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的人,不论把自己定位到什么水平,都想听听别人对自己照片的看法。说好的当然开心,尽管不一定照单全收;说不好的那一定是不高兴,首先是怪他没看懂。即便是那些业内名嘴在台上侃侃而谈,听者也要有一个“你说的靠谱吗?”这样提出疑问的独立思考的冲动。 那么点评照片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让我们欣然接受又有所获益? 下面是我编译自帕特里克.弗兰克的关于视觉艺术形式的一本书中的内容。 照片中到底是什么内容让你舍得花时间去看? 画面看上去很新颖? 故事让你很感动? 摄影师创作技巧娴熟? 评判一幅作品依据什么样的标准? 谁有资格做出评判? 不论我们观看一幅作品,还是阅读对这幅作品的点评,大都会在心中出现以上这些问题。常常听人说“我不懂艺术,但是我知道喜欢什么。”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都要经历很多次表达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选择);喜欢某种东西的哪一点(评价)。 对于摄影师而言,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和评价的过程。 对于观看者而言,如何评价一幅照片?如何判定这张照片的价值呢? 这就是: “艺术批评”——点评照片可以归纳到艺术批评的范畴内。 艺术批评是指对艺术作品做出鉴赏性的评判,不管你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要给出充分的理由。我们每个人都做过这样的鉴赏性评判。 那么专业艺术批评家的评判与我们普通人的观感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艺术批评”一定要有根有据、逻辑严谨,让人心服口服。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下面三个基本的理论体系去评判摄影作品的: 形式理论。形式理论关注照片的画面构成(构图)以及如何受到前人作品的影响。 背景理论。背景理论是把摄影作品当做一种文化或者价值体系背景下的一个产物。 表现理论。表现理论注重摄影师在照片中对个人品格和世界观的表达。 这三个理论分别强调了艺术批评对作品、文化、摄影师这三个方面的侧重。 摄影师:水彩 富士GF670 伊尔福HP5+ 下面分别扼要地探讨一下这三个理论的意义。 形式理论 摄影批评家运用形式理论,小心翼翼地审视一幅照片的创作方式:画面中的各个部分是怎样被捏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为观看者创造出了一个或者是有趣,或者是乏味的观看经历?通常情况下,这些批评家相信,对这件摄影作品影响最大的,是这位摄影师曾经看到过的或者研究过的一幅他人的作品。 因为一幅照片在形式上的构成特点,是对其进行评判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个理论被称为形式理论。形式理论的推崇者认为,摄影师对一张照片的表现方式(也就是画面的形式特征),要比题材或主题更为重要,将风格的创新视为头等大事。因此,他们总是想要知道照片的拍摄时期,以便与其之前的作品和当代的摄影作品进行比较。他们如此看重风格的新颖性是因为他们坚信,艺术是我们生活中振奋精神的重要源泉。 背景理论 摄影批评家运用背景理论,习惯上首先关注照片创作背景环境对一幅照片拍摄的影响:经济制度、文化价值、当时的政治活动等等因素,因为,摄影创作所处的背景环境极为重要。所以,被称为背景理论。 如同形式理论批评家想要知道照片的拍摄日期一样,背景理论批评家也时常会问“在照片拍摄的那个时代,文化领域还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他们认为艺术作品与文化背景同源,所以更喜欢那些要么能从画面中获得重要文化价值,要么表达出对那个时代文化背景的强烈抵触情绪的摄影作品。 表现理论 任何摄影作品都是人创作出来的。在创作过程中一定会表现出摄影师在表现技巧、个人意图、情感经历、精神状态和性别方面的创作特征。以研究艺术家为中心的理论也因此被赋予了表现理论。前面说过,形式理论批评家想要知道创作时期,背景理论批评家想要了解文化背景,那么表现主义批评家想要知道“作品的创作者是谁?他是男还是女?”喜欢从这个角度评判摄影作品的人,试图从中寻找强大的个性意义、深刻洞察人类心理活动的能力和对世事深远的忧虑。 当然,摄影评判的结论,还有根据评论家的个人喜好、知识和文化背景、专业侧重、政治与商业利益等等方面加以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