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是腊月三十日,也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除夕了,并且这一天又是一个特别的节日“立春”。立春是全年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这时太阳黄经到达315度。立春是代表四季的节气之一,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是新的一年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通常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达到十度以上才算立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温差异太大,一般立春是以中原大地为准的。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里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阴阳转化,阴退阳升,万物复苏,新的一个轮回从此开始。《群芳谱》:“立,始建也,春气而建立也”。《立春》诗:“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立春节令,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立春习俗 一:报春。早先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叫春吏。这两个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吏要作揖礼谒。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迎春赞词,到各家各户报春,挨家挨户送上张春牛图或迎春贴子。这张贴上印有二十四节气和人,牵着耕牛梨地,人们说是“春贴子”。这送牛图,意思是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务农,莫误春时。 二:赶春牛。《事物纪原》:“周公始制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因此,历代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看之礼,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意思是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三:迎春。在我们中牟农村,以前农村牧耕时(现在都是机械化了),家家户都有牲口、家禽、家畜,每到立春这天人们用红颜色或者是红纸,把牛角、畜头、禽身都染红,这就是俗语“打春”。红色又代表吉利。 四:挂春幡。古代民间迎春活动很热闹。立春日时,四合院与农家院要挂看幡,民间有的贴宜春贴,即各家门框上都要用红纸书写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合淑景新”,“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院内墙上也贴“迎春”、“宜春”、“福”字等。院子里红彤彤的,也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吉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