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详情

 不争第一 2019-02-03

十四经穴中有一些穴位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它们也有特定的称号,称为特定穴。特定穴可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这几类,这些穴道经常会被用到。

全身经络分为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还有很多从经脉中分出的络脉,经络都有这么多,上面的穴位更是数不胜数,这听起来感觉会让人无从下手。但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找准十二正经,认清十二正经、任脉和督脉上的十四经穴,那么在治疗一般疾病上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五腧穴

在肘、膝关节以下的十二经脉上,有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腧穴''。井、荥、输、经、合指的是经气运行的顺序,经气运行好比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从四肢末端运行至肘、膝方向。

井穴,多位于四肢末端,是水的源头,经气所出的部位。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

荥穴,多位于手指或脚趾关节之前,水流还很细小,未成大流,是经气初行的部位。可用于治疗热病。

穴,多位于手指或脚趾关节之后,水流由小而大,由浅而深,经气渐盛。可用于治疗关节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水流大而通畅,经气运行正盛。可用于治疗喘咳。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水流汇入湖海,经气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可用于治疗脏腑疾病等。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经穴,脏腑之气在这里经过和停留,此处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有本原、元气之意,元气源于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脏腑发生病变,会在原穴上表现出来,因此按摩原穴能增强脏腑功能,抗御病邪。

五腧穴和八会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有五个特定穴位,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腧穴。八会穴是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汇聚的八个穴位。

五腧穴

八会穴

络穴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上各有—个穴位,称为络穴。重要的络穴有十五个,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穴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穴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合称''十五络穴''。

十二络脉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即''一络通二经''。所以,十五络穴除了可以治疗本络脉的病症外,还能兼治表里两经病症。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穴,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痛等疾病。络穴既可单独使用,还可配合相表里的原穴使用,称为原络配穴法。

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各经经气在此汇聚深藏。共有十六郄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共有十六个,大部分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郄穴可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症,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此外,郄穴也可以诊断疾病,当脏腑功能紊乱时,按压相应郄穴会出现明显压痛等异常现象。


背俞穴

五脏六腑之气由内向外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五脏、心包、六腑都有背俞穴,大体位置与脏腑位置基本一致,共十二个背俞穴。

背俞穴与各自所属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有病时相应的背俞穴往往也会出现异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如肺俞可治疗咳喘、寒热,心俞可治疗心痛、心悸等。五脏与五官相互联系,如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的背俞穴肝俞可治疗肝脏疾病等。

募穴

脏腑之气由内向外,在胸腹部汇聚的穴位,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穴位于胸腹部相关脏腑的经脉上。五脏、心包及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共十二个。如肺为中府穴,心为巨阙穴,肝为期门穴,脾为章门穴,肾为京门穴,心包为膻中穴,胃为中脘穴,胆为日月穴,大肠为天枢穴,膀胱为中极穴,小肠为关元穴,三焦为石门穴。

募穴与相应脏腑关系密切,因此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如肺之募穴中府治疗咳喘、寒热,心之募穴巨阙可治疗心痛、心悸等。

十五络穴、十六郄穴和下合穴

十五络穴是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上的穴位,重要的共有十五个。十六郄穴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有十六个。下合穴是六腑之气向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穴位处。

十五络穴

十六郄穴

下合穴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汇聚在八个穴位之处,称为''八会穴''。脏、腑、气、血、骨的精气汇聚的穴位在躯干部,分别为章门穴、中脘穴、膻中穴、膈俞穴、绝骨穴;筋、脉、髓的精气汇聚的穴位在四肢,分别为阳陵泉穴、太渊穴、大杼穴。

八会穴与所属的八种气有密切的关系,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疾病,都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可取章门穴,腑病可取中脘穴,各种出血性疾病可取膈俞穴。八会穴中的穴位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穴既为脏气的会穴,又为脾的募穴;中脘为腑的会穴,又为胃的募穴。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穴位,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都位于手腕、脚踝部上下的十二经脉上。脾经的公孙穴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穴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穴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穴通阳跷脉,胆经的足临泣穴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穴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穴通任脉,肾经的照海穴通阴跷脉。

八脉交会穴既可治疗所属十二经脉的病症,也可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如足太阴脾经上的公孙穴通冲脉,既可治疗足太阴脾经的病症,也可治疗胸腹气逆等冲脉的病症。八脉交会穴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穴位共同治疗疾病。如公孙穴配内关穴可治心、胸和胃部的疾病;后溪穴配申脉穴可治颈项、耳、肩、小肠、膀胱等处的疾病。

下合穴

六腑之气向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穴位处,称为''下合穴''。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各本经之上,分别为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委中穴;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分别为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为委阳穴。下合穴可治疗相应的六腑病症。


交会穴

两条以上的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称为''交会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可互通脉气。从而使得交叉穴的治疗范围较广,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能治疗脾经、肝经和肾经的疾病。

这样看来,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似乎差不多。其实他们是不同的穴位,八脉交会穴只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经气相通之处,而交会穴则是经脉循行路线上两两经脉,或更多经脉的实质性交会。

背俞穴、募穴、 原穴和八脉交会穴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由内向外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脏腑之气由内向外在胸腹部汇聚的穴位;原穴是脏腑之气经过和停留的地方;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穴位。

背俞穴和募穴

十二原穴

八脉交会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