这是类似于“好好先生”的狡黠之论,茶酒都好,谁都不得罪。 尽管三国时的孙皓以茶代酒,为饮宴文化开了一个好头。然而,在乡愁面前,沉醉清醒又如何呢?茶酒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或是一个媒介,借以品尝回味想家念家的滋味。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无闲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魏初《鹧鸪天》 日暮乡关,残照归鸦,满腹惆怅,心事无限。临风惋叹,归老田园、享受天伦竟成奢望。然而,当酒难以消弭乡愁时,苏轼还是拈起了茶盏。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一个清寂寒凉的春晨,苏轼登上一座隐陋的城台远眺。半壕春水一城花,濛濛轻雨,沾满了凄冷的思念,浸湿了羁旅的苦楚。 想要借酒浇愁,却发现,酒入愁肠愁更愁。故乡依然是在那山重水阔的远方,牵萦着幽思,赶不走,更回不去。握在手心的只有满满的乡愁,纵无凄厉的沉吟,胸中汹涌如潮的愁绪也早已将人淹没。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山迢迢,水迢迢,思念的深邃终究敌不过空间的广袤。与其痴痴地想,倒不如燃起一簇薪火,驱走湿漉漉的愁;煮沸一瓮甘泉,消散郁结的块垒;再啜饮一杯新茶,抚平百结的愁肠。甘润的茶汤,在舌尖发酵之后,沁入心怀,将阴晦一扫而光,顿然春风盈袖,豁然开朗。 那座旧城台,也便有了名字。它叫:超然台。 明代的叶子奇也在一盏清茗里超然物外,随缘喜乐。 清坐无憀独客来,一瓶春水自煎茶。 寒梅几树迎春早,细雨微风看落花。 ——叶子奇《己亥元日寓舍独坐对雨》 清坐煎茶,对雨看花,把握当下最简单的快乐。 莼鲈之思,是味觉在游子身上沦肌浃髓的烙印,而茶与酒,亦是借由味觉来抚慰回家的渴望。 一道好菜可以唤回游子漂泊的心,一杯香茗亦可让游子思归。茶是故乡浓。它之所以香浓,不正是沾染了游子浓酽的乡愁吗? 在旅途的尽头,总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杯温热的茶在等你 生在茶乡的游子,在远走他乡的时候,除了带上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总是不忘把家乡茶带上。当心被离情愁绪浸染时,喝一杯家乡茶,熟悉的茶香茶汤里,透着一路跟来的家味道。迷离惝恍中,仿佛就在家中。袅袅的茶烟中,依稀看到了一双盼归的眼神。 于是,当春节近了,游子们迫不及待地把乡思装进行囊,踽踽地穿过拥挤的人潮,踏上归程。即使路途再遥远,行旅再艰辛,但只要一想到全家团聚、围桌谈笑的温馨,疲惫就会烟消云散。因为,你知道,在旅途的尽头,总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杯温热的茶在等你。 春节至,茶香起,可缓缓归矣。 ·END· |
|
来自: 昵称49030363 > 《情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