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制剂形式,施于皮肤、孔窍、腧穴或病变局部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药物外治法范畴。
贴敷疗法包括敷法和贴法,敷法的药物一般没有和皮肤的黏合力,需要用辅料调和药物,使其和皮肤贴合;贴法的药物制剂一般有自黏力,很容易和皮肤贴合,如黑膏药、橡胶膏等。
贴敷疗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患者喜爱。其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故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临床医家关注。随着一些内服药物的毒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中药贴敷疗法正在受到重视。
贴敷疗法的历史
在祖国医学历史上并贴敷疗法的专著,其内容散见于历代的医籍著作中,至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集贴敷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准。
1991年起《中医外治杂志》的公开出版发行为贴敷疗法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平台。贴敷疗法的一些内容已经形成很有特色的疗法,比如敷脐疗法、膏药疗法等。随着新材料不断出现,新的药物加工分离方法得以应用,贴敷疗法也随之不断发展。在国家中医药政策的扶持下,“三伏贴”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这也正是中医外治法发展的成果。
贴敷疗法常用制剂类型
(1)散剂
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外部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
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以随意变换,药物可以对证加减,且稳定性较高,储存方便。由于药物粉碎后,接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挥作用,疗效迅速。
(2)糊剂
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
(3)膏剂
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加热腑炸,过滤,药油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入锅加热,熬成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膏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性。
(4)丸剂
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丸者缓也,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
(5)饼剂
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穴位。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
(6)锭剂
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晾干,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剂型多用于慢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
随着目前国际上提倡的“自然疗法”和逐渐兴起的中医热,运用天然药物和传统疗法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又因为一些内服药物的毒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中药贴敷疗法正在受到重视。
附:临床举例
◎胃痛贴 【主治】胃痛、胃酸、胃胀。 【处方】白芥子40克,细辛30克,延胡索10克,生甘遂10克,生附子10克。 【用法】上述药物研成粉末,取面粉少许拌匀,清水调成饼状,均匀贴敷。 【穴位】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疗程】贴敷时间2-3小时,10天1次,7次为1疗程。
◎定喘贴 【主治】支气管哮喘、小儿哮喘。 【处方】白芥子40克,细辛10克,甘遂10克,元胡30克,法半夏10克。 【用法】上述药物研成粉末,加姜汁调和,均匀贴敷。小儿用量减半。 【穴位】大椎、肺俞、膏肓、膻中、气海。 【疗程】每10天1次,3次为1疗程。
◎减肥贴 【主治】单纯性肥胖患者。 【处方】甘遂、番泻叶、茯苓、泽泻、薏苡仁、三棱、莪术、大黄各30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以米醋调成膏状,均匀贴敷。 【穴位】中级、关元、气海。 【疗程】1个月为1疗程,治疗3疗程。
注:文中提到的处方请在医师指导下运用。
| 作者简介 | 朱庆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治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秘书长,副教授,执业医师、出身于四代中医世家,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法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和中药经皮给药研究。
先后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
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08年获第六届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学术论文三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
来源:摘自《中医特色贴敷疗法和处方》,《中医外治杂志》组织编写,主编:朱庆文,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湖南中医药大学网上课程“针灸学”,主讲:常小荣教授。 |
|
来自: 金坛区 > 《穴位贴敷热敷上病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